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著名的舞臺劇作品,均會被改編電影版本,透過不同的形式,讓觀眾在同一的故事空間裡,體驗不同的敘事方式。
然而,並不是每一部改編作品都是成功,甚至會出現反效果。
例如身兼填詞人、足球評述員、電影導演等多崗位的潘源良,繼2012年執導《影子愛人》後,第4部執導的電影,改編自香港著名編劇莊梅巖的同名舞臺劇作品,藉著電影的鋪排佈局,翁子光的劇本改編,呈現出跟舞臺劇不同風格的電影。
《聖何塞謀殺案》原作是莊梅巖第4度獲頒最佳劇本獎的舞臺劇,2009年面世後數度公演,而由潘源良執導、翁子光改編的電影版,早於2017年拍攝,千呼萬喚,於去年9月份才亮相。
原作是個懸疑劇,以陽光明媚的美國聖荷塞為設定背景,講述香港夫妻生活美滿,直至女主角的女性朋友由香港去探望她,在其家暫住5天,幸福家庭背後隱藏的秘密逐漸浮現。
當女主人發現友人跟其丈夫漸行漸近,便殺機漸現,人性中的嫉妒、猜疑和佔有慾在事件中表露無遺。
將10年前的舞臺劇改編為電影版,其一大變化是人物設定。
舞臺劇中的香港夫妻,電影中變成內地男孫寧(佟大為)和來自香港的阿Ling(鄭秀文)。潘源良坦言此改動背後有市場考慮,但倒也符合現實狀況。
談到改編上的挑戰,潘導說︰
電影重點要把這3個主要人物過去的歷史重組,兼且拍出來,並且和當下的事件連結。
那就是阿Ling遇上孫寧前,其實是跟比她年長得多的丈夫一起於另一城市生活;其友人Yanny之所以到美國散心,全因在香港愛上年長有婦之夫而受排擠。
原作中極為黑色的結局,電影版也有所改動。
聖何塞在電影中極為關鍵,來到電影版,主要拍攝場地、主角那環境怡人舒適的家,其實坐落於加拿大。潘源良解釋,全因未能在聖何塞找到最合適的屋作場景而已,但電影中不少戶外景觀都是實地拍攝。
聖何塞又代表什麼?位於加州的聖何塞,相對於三藩市舊金山較為偏僻,近年比較多IT人和中產人士居住,是一個代表著美好生活和夢想的地方。
電影故事本身就藉此生活美好的地方,呈現人在異鄉,圈子狹窄、人際關係疏離,男女關係中弱勢一方被強勢者操控的情況。
電影劇本的好與壞都明顯,好的地方正是它有完整的故事架構,也讓電影中的各人物處境貼合於現實。
以鄭秀文飾演的主角阿Ling來說,她明顯地是來自於一個無法翻身的窮鄉僻壤,企圖用婚姻包裹移民到更好的地方,這種逐水草而居的“新移民恐懼”,讓阿Ling這個人物頓時飽滿起來。
而鄭秀文的演技則成為一個吸引觀眾的線頭,你跟著她平靜與焦慮的兩面往前走,發現她被宰制的婚姻並不美滿,她的人身自由都被控制在一個形同陌生人的丈夫身上。為了求生,她像困在淺水灘上的魚,開始一步步失控中。
這部分,她分寸拿捏得宜,讓看這部電影最大的享受是欣賞鄭秀文的演技。
必須贊一個!
但到了這裡不得不峰迴路轉下,莊梅巖好評如潮的同名舞臺劇、流量大咖盡有,為何翻拍成電影卻不如人意呢?
豆瓣評分4.8,好於3%的犯罪片……?
確實有點小尷尬。
首先看下來你感覺上這是一部力不從心的電影——儘管故事裡的女主外男主內價值觀、美國夢碎與中國崛起導致身份迷失很值得思考,導演也有在戲裡用心安排了好多細節,惟電影回憶片段穿插零碎,最後還刻意以字幕去表達電影重點,感覺頗為突兀。
影片中不僅有著土豪投資人的劣根性,將劇本鎖定在從東方移民到美國生活的角色身上,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由楊維榕執導的美國劇情片《虎尾》,兩部型別不同的作品卻同樣都以一場不如預期的失敗美國夢貫穿全片。
在《聖何塞謀殺案》鄭秀文與蔡卓妍入圍去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演員精準詮釋角色的表演之下,呈現出原本期待可能跟實際狀態有著巨大落差的情況,我想就足以顯示這議題的重要性。
作為一部改編自舞臺劇的電影,我喜歡《聖何塞謀殺案》由“移民潮”這項元素,讓片中每位角色在不同性格背景的巧妙配合下,導致原本可以用溝通來化解的衝突瞬間失控的巧妙設計。
當中無論是Yanny在香港作為第三者的戀情,或者阿Ling因為一場失敗的婚姻,找來孫寧取代自己的老公,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與不安全感,也使得Yanny的到來讓一切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但潘源良手法仍嫌生嫩,對於懸疑電影的暗示掌握不穩,破案的線頭鋪陳得太明顯,戲劇的張力也因中規中矩的程序,少了案件爆發的後座力。而蔡卓妍飾演的Yanny,雖然以一個外來者的入住,催化了阿Ling與孫寧婚姻的裂痕,但對於這角色的描寫缺乏深度,如同是為戳穿女主角幸福假象的工具人。
導火線是什麼?
從阿Ling和孫寧的婚姻因為夫妻之間的價值觀差異,以及在美國生活碰上的困難而陷入危機,到Yanny為了照顧玲姐留在美國卻被她誤以為要勾引孫寧,原本三人親近的關係就這樣瞬間崩毀。
或許是身處異鄉長期累積的心理壓力,讓所有不滿情緒被無限放大,影片中阿Ling和孫寧兩人光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從人人稱羨的夫妻走到如今的結局。我想這才是比起謀殺案本身,整部電影最讓人感到害怕的地方。
也或許是因為這樣敏感的題材,才使得劇本和拍攝上有些許難度。
好了,還是迴歸正題,先來聊聊故事情節。
位於美國加州的聖何塞,以其陽光明媚及極高消費水平聞名。
Yanny在電影完結前,說她在探望Ling時,曾以為聖何塞充滿陽光。這大概是暗喻那裡的生活並不如想象中美好,以為陽光燦爛,卻一直活在陰影之下。
謀殺案表面上是林嘉華飾演的丈夫被Ling謀殺,但其實更深層次的,被“謀殺”的可能是懷著“美國夢”移居美國後夢碎的孫寧與阿Ling。
可是,電影裡曾兩次交代了“以為到了美國後生活會更好”。
孫寧從內地偷渡到了美國,認識了借結婚而取得居留權的阿Ling,其後盜用了阿Ling前夫的身份與財產。儘管他曾勸阿Ling賣掉雷曼兄弟改為投資國內股票,但她不聽,結果二人陷入次貸危機;因阿Ling懷孕,她理財更加謹慎,不停存優惠券以節省支出,還極力反對他跟同事共同投資,二人怨懟日深。
孫寧為此失去了身份,唯一能證明自己的證件藏在地下室,沒有朋友,沒有事業,沒有認同,沒有自由,加上阿Ling控制慾強,還曾在吵架時大喊“是我的房子”而不是“我們的”,孫寧的心理陰影面積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最後在酒精的驅使下徹底失控。
潘導安排阿Ling在馬里奧的車上穿越一片小樹林才到達阿Ling的家,代表了她家某程度上比較封閉,隱約製造出與世隔絕的感覺。
阿Ling曾跟Yanny說,她不瞭解異鄉人在外國生活的辛酸。
在電影有限的鋪排中,除了孫寧因盜用鄧的身份而需要長期當家庭主夫外,感覺上阿Ling沒什麼社交生活。即使有了居留權,卻似乎沒融入當地生活,還是自我封閉起來,最終造成極大心理壓力;因為寂寞而封閉的生活,所以她在醫院裡跟Yanny說,很希望可以當媽媽,可以在那個地方有更多家人,彷彿只要有自己的家人就足以支撐疲憊不堪的身心,足以維繫早已變質的破碎感情關係。
跟舞臺劇裡最後被殺的是Ling好友Sammy(即電影的Yanny)結局不同,電影裡最後死的是意圖殺死阿Ling與Yanny的孫寧,而阿Ling也因殺死前夫入獄,是商業片比較“思想正確”的結局。
最後孫寧是“自殺”的,他知道只要裝作襲擊Yanny的話,馬里奧就會對他開槍,不自由毋寧死。
雖然阿Ling在結局裡說,悲劇的發生,是緣於自己的貪愛,要不是Yanny去探望她,結局便不會如此;但還是覺得她還是沒看清楚,自從她第一次把錢給孫寧開始,到後來盜用阿鄧的身份,孫寧在這段關係已漸漸變得被動與卑微。
比起綠意盎然且有著溫暖陽光的聖何塞,電影前段那個大雪紛飛夜晚與陰暗潮溼的房間,跟阿Ling和孫寧兩人現在居住環境形成相當強烈的對比。
不禁讓我開始懷疑阿Ling會落得如此處境,是因為她跟孫寧的婚姻在這場“謀殺案”之後破滅,被迫來到北方過著悲慘的生活?又或者完全相反,是阿Ling好不容易掙脫痛苦來到聖何塞展開全新的人生……
奇妙的是影片都以每次場景的切換堆疊全片懸疑感,開始揭開兩人美滿生活背後隱藏的秘密。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卑的孫寧,明明在努力準備嬰兒房,卻曾發飆說沒錢就別生孩子,反正孩子也會看不起他這個爸。為要建立自己的事業與身份,為了抬起頭做人,他視同事黃總夫婦如貴賓。
潘導在這安排了一個巧思,就是黃總在阿Ling面前抽菸,雖然阿Ling沒發飆,但她早已跟Yanny說過,她只有一個家規,就是不能在室內抽菸。
孫寧只看到阿Ling的控制,沒看到她的忍讓;阿Ling只看到自以為是的愛,沒看到孫寧的痛苦。因此,即使Yanny沒去探望阿Ling,總有一天,孫寧還是會爆發的。
阿Ling原鄉上的經濟弱勢,像個詛咒,讓她一步步因恐懼失去自我。
表面上是去了新國度並想追求愛情,但抹殺過去的自我卻像成為習慣一樣,讓她有了挫折後,便想切掉過去的自我而重新開始。表面上她說追求的是愛情,事實上她是以婚姻為名來更新自我。等於一個拒絕承認過去的人,始終腳踏浮冰上,倉惶求生。
而她後來另找的丈夫孫寧,亦是個逃離原鄉的投機客,之後又後悔去到美國,錯過發跡機會。這樣精神上的失衡與投機,為當代夾在兩大強權的經濟移民做了個深入的描寫。
無論是因為不滿足自己生活現況,希望獲得其他更好的機會,或者是想要逃避過往失敗,尋找一個能夠重新發展的地方,這幾十年來,許多人都紛紛懷揣著“美國夢”出國追尋那些美好的願景。
這就像在1993 年由李安執導的《喜宴》裡,除了跟父母在婚姻上產生的價值觀衝突之外,片中那位因為經濟壓力而選擇跟主角假結婚的上海女孩威威,同樣也點出了到美國生活可能遭遇的困難與挑戰。
正是如此,電影將故事聚焦在幾位從香港、內地來到美國生活的海外移民與觀光客身上,藉由導演潘源良的非線性敘事把時間線前後錯置,不僅讓觀眾無法辨別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幾位人物彼此之間混亂且各懷鬼胎的關係,也幫助整部電影能以鄭秀文作為核心,從懸疑故事中對於婚姻與夫妻情感在異鄉碰上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潘源良功力有待加強,又或者是資金限制了創作,最終讓電影淪為只屬“比較適合參演演員的影迷入場觀看”之作。
說實話,我本來就是衝著鄭秀文才看的。
至於劇本改動,導演潘源良在訪問中提及,因為市場考慮,孫寧(佟大為)的角色由原劇本的香港人,改成內地人,是原劇本中改動最大之處。事實上,觀眾不難在戲裡看到China經濟起飛,美國生活沒想象中那麼美好的訊息。
最後,電影的結局跟舞臺劇版的不同,可惜的是最後刻意安排了教化臺詞,彷彿要矯正功利主義的字幕突兀地出現,像是為了要迎合審查標準而做的自我審查,讓原本的寫實題材,以自身為實驗,做了更大的反諷。
或者這樣說,這就是一部純商業片。
以中生代女演員來說,鄭秀文的演技愈見火候,她有如河流下的漩渦,醞釀著即將爆發的慘案。
鄭秀文在影片中表現確實很大,終於在她身上找不到《孤男寡女》Kinki的影子,而醫院那場內心戲甚具水準,惟戲裡好些地方略嫌斧鑿之痕太深。這裡不再多說。
蔡卓妍飾演的Yanny演繹情感爆發的戲,比一般情節出色,畢竟她在認真的場景,也還是用了她日常說話的獨特腔調,實在讓人齣戲,其實鄭秀文在戲裡偶爾也有這問題。
孫寧跟阿Ling與Yanny的部分對話以粵語發音,是誠意,也符合現實,但佟大為的演出只算平穩。
所以我又在想,如果由編劇翁子光來指導,這部電影拍的會不會好一點?
這其實又是件很矛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