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上映了,熱度不低,爭議不小。
上映前,預售破億,冠軍相明顯;上映後,口碑兩極化。
有跟風者,有惡意者,有怒其不爭者,也有中立者,但全盤否定《攀登者》,實屬不理智。
美日韓都拍過以珠峰為題材的冒險片,但評分都處於中檔水平,這個題材難拍,也不好拍。
如果全程都是展現登山的過程就成了紀實片,還不如去看《攀登梅魯峰》之類的紀錄片;
如果側重於攀登前的準備和攀登後的喜悅,又脫離了冒險意味,怎樣權衡找到一個平衡點不是件容易事。
關於登山題材的電影有很多,但是最經典往往都是紀錄片,所以對於這一題材的嘗試可參考的案例不多。
敢於邁出這一步,不僅是對電影型別的擴充,也是一次近乎賠本賺吆喝的“賭博”。
《攀登者》是一次大膽的試驗。
若大爆,吳京則再度封神,若悄無聲息,便會招來惡語相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後邊留下的經驗都會被抹殺。
《攀登者》的故事並不複雜,取材自真實事件,將其擴充至125分鐘的商業主旋律片,難免會加入登山之外的劇情。
上世紀50年代,中國與尼泊爾因珠穆朗瑪峰的歸屬問題產生歧義,中國認為以國境線劃分。
尼泊爾則覺得,應該全歸他們,因為中國人連上都沒上去過,怎麼能與之均分。(1953年5月29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頂珠峰,其中一人為尼泊爾人)
因為人類歷史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誰先達到一片無主之地,誰就擁有這片領土的歸屬權。
在此特殊背景下,1960年中國組建第一支登山隊,他們歷經艱險,途中遭遇了雪崩、風暴以及隊友在身邊死去,最終三人成功登頂。
但當時國際登山界有要求,登頂珠峰後必須拍攝360度的影像資料以及在峰頂留下證據,才能獲得各方認可。
可是他們在登頂過程中丟失了攝影機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導致這次的成功並不被世人認可,英雄成了“狗熊”。
15年後的1975年,第二代中國登山隊在國家的號召下組建,與第一次相比,他們有了氣象監測隊和後勤醫療隊,條件比第一次好得多。
但是珠峰就在那,它不會因為你條件好了就區別對待,登頂時,雪崩、大風、裂縫……,一個都不會少,真·一步天堂、一步地獄。
最終中國國登山隊成功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
這次登山不僅僅一場艱難的體育運動,它背後還承載著為國登頂的家國情懷和寸土不讓的時代背景。
他們在電影中說的那些臺詞,喊的那些口號,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確實有些違和,但是任何評判都應該結合當時的背景。
那時的中國內外交困,從60年代到70年代,我們經歷了邊境問題、三年災害、特殊時期和如何實現大國夢。
建國沒有多久的新中國,舉國上下擰成一股繩,一切都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為國家出力。
所以他們才會張口閉口都是為祖國,因為他們所做的那些事確實都在為國爭光,有了他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才能換來幾代人挺直的腰桿子。
那時候的中國,愛國是每一個人無須強迫的事兒,可現在,愛國卻成了一個人的“汙點”。
《攀登者》和吳京便是很典型的例子。
大部分人因為“含京量”就拒絕,因為是主旋律就諷刺,甚至連電影都沒看就站出來指指點點,總是把主旋律等同於爛片。
其實如果真要較真,漫威、DC宇宙裡隨便拎一部出來,哪個不是美國式主旋律。
為什麼到了中國,有了主旋律就要被貼上原罪的標籤。
《橫空出世》是比《中國機長》、《攀登者》更主旋律的影片,但是在豆瓣電影萬人打分下依舊得到了9.2的高分。
說明主旋律不都是爛片,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應該是品質是否達標,而不是道德綁架。
外國的月亮並沒有那麼圓,美國人也不是三頭六臂,口口聲聲說著大同,私底下卻異常偏見,這不是個性,是無知。
周杰倫在《本草綱目》裡唱到:“如果華佗再世,崇洋都被醫治”,可惜某些人的病已無藥可醫。
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我們有信仰,我們的信仰就是國家,愛國就是我們的信仰,一個連自己信仰都要無端黑的人不配擁有國與家。
吳京的愛國是他發自內心的信仰,無可厚非。
我們看他,更多時候是看他的作品,愛國只是他的一個屬性。
如果他的電影不行,挨批是正常的,可他的電影都沒有上映就因為他是主演便有了上千條差評,這就有點說不過去。
從另一點說明,有些人總是見不得別人好,找不到黑的切入點就從屬性下手。
2017年前吳京關於愛國的言論也不少,尤其是《戰狼1》上映期間,可那會並沒有多少人以愛國來黑他,反而敬佩他的認真和態度。
但是自打《戰狼2》登頂華語影史票房,《流浪地球》又大爆後,動了某些資本和流量以及恰爛錢的人的蛋糕。
這其中有他們的粉絲,有他們的團隊,有不明真相的路人,他們想要躺著賺錢就必須讓破壞規則的人倒下,也許大規模的黑便從這時候開始了。
大資料的推薦行為會大量的推送吳京的黑料,中立者幾乎看不到他的正面,時間一長,立場必然轉變。
當然還有一點,那就是許多人都有的心理狀態——嫉妒。
眼見你起高樓,眼見你宴賓客,就一定要眼見你樓塌了。
他們也許不是幕後黑手,只是一個個熱衷圍觀熱鬧的鍵盤俠,但他們卻是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
“他們隔岸觀火,卻把火光當煙花,視若過節;他們看到溺水者,卻把水花當噴泉,拍手叫好。”——《呵旁觀者文》
比起真相,這些事不關己只愛起鬨的人,更願意相通道聽途說的、更醜陋的、更無下限的。
正如魯迅在《吶喊》中寫道:
“這一年我沒有畢業,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不是一件緊要的事情。
凡是愚若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魯迅之所以有“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感嘆,是因為他在日本留學時看到了放映的日俄戰爭片。
其中有段故事講的是日軍抓了一箇中國人要槍斃,說他做了俄國間諜,刑場四周圍了很多身強力壯看熱鬧的中國人,並在一陣陣“萬歲”中隨了大流。
這樣的劣根性沒有因為時間而流逝,反而愈演愈烈,有些人可能連吳京做了什麼都不知道,為了合群或流行就成了抨擊者。
我們可以包容史泰龍五十多歲了還在單挑幾十人;我們可以接受“素雞”們從賽車過渡到拯救世界;我們可以興奮於超英們飛天遁地的保衛宇宙。
但就是無法承認成龍年紀大了,打戲不夠精彩;周杰倫嗓子不驚豔了,歌曲不好聽了;吳京的型別片勝了,電影品質還不錯。
或許我們害怕這些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失去了可能再過幾十年都無法再有同類型的人才。
我們不像美國,他們的人才斷裂程度比我們小得多。
成龍火了幾十年,周杰倫紅了十幾年,吳京屢創票房奇蹟,可他們之後呢,並無後起之秀。
《攀登者》的確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上海堡壘》。
全盤否定的看法不成熟,我們好不容易讓流量的大門關上了點,為型別片留出了呼吸的空間,可別再因不懂得獨立思考讓華語電影只有爛片和好片兩個極端。
吳京一沒吸毒,二沒逃稅,三沒出軌,四沒面癱,五沒亂秀,六沒胡噴,就是有些愛國,便成為黑他的理由,這很不應該。
就像某些人總說王寶強沒有演技,只能演鬧騰的喜劇一樣。
可他們從不願意去發現王寶強還演了《hello,樹先生》裡的樹,《一個人的武林》裡的封於修,《暗算》裡的阿炳。
他們也從不注意王寶強是80後,由於沒有對手只能跨級跟70後的黃渤、徐崢、鄧超較量。
吳京不也是這樣,在某一面太廣為人知便會讓人自動或刻意忽略他其他方面的成就。
比如他在《攀登者》中的演技,比如他帶火了軍事、科幻題材,比如他讓華語電影市場良幣驅逐劣幣的腳步加快。
這些偏見又是怎麼產生的,其實與文化的認知度有關。
眾所周知,任何文化都是具有包容性的,否則就不能流傳下來。
可是,總會有所謂的大多數把文化中糟粕的部分拿出來並加以放大作為論證別人無知落後的證據,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想滿足自我虛偽的優越感。
也許本意不壞,但是當一群人都跟隨的時候,玩笑也就演變成了事件,事件隨之成為長久難以消除的世俗認知,偏見產生。
其實,如果在詆譭的時候能夠去切身感受想必是極好,這樣哪怕你去黑也能說得有理有據且心中有數。
如若不能,請不要刷存在感。
輿論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推薦閱讀
-
1 #
-
2 #
寫得很好,憑什麼不能愛國!
-
3 #
我覺得挺好看的,愛國情懷有什麼錯,噴子太多
-
4 #
動了別人的蛋糕,刺破了別人的泡沫,黑他應該不算無端
-
5 #
為什麼說不好看就是噴子,黑子,確實是不值得看,如果這個電影沒有吳京的話真不會進電影院,如果吳京在接拍幾部這樣的電影真的影響他的口碑,虛心接受不好嗎
-
6 #
7.5吧,看過,確實一般
相關內容
- 吳京,或者大陸的其他電影明星,還會不會拍出票房超過《戰狼2》的鉅作?為什麼?
- 吳京拍電影《戰狼2》時,為什麼能動用坦克和軍艦?
- 吳京在沒有拍《戰狼2》之前是幾線明星?
- 吳京主演的《戰狼2》和《流浪地球》的票房都名列華語電影票房前十,你對此有何看法?
- 吳京導演並主演的電影《戰狼2》好看嗎?
- 電影《戰狼2》與《流浪地球》票房和口碑都大爆,如何評價吳京的投資眼光?
- 《戰狼2》中吳京用床墊裡的彈簧網擋住了一發RPG火箭彈,現實中是否可行?
- 《戰狼2》和《流浪地球》後,大眾對於吳京的認知會變成怎麼樣?
- 吳京最新電影《攀登者》定檔9月30,票房能否超越《戰狼2》嗎?
- 據曝,吳京曾多次邀請某小鮮肉出演《戰狼2》,卻遭拒絕,大家知道是誰嗎?
真心喜歡這樣的中肯之言!攀登者是一部好電影,值得推薦大家去電影院觀看,視覺效果非常棒,非常震撼!語言鏗鏘有力,在艱難的歲月裡能夠不怕困難,排除萬難,一次、二次、三次終於成功登頂,中國高度成功測量!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