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這幾個月的熱點,都被演技類綜藝佔了去。
可惜,不是歪門邪道的話題,就是罵名。
《演員請就位2》評委席戰火連天。
今天郭敬明舌戰李誠儒,明天爾冬升問候郭敬明,後天陳凱歌憑“傷人無血”內涵功力出圈。
最近的《我就是演員3》也好不到哪去。
章子怡和金莎的矛盾成了第三季的最大看點。
少了前幾季切中肯綮不留情面的點評,一段優越感過強的“分一杯羹”論,被群嘲。
飄開始越來越糊塗,大夥看演技綜藝,到底在看些什麼。
或者說,它到底是想給觀眾,看些什麼。
歪腦筋越來越多,關於演技的談討越來越少。
演技類綜藝誕生的初衷,非常偉光正。
切磋表演、挖掘遺珠演員、提高觀眾審美、改變影視圈流量壓迫演技的現狀。
而這些功能,放在今年的兩檔演技綜藝裡,都像一個笑話。
再吵鬧的熱度、再濃厚的火藥味,都掩蓋不了演技綜藝的內在頹勢。
我們的演技綜藝,好像真快要辦不下去了。
演技綜藝教不會流量演戲
當年《演員請就位1》,演員黃宥明批判影視圈“流量至上,演技作配”的一番話,堪稱第一季的名場面之一。
話畢,全場鼓掌,陳凱歌還露出了欣許的笑容。
“對抗流量”,或者,更準確地說,對抗流量規則對作品質量的侵蝕,本是演技類綜藝的初衷以及觀眾買單的原因。
而如今的演技綜藝,畫風卻越來越弔詭。
它不但沒有對抗流量,甚至乾脆張開雙臂擁抱了這香甜兇猛的浪。
越來越多的流量湧入演技綜藝。
他們直接拉低了演技綜藝的平均演技,減少了演技綜藝的好戲密度。
為了讓他們的晉級合理化,評委便要混淆演技的評判標準。
直接把S卡的super,偷換概念為student、seed、special。
本該是定義最強演技的勳章,成了老師獎勵給自己最順眼的小朋友的小紅花。
一路活到決賽,仍舊對演戲這事一竅不通。
飄曾經聊偶像的出路時聊過,內娛提供給偶像的唱跳舞臺極少。所以內娛會唱跳的人多,走得通這條路的人卻少。
那麼對於偶像們來說,價效比最高的發展之路是什麼?演戲。
直接演戲週期長,成本高。上個演技綜藝,演幾個片段,還能軋一軋別的綜藝,算是個短小精悍的活。
簡直是偶像們轉型演員的最低成本之路。
演技綜藝成了接收唱跳無門,不懂演戲的流量偶像們的難民區。
但,遍地開花的演技綜藝,真的是偶像踏入演員行列的一塊好跳板嗎?
是才怪。
“聽說這裡好老師很多,我是來學習的。”是大多數不會演戲的流量,上演技綜藝的說辭。
聽著很冠冕堂皇順理成章,可,以大多數偶像的水平,他們真的到了,有必要上這種節目“磨練”的程度嗎?
多年以前的《演員的誕生》,“鹿小葵”歐陽娜娜上了,當時歐陽娜娜之於《演員的誕生》,就是一個審丑角色。
評委看到她只有一句點評:
你敢來算你厲害。
說明什麼?
說明當時,演技類綜藝的演技濃度是很高的,來的,不是常年活在話劇舞臺上籍籍無名的好演員,比如任素汐、藍盈瑩;
就是一些過氣的老戲骨。
比如袁立、左小青這類。
演技綜藝的本質,應該是探討演技的殿堂。
而流量演員蜂擁而至,他們可能連演戲是什麼都不懂,還能去探討什麼?
李汶翰由於把韋小寶演得太爛,張頌文又額外給他佈置一個作業,讓他演一個三個月接不到戲的糊咖,和家裡打電話。
結果,他就流水賬似地演了一通打電話,連作業的題眼都讀不懂。
章子怡看完都直接“啊?”了出來。
《演員請就位2》的何昶希,更絕一男的,直接腦袋空空。
連“核心競爭力”為何物都不懂,主持人問他為了演戲做了什麼準備,他說我每天都在為自己加油打氣。
好一個絕世傻白甜。
流量的引入,把演技綜藝的水平,直接從殿堂拉回了幼兒園。
到頭來,流量偶像們就算活到了決賽,也學不會演戲,只能活在精雕細琢的濾鏡、服化道和剪輯裡。
而綜藝請來了這群演技裡的小朋友,畫風直接由看好戲變為看鬧劇,觀眾趣味由審美轉向審醜。
演技綜藝和流量的親密擁抱,註定是一場雙輸。
挖遺珠,還是利用遺珠?
演技綜藝曾經有一個最讓人驚喜的地方——挖掘影視圈的遺珠演員。
這種功能,直戳國內影視圈的一大問題:
內娛,有太多演技紮實的演員,處於腰部甚至以下。
這樣的演員,本應是最適合演技綜藝的人選。
兩者能相互成全:平臺給這樣的演員曝光度,演員給綜藝貢獻有質量的表演。
本應是非常良性的關係,
在之前的《演員》系列,以及《演員請就位》,我們看到了週一圍、藍盈瑩、餘少群、任素汐、牛駿峰……
挖遺珠這事,既有快感,又有審美價值。
但如今的演技綜藝,不僅失去了挖遺珠的價值。
它還試圖壓榨遺珠們的價值。
遺珠們上這種綜藝,需要越來越謹慎。
因為你不知道你會成為被捧的遺珠。
還是被用來哄抬、襯托玻璃珠們的工具珠。
以及最慘的,你會不會成為用完就丟的棄珠。
拿籍籍無名的好演員來哄抬流量的做法, 演技綜藝裡一直存在。
最氣人的,應該是歐陽娜娜對手鄭昊的那場。
——就是歐陽娜娜貢獻了“螞蟻競走十年了”名場面的那場。
鄭昊,《我的父親母親》男主角,拿過百花、銀熊,戲骨級別的演員。
和歐陽娜娜對戲《我的父親母親》,呈現出的效果,砸了。
結果,無人去指出歐陽娜娜蹩腳到扎眼的演技問題。
反倒都把鄭昊當眾矢之的,痛批他沒帶飛歐陽娜娜。
一口一個“她還小,你是前輩”,痛批鄭昊用力過猛、戲霸。
我這看的是演技綜藝?
鄭昊也被罵得一臉懵。
而其實,演砸了的結果,鄭昊上臺前的採訪裡就預測過。
後來,他在新浪娛樂的採訪裡,才披露了內情。
由於片方給歐陽娜娜單獨開課,導致了兩人對戲時間不足,才使得表演整段不受他控制地垮掉。
遛老演員捧新流量的意圖,臺前幕後,都明明白白。
再看《演員請就位2》,開篇最大的看點,就是趁著女性大年,請來了一堆有實力無知名度的腰部中年女演員,幫助她們再就業。
配合趙薇女性金句,直戳影視圈一大痛點:中年女演員實力強勁,卻無戲可拍。
結果,到了後期,一個兩個紛紛找理由下線。
找不到理由下線的,組隊似地把名額拱手相讓給小年輕。
決賽夜,張月成了爾冬升的第一女主,馬蘇、倪虹潔、溫崢嶸作配。
作為全劇的戲眼,演了一段她根本撐不起的戲。
△ 《舞臺姐妹2020》
美而強的姐姐們遛了一圈,只留一個胡杏兒坐鎮,其他依然是為年輕演員們作嫁衣。
聚光燈死死照亮的,依然是年輕貌美、流量當道的那一波人。
或許恰如爾冬升訓誡他手下的中年女演員們所言——排名沒有意義,拿冠軍就能大紅嗎?
可不把聚光燈對準演技。
不把讓演技好的,儘量往舞臺中間靠、往上拱。
那麼觀眾看得到的,還會是好演技,還會是好戲嗎?
演技綜藝的命定悲劇
演技競技綜藝悲劇的命定性就在於。
演技這種形式,本就和競技相斥。
怎麼說?
首先,無論是《我就是演員》還是《演員請就位》。
都涉及到同一個問題。
時間短。
以及衍生出來的一系列問題——
劇本差、演員難入戲、導演難創作……
而這,幾乎就是流量時代難出好劇現狀的再複製。
演技綜藝,根本無法改變這些核心矛盾。
反而去放大了它。
不僅一般演員們上節目會感受到這種矛盾。比如把原配演成小三的金莎。
真正清醒地在這些個節目上追求“好戲”的好演員們,更會快速感受到這種矛盾。
比如參加了《我就是演員巔峰對決》,又很快退出的李冰冰。
她的心路歷程基本和真情實感地追這些演技綜藝,又失望而歸的觀眾們一致——
本以為會看到好劇本、好導演、好演員的強強碰撞。
結果被喂的,不是爛劇,就是粗製濫造的劇本。
以及清一色演技不好、排練不足、對手戲極其難看的表演。
好戲,早已不是演技綜藝能提供給觀眾的東西。
而競技,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好戲”的形式。
因為競技必定強呼叫時。
但衡量藝術創作高度的各項指標裡,時長應該是最無足輕重的一項。
所以這樣的呈現出的效果是什麼?
是,本應成為演技綜藝核心看點的部分:戲,沒有觀賞價值。
那麼此時,演技綜藝要有人看,必將創造一些其他東西,以供觀眾觀賞,或者說是——
圍觀。
而其實,從最初的《演員的誕生》,到最近的《演員請就位2》,《我就是演員第三季》。
都陷入這麼一種難看的境地。
《演員的誕生》一步步淪為《戲精的誕生》,惡剪風波、明撕暗撕,遠比演戲本身更奪目。
《演員請就位2》,評委的對懟、站隊,看爾冬升把郭敬明罵哭,遠比每集那些粗製濫造食之無味的影視片段好看。
《我就是演員第三季》,戲依然在評委席,畢竟參賽的多半都不會演戲。
章子怡評價金莎翻車、郝蕾罵人、於媽退出,顯然才是本季的高光時刻。
△ 金莎對於點評的迴應
演技綜藝,以及部分觀眾,基本都被繞進這麼一種悖論——
認為一個好演員之好,本就已經足夠成就看點。
但其實,演技本身,並不具備觀賞價值。
戲才具備。
而好戲,則不止需要好演員,還需要好對手、好導演、好編劇,以及,好的創作環境。
演技綜藝,想展現演技,卻不著重戲。
本身,就容易變笑話。
在萬物皆可綜藝的時代。
在人為悲劇,命定悲劇的雙重操作下。
我們的演技綜藝玩不下去,幾乎是既定的。
演技這種,因人人心裡有桿秤,就被人理解為無門檻的東西。
徹底被國內的娛樂環境褻瀆了。
演技救不了我們的戲。
演技綜藝更救不了。
因為它們最終的命運,都是被畸形的創作環境和流量秩序裹挾著走。
演技綜藝熱度消退後。
倒不如著眼於病之膏肓——
編劇幫。
我看誰先吃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