現在提起日劇來,很多人覺得很小眾,但從時間上來說,國內的觀眾接觸日劇其實很早。
差不多八十年代的時候,是日劇在國內的黃金時段。當時日劇在中國的盛行,主要是得益於當時政治層面。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緊張,而中美關係升溫,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雖然當時沒有很快建交,但國際上看得都很清,中美建交不過是遲早的事。
在外交政策上一直緊跟美國的日本看到國際局勢大變了,也不得不趕緊調整對華政策。
尼克松是1972年2月訪華,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也應邀訪華,並在北京簽署了聯合宣告,中日邦交開始正常化。
從七十年代開始,中國引起了大批優秀的日本影視劇,《追捕》、《血疑》、《排球女將》……播出的時候,堪稱萬人空巷,山口百惠、高倉健等明星家喻戶曉,可以說是影響了一代人的審美。
日劇的精彩可以說給當時的觀眾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那些從來沒看過的劇情,以及當時電視劇裡體現了日本社會的先進,深深震撼了當時的年輕人。
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開始改革開放,但是大環境下還是貧窮的,而且是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從城市到農村,大家都很窮。沒有對比的時候,大家覺得還是挺幸福的,可是看到日劇裡的場景,大家驚呆了。
當時大家覺得美國先進是很正常的,但是日本的先程序度卻超乎想象。日劇裡面,高樓大廈霓虹燈,家家戶戶都有電器,有電話,馬路上車水馬龍,人們穿得都特別洋氣。
日本的先程序度讓當時的國人震驚,明明一衣帶水,距離這麼近,他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生活卻像是兩個世界。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日本在經濟和政治上都發生了大變動,經濟上,泡沫經濟破裂,經濟快速衰退,甚至一直影響到現在。政治上,一些右翼政治家上臺,否定歷史,嚴重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中日關係再度降溫。
差不多千禧年之後,我們就幾乎很難很難在電視上看到日劇了,這也就造成了一個現象,很多八零後和九零後對日劇幾乎一無所知,反而是他們的父輩對一些日劇和日本演員還如數家珍。
當然,日劇在國內的衰落還有多方面原因,不得不提的,就是韓劇的衝擊。相比於日劇,韓劇更滿足了當時國人的口味。
日本雖說是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但終究還是有些文化差異的,而相比一下,我們與韓國的文化差異要小得多。從演員的表演方式上,我們可能會不太習慣日式的表演方式,覺得韓劇更自然一些。
再者,日本經過多年的發展,時尚審美早已經和我們熟悉的八十年代相差甚遠。那時候的日劇裡,小夥子都是精神的短髮,大叔都是冷峻的硬漢,可後來的日劇裡,長髮的長髮,非主流的非主流,中國人民實在是欣賞不了……
韓劇的主人公就相對清爽多了,從審美上,就俘獲了我們的好感,從顏值上,就秒殺日劇幾條街。
而且說到最核心的劇情,韓劇當時就兩個型別,要麼就動輒上百集的家庭劇,俘獲了媽媽奶奶們;要麼就是俊男美女的愛情劇,俘獲了年輕人們,所以從年齡層上,韓劇幾乎是一網打盡。
而日劇,各個種類都有,受眾面本就很分散,再加上文化差異和審美障礙,只能說,涼得透透的。
除了韓劇的衝擊外,日劇本身也和我們水土不服。
日劇的劇情很多都是跟日本的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反映很多社會現實,這樣的片子從題材上來說,就註定了看著不會那麼爽,哪怕同樣是愛情片,也跟韓劇大不一樣。
除此之外,還是要提文化差異這一點。正因為日劇過多地反映了日本的當前社會現實,所以很多日劇想表達的主題,難以引起我們的共鳴。
日本目前還是比中國要先進些,哪怕是經歷了泡沫經濟,元氣大傷,但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一些大方面上,仍舊是暫時領先於中國。
比如九十年代的《東京愛情故事》,本質上就是在寫一個從地方上來的小夥子在東京這個大城市,和兩個女孩子的愛情糾葛。
而差不多到十年前左右,我們才開始有了專注講述“北漂”“滬漂”情感的電視作品,比《東愛》的背景晚了差不多二十年。
很多日本現在面臨的社會問題,我們無法共鳴,所以很多人看不懂,覺得日劇有點矯情。
這不是任何一方的問題,是兩國社會文化上的差異造成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再加上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那些小眾的日劇愛好者得以在網路上繼續觀看自己喜歡的日劇,而在2005年之後,日劇也迎來了一個小的黃金期,很多優秀的作品湧現,比如《野豬大改造》、《求婚大作戰》等,是很多八零後九零後的青春記憶,而那時的一些明星,現在依舊活躍在日劇的領域裡。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開放程度的擴大,讓人們的眼界都得以拓寬,年輕人們對於影視劇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個人的思想也趨向於理性和多元化,為此,各國的電視劇都在不斷地進行調整,以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欣賞要求。
當網路成了年輕人看影片的主要媒介之後,日劇也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了日劇的一些閃光點。
中國經濟在不斷騰飛,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減小,也越來越能理解日劇裡那些社會背景,慢慢有了精神共鳴,所以喜歡日劇的人一定會比以前越來越多。
現在很多平臺都能看到日劇了,甚至有些幾乎和日本同步播放,這是件好事。文化繁榮能開闊人們的眼界,促進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而思想意識提高了,會進一步促成文化繁榮,社會進步。
不過我個人覺得,即使藉助網路,即使日劇有了更多的曝光機會,但仍舊難改其小眾的地位,這次,不一定是因為文化差異了。
而是按現在的發展趨勢,我們早晚會超越日本,經濟的強盛帶來文化的自信,到時候已經文化自信的我們,不需要再從日劇裡去尋找那些曾先進於我們的意識形態了。
八十年代,就成了有且僅有一次的,最初也是最後的,日劇在國內的輝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