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遺珠"都被抖落出來,非常好。
這就是選“個人”片單的意義,讓屬於自己獨特“氣味”的電影被驕傲的呈現出來,也讓大家有機會去感受一下其他人的靈魂氣味。
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比如,如果讓我重選“十年十佳”,我或許會加上《星際穿越》。
今天選,十年十佳華語電影,爭議可能更大吧。
但有一點是可以達成共識的,這十年的好電影,跟上一個十年相比,少了很多……
大師凋零,在電影行業也毫無新意的存在。
我的2010年代十佳華語電影,奉上。
NO.1
一代宗師 (2013)
跟身邊影迷朋友們探討,《一代宗師》是無可爭議的十佳榜首。
個人點評,已經在上一篇裡寫過了。
但我發現,《一代宗師》之後,無論是梁朝偉,還是章子怡,甚至是王家衛,都沒有再出過好作品。
本山大叔更是一度被消失。
“在有幸的瞬間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運氣”嗎?
王家衛籌備中的《繁花》不知道還得等幾年,對於中年男人而言,我最擔心的是,電影《繁花》還沒看到,那個屬於“所有中年男人最好的禮物”就先來了。
NO.2
羅曼蒂克消亡史 (2016)
大約是我最偏愛的華語電影之一。
幾乎是逐幀拿著標尺量出來的構圖設計,畫面之極致考究,華語電影無出其右。
視聽和敘事能看到杜琪峰、王家衛、韋斯安德森的影子,但又絕不是單純的臨摹。
第一、第二幕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腔調還是故事本身的張力,都接近完美,但最後兩幕,有了一些洩氣。
可我覺得這不能說程耳不會敘事,羅曼蒂克之前,他就充分證明了自己講故事的能力。
或許還是因為,他沒有王家衛這種大導演的話語權,這麼多頂級巨星壓陣,票房壓力多多少少讓他的創作有一些“緊”,在“儘量讓觀眾看懂”和“保持最原始的創作衝動”之間,衝突難免。
而電影在市場層面叫好不叫座的程度,也十分直白的反映出了這種衝突。
所以,袁泉在電影裡有句臺詞大概是程耳的自嘲,“這是藝術片,導演沒打算讓我們看懂”。
因此,程耳的下一部小成本電影《不浪漫》就更加值得期待了,賈樟柯+淺野忠信主演,中年危機題材。
NO.3
白日焰火 (2013)
也是一部氣味和情緒,遠遠勝過故事本身的電影。
如今我已經不太記得電影的諸多情節了,不記得那個血腥的案件本身,但我記得電影的氣味,潮溼陰冷的冬雨街道,雪白的運煤車,桂綸鎂的綠色毛衣和廖凡的老舊皮衣,洗衣店裡的昏暗燈光,當然還有廖凡的獨舞,和摩天輪上那句一語雙關的“你要主動點”。
充滿壓力的,灰暗的,撕裂的,混合著血腥的東北情慾氣味。
此後,大概再也沒有一部華語犯罪片做到這種程度,讓故事徹底服務於,甚至是服從於氣味和情緒。
即使是刁亦男自己的第二部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也沒能做到。
而且,刁亦男真是一個神奇的導演,身為陝西人的他,先是拍出了東北人的血色浪漫,又拍了南方人的潮溼曖昧。
統一的底色是什麼呢?大概就是中年男人的性苦悶吧。
NO.4
我不是藥神 (2017)
《我不是藥神》是整個2010年代中,豆瓣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紀錄片除外)。
也是華語影史票房排行榜的第八名。
如果說,這份榜單前面的三部電影多多少少帶一點“影迷的狂歡”性質,而華語票房top10裡的其他電影又多多少少有一些“個人表達過度讓位於商業考量”的話,那《我不是藥神》就是一部完美平衡之作。
電影的成功,不僅是故事的成功,不僅是表演的成功,更是立意的成功。
是對勇敢者的嘉獎。
要勇於創作本土化的、真誠的、犀利的現實題材作品,現實題材,一定最容易打動人。
NO.5
路邊野餐 (2015)
置身薄霧籠罩的青翠山野中,我聽見瀑布聲、姑娘的嬉鬧聲、樂器聲,盤山路上摩托車爬坡的聲音,最重要的是,我聽見四面八方傳來的時間滴答的聲音。
這就是我看完《路邊野餐》的美妙感覺。
《路邊野餐》比很多類似的晦澀藝術電影更加動人的地方在於,看似無序的長鏡頭裡有各種真實的詩意,諸多人物也都有統一性的宿命基調,這是一部關於夢的電影,這是一部關於時間的電影,但歸根結底,這是一部關於懺悔和逝去的悲傷電影。
電影裡所有的人都沒有得償所願,丟失的人沒有找回,回去的路卻找不到了。
《路邊野餐》還證明給我們看,真正的藝術,可以不以“讓人看懂”為第一原則,真正的藝術,可以花很少的錢就能完成。
NO.6
無人區 (2013)
甯浩最成熟的型別電影。
說是中國版的《老無所依》,名不虛傳。
即使是重新拍了結局,力度有所衰減,但依然非常兇殘。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黑吃黑的故事,這本質上是兩種惡人的對決,一種是充分信奉規則利用規則的社會型惡人,一種則是信奉原始衝動不相信任何規則的原始惡人。
是壞人和野獸的單挑。
《無人區》一直網傳有一個導演剪輯版,但其實是沒有的,有的是影迷剪輯版。
而遺憾的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無人區》的上映之旅過於曲折,讓甯浩從此之後喪失了他真正的創作熱情——他後面那些票房大賣的電影,在我看來,都是聰明的他”精準研判“的電影商品,而不是源自他最原始的創作衝動。
其實,甯浩已經好幾年沒有拍長片了,往後幾年,好像也沒有導長片的打算。
《人物》雜誌在去年的採訪中問他為什麼?身為導演,你為什麼丟失了你的創作衝動?
他的回答是:“因為荒誕已經不是這個世界的主題了。”
NO.7
烈日灼心 (2015)
上一個十年華語硬派犯罪電影的代表作。
案件有驅動力,人物塑造細膩又犀利,懸念營造絲絲入扣鬆緊有度,“罪與罰”的核心更是非常動人。
尺度之大,也是華語電影罕見。
用真實的地名,全果女屍,一線女星果露上半身,明確的男男激情(雖然被刪的只剩一個鏡頭),最駭人的還是最後注射死刑的鏡頭。
大概也是鄧超職業生涯的表演巔峰。
而《烈日灼心》對於華語電影的意義不僅於此,它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喚醒了華語犯罪片的商業市場。
在此之前,賣座的國產片第一是喜劇,第二是愛情片,第三隨意。《烈日灼心》之後,犯罪電影的商業價值被證明,此後每年,都有數量相當的犯罪電影上映。
NO.8
大佛普拉斯 (2017)
臺灣電影每年都會出幾部好片,這幾年,從《血觀音》到《誰先愛上他的》再到去年的《陽光普照》,皆為上等佳作。
但若論最喜歡,還屬黃信堯的長片處女作《大佛普拉斯》。
黑色,荒誕,毒辣,魔幻。
舉重若輕,不僅調侃階級、調侃貧富差距,更調侃生死、調侃命運。
技法也很高明,我覺得可以看成是臺灣版的《寄生蟲》。
結局更是非常大逆不道。
用電影裡的一句臺詞評價就是:幹哦,牛x哎。
看完我就想,假如黃渤來演男主角,會演成什麼樣呢?
NO.9
殺生 (2012)
我最喜歡的管虎電影,大概也是最喜歡的黃渤作品。
形式感、寓言感和密集的隱喻諷刺,在當年(2012年)的華語電影語境裡,用驚為天人形容都不為過。
高能剪輯宛如快車顛簸,再加上四川方言,那種生猛勁道,有點《讓子彈飛》的感覺。
NO.10
春江水暖 (2019)
把顧曉剛的這部處女作選入十年十佳,不僅僅是因為電影絕美的攝影,更重要的是他作為一個當代年輕導演,把這個中國式親情故事的分寸感拿捏的很好,正視這親情裡過分粘稠的部分,也正視這親情之於中國人獨有的親密和治癒感。
不是單純的模仿小津安二郎、楊德昌亦或是李安。
我更喜歡故事最終的情緒落腳,那就是山水悠悠,人來人往。
短短一年,這個大家庭裡,多了人,也少了人。春風如昨,剩下的人,和去年今日相比之變化,也只可意會卻無法言說了。
說《春江水暖》是一部寫給中國普通家庭的史詩,毫不為過。
看完電影之後,我也想去富春江看看,不知道這個念想2021年能不能如願。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