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部期待已久的《大秦帝國》四部曲的收官之作《大秦賦》上映了,基於前作平均45000人以上打出的8.5分評價,加上這一部是講整個秦國大一統的“高潮”部分,真的很期待了。
沒想到忍過了前三部試圖用“模糊中立”的方式,終於把一個底層(馬奴,為周專門養馬的一群人)通過幾百年曆代秦人用命“勵精圖治”,終於“拼”到天下的逆襲勵志故事,真“還原”成被記載的歷史之極致操作。
卻栽在這部把“暴秦”直接“按頭”用“為蒼生天下天平”的瑪麗蘇式洗白宣言的《大秦賦》上。
“13歲”的嬴政
就不說那些局裡面被“轉場”就輕易一瞬間帶過的:
比如被慘烈亡國的趙人,只洩憤焚燒了秦王母親趙姬的舊居,就被“連坐”屠殺了方圓五里的所有人;
以及幾乎充斥在每一集裡隱含著的,為了所有殺戮、計謀和狠厲“手段”,原因都是為了“天下蒼生太平”只能走上統一之路的“迫不得已”(犧牲)。
單說這《大秦帝國》系列十一年間“好口碑”的層層鋪墊,4部長達10000分鐘以上的“洗腦”劇情,註定會在如今越來越喜歡用方便易“學”看“正史”電視劇的方式,去“看”(學習、瞭解)歷史的人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或就大機率以此為“正史”的刻骨印象,就不是什麼“好”(正面)的結果。
或許,很多人認為“大家都知道電視劇只是娛樂”,“好看就好,不用當真”等等言論是普遍的看法,可是,隨著全民娛樂化的深入,如今誰能擺脫用電視劇來“瞭解歷史”?
又因為其中對演員的喜愛,對演技的“信以為真”,對服道化的感嘆,乃至對劇情“爽”度的青睞等等,久而久之,就被“洗腦”認為劇中所演的就是真正的歷史?
劇照
不然,一個不得志,曾也徇私枉法被流放的“情色大師”紀曉嵐,何以在大家普遍的印象裡是個忠勇詼諧,可以把一代頂尖權臣和珅都吃得死死的“鐵齒銅牙紀曉嵐”?
不然,一朝黑暗腐朽慘烈的“九龍奪嫡”(“奪權血案”),何以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印象裡,成為一部又一部或浪漫、或無限情深、或升級打臉爽劇的“清朝劇”?
不然,一個幾乎把“六國”百姓都殺光,把自己秦國百姓當做從7歲就要服役,一生不斷花錢買活路(生存權)“工具人”的秦始皇。
何以被如今這般耗費數億十幾年,用極盡高“口碑”去洗白?讓大家把“一切為了天下太平”的大一統看成是秦始皇永不磨滅的偉大功績?
其實說到底,還是大家把電視劇,尤其是標榜“正史”的電視劇帶來的影響,看得太過輕飄飄,才會一次又一次容忍(甚至推波助瀾)去“放過”深究。
因為長達數十年的一步步侵蝕,已然讓很多人放鬆警惕,甚至以此為“捷徑”,好試圖用這些吸收的所謂“知識”(歷史)來粉飾自己“偷懶”的認知。
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部分人已然醒悟。
就像近些年那些無腦劇情,再也無法輕易打動大家一樣;
就像這部“暴秦”的終極洗白之作《大秦賦》被110000人次打出5.8分的不及格分數一樣,除了其中糟糕的“年齡”、“劇情”等問題之外,還有很多清醒認識到其“洗白”暴秦用心的觀眾們給出的批評。
那麼,想知道秦國的真正樣貌,從哪裡尋找才是“真的”?
“暴秦”的鐵血制度:7歲要服役,一生花錢買活路一直以來,對於歷史的研究,尤其是針對以朝代劃分的國別史之中,佔有比較重要地位的“制度史”研究,一般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制度”是制定的,一派認為制度是演化的,
而秦朝作為實際意義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起始”朝代,作為史學共識(之一)的“祖龍雖死魂尤在,百世都行秦政法。”來說,可以說把“秦制”研究好了,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基本“還原”一個真正秦朝的本來樣貌。
但問題是,用什麼方式去“研究”(看待)才是對的?
作者劉三解在新作《秦磚》裡,就運用了“制度演化”一派的方法,結合真實史料(發掘的秦時簡牘),試圖從上下求索相輔,去還原一個真正的秦朝原貌——殘暴血淚鑄就“暴秦大一統”。@聯合低音
是的,或許2000年前還會被那些中學歷史書上,避重就輕大肆吹捧秦國“大一統”諸多功績,而只把過程中殘暴一面輕飄飄一句話略過的“歷史”所矇蔽。
那麼從2002年由湖南湘西龍山縣出土的,從紀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到秦二世元年,連續日、月十幾年不斷,幾乎“完整”的36000枚簡牘——“裡耶簡牘”被挖掘出來開始,到2008年發現的《嶽麓書院藏秦簡》中內容的進一步補充,秦國在“大一統”過程中的真相——“暴秦”的評價,基本就是板上定釘的事實。
裡耶秦簡
提及“暴秦”,離不開的一定是秦朝傾覆的“起點”——陳勝吳廣的起義。
在《史記·陳涉世家》中的描述是:“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簡單來說就是:
陳勝、吳廣作為屯長,在帶領役民們去往服役的路上,因為遇到連夜大雨耽誤了時間,所以不能按時到達,而按照秦律的規定,失期當斬,於是他們想,反正去也是被斬,不如反了,於是以此星星之火,燎起中原,各地紛紛響應。而此事件也被歷史認為“暴秦”虐民的有力證據(之一)。
可是1975年《睡地虎秦簡》的出土,“徭律”中明確有相反的“人性化”規定: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至五日,誶;六日至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那麼真相如何?
是如“真實”的秦律記載,“失期”有因,罪不至死?
還是陳勝、吳廣們對“起義”反秦圖謀已久,以此為契機?
其實都不是,前者是“法”不到位,雖有秦律可謂免死依據,但是在其執行的過程中,卻有十分苛刻的先決條件——秦民。
別以為這個“秦民”可以簡單理解為秦國的平民,因為根據近年來“新”出土的真實史據秦簡來看,想要在一個繼承了先秦法家“重刑輕罪”定罪量刑原則的秦國生存的平民,本身想要一直保有“平民”的身份持續生活,本身就是十分艱難的事情。
趙人求著歸秦?
就以一個“普通”的秦民(男子)一生要承擔的國家義務為例:
漢高帝《二年律令》有載:“使小男,使小女,七一四。”而這個“小男、小女”的認定,可從另一記錄“高五尺二寸(約1.2米),皆作之。”來輔助佐證是為年齡範圍。
而一般認為“漢隨秦規”,所以在漢朝初期的律法,大致應該是秦時就立下來的,於是可以說秦朝平民最小7歲就要承擔服役的國家義務。
而重要的是,這個“役”,不是我們一般單純理解的一年花幾天、幾月去某地義務做工,或是符合要求的男性要按照規定去戍邊服兵役的簡單“徭役”,而是可以細分為“更戍”(遠地)、“外徭”、“屯戍”(近地)、“徭使”(地方無償義務)等不止無償,大部分還要自帶口糧,付不起要向官府借貸的強制義務“徭”(當然,有償的也有,但很少)。
而根據《南郡事復口算簿》的抽取機率資料來大致計算,單南郡各縣來說,最平常,幾乎所有男性都要服的“更戍”義務中,“卒”佔“使大男”(大約六尺七寸/1.5米,15歲左右為大男)的比例平均為36.1%,可見其繁重。
更別提還有疊加的其他“徭役”,粗略合算的話,一般一個秦國“公卒”(平民)的一生,需要履行的國家徭役義務,按照年齡劃分,各種服役大致會有一年2個月的“徭使”(本地),一年1月的“外徭”(附近地區),以及“老”之前一生平均3次,一次1-3年不等的“戍邊”,何其艱苦!
不但“無償”服役,還要卡時間,苦!
而服徭役還只是最基本的國家義務之一,還有重要的賦,也就是要交的稅收。
最基本的當然是“田租”(按畝收實物、折錢繳納),然後是“訾稅”(也就是財產稅,以戶為單位自行按規定申報登記,監督實行“連坐制”),再來就是“戶賦”(一般農曆五月一戶出“芻(牲口食物)三石”或16個半錢),以及“算賦”(可以理解為人頭稅)每人每算120錢,“算錢”(按具體畝產出計算)......
如此種種還只是最平常的基本收稅,還有各地會按需求要收的“口賦”、“軍賦”等稅收,以及特殊時期,比如特別日期(慶典),戰時等的“臨時加賦”。
更別提,還有那越來越嚴苛到暴烈,上至“大夫”(高官)下至平民,一人犯法“盜採不盈一錢桑葉,罰貲徭三旬”,“全伍”同罪連坐;“敢有挾書者族”、“妄言者無類”、“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到“斷足盈車,舉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意思是被砍腳的罪犯多地連鞋都賣不出去)的“秦律”的束縛。
想要持續獲得身為一個“自由平民”的生存活路已然如此艱難,何況還有千千萬萬被“隱匿”的秦國刑徒(奴隸),他們被剝奪做“秦民”的機會,在秦國是“非人”的,且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幾乎被生生抹去存在的痕跡。
總得來說,秦國正是透過這麼一整套十分複雜而嚴密的,基本把人當做無知覺,無感情,只會聽令、認命為國家(秦王)奉獻到死的“工具人”的鐵血剝削之“平民的活路”的計算,才能從一個小小“蠻夷”為周朝養馬而設之地,一步步壯大成為後來富國強兵的“大秦帝國”。
試問,如此秦國,不為“暴秦”,何以評價?
如今不惜耗費如此錢力、人力和時間去“洗白”,隨口一說就是為了“天下蒼生的太平”去粉飾其本質的殘暴,且非要以“功大於過”去掩飾其過程的血腥,對那些早已逝去的六國百姓,於心何忍?
因為所謂“娛樂”也有底線。
寫在最後:說實話,要不是遇到作者劉三解這本以簡牘“史料”為基礎,詳解“秦制”的《秦磚》,還真的會忽略很多“暴秦”的真正可怕之處,是在於把人不當人看的“非人”殘暴極盡剝削,就像近日輿論中,在面對“非人工作時長”時,應不應該反抗的荒謬“底層就該用命換錢”的言論一樣。
如果在一個國家生活的普通人,都不能正常地擁有“做人”的權利的話,那麼這個“領袖”(比如秦始皇的秦國)再如何好,如何偉大,都不能以“統一是為了天下太平”(這就是最好的現實)的功大於過而讚頌其偉大功績,忽略其本身的“暴”(比如對秦國的評價“暴秦”)。
更何況被如此掩蓋洗白為“統一”的必須犧牲.......
如果你也想了解真正的秦國,可以試一試這本《秦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