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棕 媽

教育

影評

觀點

郝蕾一出場,這戲就成了。

進電梯前的背影:

粗壯的身材,略顯凌亂的頭髮;

進電梯後的轉身:

粗糙黝黑的臉,疲憊的眼神,稍顯劣俗的妝容;

一句簡單的臺詞,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勾勒出這個女人的樣貌:

一個曾處於社會底層的女人,儘管後來生活好了些,但曾經的底色還在,那些刻痕還在。

磨損厲害的紅色指甲,粗壯的手指關節,不難看出,這是一雙經常做家務的手。

不管塗多貴的甲油膠,怎麼做加固封層,都難做到長時間的圖案完整;

只要家務活不斷,又不太習慣戴塑膠手套的話,就會有這樣的一雙手:粗糙、起皮、看起來很不好看的樣子。

人到中年,過得好不好,是刻在臉上的。

養尊處優還是辛苦操勞;舒心愜意還是不時焦慮;不為錢發愁,還是常為五斗米折腰;是瞞不了人的。

很顯然,郝蕾飾演的這個女人(後面統稱“郝蕾”),並不幸福。

原生家庭不幸,渴望家庭溫暖,於是在18歲那年,跟同單位的保安科長結婚。那時候還是太年輕,誤以為接近了權力,就擁有了權力;誤以為擁有了形式,就找到了幸福。

這是一個女人在心智不成熟時,才會有的錯覺。

因為年輕漂亮,會有大把的異性提供幫助和讓渡資源,當年齡慚長,才發現這些東西,正在離自己遠去。

而自己,從未擁有過獲取這些東西的能力。

宋丹丹曾在採訪時說,當年跟英達結婚後,身邊有很多朋友,後來離婚了,才發現那些全都是他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

然後宋說,現在她也有了很多朋友。而這些朋友,不是因為她是誰的太太,而是因為她是一個擁有自我價值和人格魅力的人。

成年人的友誼,就是這樣。建立在人格平等、相互賦能的基礎之上。

短片中,幾次提到葬禮上的那次笑。

因為笑,被恥笑;也因為笑,被家暴。

老公不讓她笑的原因,沒提,可能這並不重要吧。

畢竟,對於一個想家暴的人來說,理由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這麼做,因為安全,因為成本極低。

為此,她自責過,懷疑過,自我否定過。

但最終,還是走了出來。

葬禮上的笑,是一種釋放,也是解脫。

她說,不記得是聽到女同學說了什麼才會笑,但已經不重要了。對於過往,她只想說一聲:

走好,不送。

作為那個已經從黑洞中走了出來,曾經傷痕累累的自己,她只想上去緊緊地抱一抱,然後跟那個曾自我否定的自己說一聲:

沒什麼大不了的,大不了重頭再來。

跟郝蕾演對手戲的那個女人(因為是獨白劇,所以只是配合出鏡,沒有臺詞),一開始出場,是作為郝蕾的反襯而存在的。

她是一個被郝蕾羨慕,並嚮往的存在。

人就是這樣,總是會嚮往那些自己沒有,並希望擁有的東西。

就像是沒上過學的,會羨慕上過大學的;賺錢少的,會羨慕賺大錢的,長相普通的,會羨慕特別漂亮的;智商一般的,會羨慕特別聰明的。

羨慕的,都是一種稀缺,相對於自己的稀缺。

劇情過半,有了反轉。

這個被郝蕾羨慕的女同學,也經歷了家暴。而家暴她的老公,是她的同事,一個老師。

人就是這樣,對於認知以外的事物,是本能牴觸和否認的。

就像是這個女同學的老公,郝蕾就本能的認為,他怎麼可能會家暴,這不是她老公這種層次的人,才會乾的事嗎?怎麼有文化的體面人,也會幹這種事?

人,都是一體多面的。

只不過有的反差較小,無非就是自然屬性(跟家人或獨處時)那一面,自由放鬆些;社會屬性(社交或工作)那一面,謹慎自律些。但基本底色不變,不會是天使大寶貝和惡魔希特勒的巨大反差。

但有的反差就很大。

至於成因,很複雜。原生家庭、後天環境、個人際遇,遺傳基因......都有可能。

他們並不是限定在某一範圍的一小撮人,而是滲透在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一個龐大群體。

他們可能是社會上的中流砥柱;同事眼裡的大好人;朋友心中的好哥們;就像是某個被曝光的變態殺人狂,採訪他的鄰居,還都說他性格溫和、不計較、愛幫人。

外人對他的評價沒有水分,家人對他的評價也很真實。

人性就是這樣,複雜多變,一體多面。

她們倆為什麼能成為朋友?

單純依靠一方對另一方的羨慕,是成不了朋友的。

就像是那些自己沒錢,還大把大把給偶像花錢的粉絲,偶像是不會把他們當朋友的。

朋友,需要達成某種意義上的平等,或者說平衡。

相互賦能、彼此懂得;惺惺相惜,同病相憐。

郝蕾跟這個女同學,就是一種物傷其類的同病相憐。

同樣遭遇家暴,同樣生活不幸,彼此看到並相互憐惜。她們的關係能否存續,取決於這種狀態的時效。

當其中某個人走出這種困境,開始了新生活之後,原地不動的那個人,就會漸行漸遠,慢慢淡出對方的視線。

因某種相同特質彼此吸引,終將因這種特質的消失而彼此相忘。

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本和底氣,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太需要運氣了。

如果“郝蕾”的原生家庭,給了她的足夠的愛和尊重,她就不會早早地進入婚姻,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抓住這個叫“老五”的男人;也不會在這段令人窒息的婚姻中委曲求全,連笑一下都要思量半天。

抱著對未來會有所改變的那點幻想,抱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於是隱忍,就成了常態。

這份隱忍,不僅是對她的老公,還有她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人。

人都是慕強的,即便是自己的孩子。

哪怕你為他付出再多,如果不能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沒有在這個社會上的話語權和議價權,也很難被他所尊重。孩子對你的那種依賴和愛,可能也只是停留在幾歲之前。

看似被全家需要,但更多是作為廉價工具人的需要。就像是一塊抹布,生活中你需要它,離不開它,但絕不會把它當做一個寶貝,去跟他人展示和炫耀。

這樣一個女性,看不到任何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一個人,出生性別為男,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因為生理構造上的不同,生理期、意外懷孕、流產、生育、節育、哺乳、養育……幾乎都是女性在獨自承擔。

有人會說,男人壓力也好大啊。說的沒錯,但現在這個時代,誰沒壓力?誰壓力不大?

是職場中的女性壓力不大,還是家庭中的女性壓力不大;是作為社會人的女性壓力不大,還是作為媽媽這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壓力不大?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依然是一個男權社會。

離婚冷靜期,建議放開多胎......只要專家們想的話,沒什麼是不可能的。

當然專家們也不是為自己發聲,畢竟自己是誰不重要,自己需要做什麼才重要,自己想要什麼才重要。

只想說,專家們可真可愛,真想送他們個子宮大禮包,讓他們也享受下自己送出的這波福利,到底香不香。

如果放開多胎,而又選擇接受的話,那麼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用不了幾年功夫,人就廢了。

廢了的最大好處,那就是任你說什麼做什麼,都沒什麼威脅了,反正你也就這樣了,也只能是呆在這一畝三分地,作為一個廉價工具人,繼續輸出利他的價值了。

家庭價值肯定是有的,但也得由掌握家庭經濟命脈和話語權的那些人說了算。

一個女人,在喪失了流通價值之後,就等於是把自己逼到了牆角,最後要面臨的,不是你想不想要自尊,想不想去自強,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如果做一個家庭婦女真有這麼香,被各種羨慕嫉妒恨,應該早就被更具競爭力的男性們搶破頭了吧,早就被搶光了吧,哪裡還能輪的到女人啊。

有倆闊太,咱們都熟。一個叫胡靜,一個是李念。一個非富則貴,一個又富又貴。

按理說,她們都不該不滿足啊,那幹嘛還要從安樂窩裡跑出來,急吼吼地復出呢?

李念在《我就是演員》第一季被淘汰後說:

我就是個演員,我想做我自己。

她是不是個好演員不好說,但後一句一定是真心話。

對於任何一個沒有完全喪失自我的人來說,馬斯洛需求理論都是適用的。

在底層需求解決之後,都要面臨著上層的自我實現和上上層的自我超越。

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真正的認同和尊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實現。

初中英語老師,11歲男孩媽媽;

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100+;

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

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

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

27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TVB十大美人:朱茵靈動,李若彤清冷,黎姿嬌俏,蔡少芬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