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月底,賀歲檔的氣氛越來越濃。
一個往年在這個檔期的常客迴歸了。
上週點映看完他的新片,有些話必須掰扯掰扯——
只有芸知道
Only Cloud Knows
沒錯,馮小剛有段時間沒出現在賀歲檔了。
這次迴歸,他選擇了一種低調的方式。
理由嘛,都懂。
先來說說我對《只有芸知道》的整體印象吧。
兩個字形容:內斂。
是的,這是馮小剛近幾年推出的難得能在情緒上做到內斂的作品。
和以往他擅長的伴隨辛辣諷刺的京式幽默,以及大開大合的煽情套路不同。
這次的新片,在情緒上做到了極大的剋制。
影片的內容特簡單,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說的是在紐西蘭打拼的一對中國夫妻,在海外經歷辛酸別離的故事。
內容簡單,但背後的素材卻不那麼簡單。
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的點映,或者了解過電影先前放出的物料,應該知道它取材自真人真事。
馮小剛此次選取的素材,是他的親密戰友兼同事。
▲張述(左)和馮小剛
處理朋友的感情經歷,選角環節當然不會馬虎。
主演陣容上,馮小剛請來《芳華》裡的兩位老相識,黃軒和楊採鈺。
據說,黃軒的這個角色還挺搶手,陳道明和葛優此前都想演。
但考慮到黃軒的年齡和故事中展現的時間寬度最搭,後來還是定的他來演隋東風。
在演員靠譜的情況下,關於演技的問題就不多說了。
正常發揮。
其實嚴格意義上說,《只有芸知道》不算爛片。
但通篇看下來,平緩敘事帶來的乏味卻分外真實。
這種乏味,讓我想起了6月在SIFF影展單元看過的阿莫多瓦新片。
同樣是根據私人經歷改編而來的作品,兩部電影都存在同樣致命的硬傷:
過多私人記憶性質的影像片段,消解掉觀眾和影片的共振。
▲痛苦與榮耀
從故事結構上來看,《只有芸知道》大致可以拆解為兩個部分。
影片開場以隋東風的妻子因故早逝為背景,快速閃回進入到二人早年在紐西蘭餐館創業的階段。
在這個部分中,馮小剛削弱了故事的戲劇化程度,轉而追求一種更接近生活的語調,講述了隋東風和妻子在海外遭遇的苦辣酸甜。
好的部分是,中間偶爾穿插基於文化差異的笑料,讓你仍能感受到導演固有的幽默細胞。
不好的部分是,處理得太過波瀾不驚。
冗長之餘,一定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影片的前半段理解為“愛護動物的宣傳片”。
沒錯兒,就是預告裡那隻狗,它成為故事前期兩個主角的重點關照物件。
其實影片前半段的內容非常簡單,說的是夫妻倆在海外打拼如何如何不容易。
身處異國他鄉,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讓兩人在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紐西蘭分外孤獨。
這個時候,愛犬的到來幫助二人改善了每天家庭-餐廳兩點一線的生活。
可不幸的是,狗子中途患絕症離開,這也為後來羅芸的類似遭遇埋下伏筆。
就是這樣的一段內容,導演講了整整1個多小時。
配合上紐西蘭的風光和他們與外國演員的互動,實際觀感如何呢?
來瞅瞅看過的觀眾怎麼說的吧。
慢節奏的敘事無可厚非,慢得有味道才考驗導演的硬實力。
其實看完《只有芸知道》,能明顯感受到馮小剛追求生活質感的初衷。
在當初的採訪中,他也表示過,這是一部純粹用現實主義帶動人性至真至善的一部作品。
不可否認,近幾年拋棄掉功利心思的馮小剛,作品的風格和技法也的確越來越個人化。
無論是號召年輕觀眾關注歷史的《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還是近幾年推出的《我不是潘金蓮》、《芳華》。
尤其是後面兩部,都注入了導演濃濃的個人情懷和美學思考。
在視聽語言放飛自我的前提下,馮小剛這幾年最大的變化,在於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慢了下來。
這一方面和他的年齡有關,另一方面也跟他的心態掛鉤。
對比之前無比商業化的非誠勿擾系列,《只有芸知道》的風格明顯穩健不少。
如果說若干年前馮小剛還在名利場追逐金錢和名譽帶來的快感,即將登場的這部新片,則實打實體現出他想要退下來玩兒文藝的決心。
可遺憾的是,這次的溫情牌,打得有點兒偏。
誠如之前所說,馮小剛此次在新片中的煽情段落做到了極大的剋制。
在影片後半段的故事中,導演把重心轉到了隋東風和妻子羅芸的初遇,用來反襯結局的悽美。
立意雖好,但手法太好猜。
為了把情緒烘托飽滿,馮小剛在後半部分再次祭出了自己的煽情王牌——徐帆。
隋東風和羅芸的新婚之夜,她飾演的林太在酒桌的那一拍,雖然點了“相愛之人,留下來的那個最苦”的題。
但這一極富戲劇色彩的處理確有型別化之嫌,也和前面追求的平淡敘事背道而馳。
當然了,關於徐帆的表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果說表演上存在主觀層面的理解差異,影片後半段的主題深發,則顯得刻意為之。
影片中,羅芸曾因為要不要繼續在小地方開餐館和隋東風發生過分歧。
關於理想和現實的對立問題,同類題材有太多太多。
《革命之路》和《婚姻故事》這類帶有強衝突的電影,雖然有明顯的編劇思維,但至少在相關的主題闡述上,它們都能做到“潤物細無聲”。
儘管影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戲劇衝突,但這並不會妨礙觀眾對現實問題的反思。
▲婚姻故事
反觀《只有芸知道》,導演似乎怕觀眾不明白自己表現的主題,一定要借主角之口來完成對某一命題的直白“解釋”,進而讓影片失去了留白的魅力。
如果你不明白我在說什麼,參考下白百何在《私人訂製》裡霧霾裡的那段獨白。
考慮到這是馮小剛一貫的風格,能不能接受,要不要接受,只有等待觀眾自己看完才能得到答案。
影片後半部分的最大看點,明顯是隋東風和羅芸相濡以沫,但導演卻選擇了更早時期的、帶有一定傳奇色彩的相遇,來沖淡後面的悲情。
可問題是,拋開這種偶然帶來的傳奇性,二人相識的大部分過程並沒有特別值得大說特說的部分。
然而在馮小剛的理解裡,這一段恰恰填滿了影片後半段。
在同樣是模範夫妻的模式下,《愛》表現出的對夫妻共患難之際的沉重哲思,到了《只有芸知道》則被通篇的雲淡風輕替代。
考慮到這是根據導演朋友的經歷改編,具體能深入到何種程度,導演可能有他的度量。
但我想說的是,這種“避重就輕”的敘事策略,一定程度上讓原本就平淡的故事顯得更加平庸。
以至於,愛情和婚姻背後更值得探討的部分卻被壓縮到所剩無幾。
▲愛
總體來說,《只有芸知道》這部作品算得上是馮小剛近幾年最沒有野心,但同時也是繼《芳華》之後,最走心的一部作品。
導演嘗試用一種生活流的語法,去闡釋一段他理解的“刻骨銘心”的愛情。
儘管在情感上做了減法,但此類題材依舊暴露出他在處理現實題材時缺乏深度的短板。
他也許深諳福斯的淚點在那兒,但卻無法激發福斯對更抽象命題的反思。
也許他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這樣的見解在成片中很難看到。
這或許是他嘗試達到的效果,又或許,只是另一次個人探索的失敗。
-
1 #
-
2 #
為了湊對賭業績的產物。
-
3 #
小剛同志也就剩情懷了
-
4 #
剛剛屬於江郎才盡,不能說是平庸
-
5 #
沒有王碩的馮小剛一直試圖走出原來的風格,缺發現能力有限,再也無法再創輝煌了
-
6 #
這篇文章的排版很特別啊!
-
7 #
所以這就是電影視訊播放兩倍速功能產生的原因
-
8 #
要求有點高 感動就行
-
9 #
宣揚西方的普世價值觀,與現實格格不入。
-
10 #
如果去看這個電影的話,唯一的理由是喜歡黃軒!
-
11 #
馮小剛拍喜劇片應該是不行了,估計票房不會高,因為他用的那些梗,,確實放到現在已經不高階了,我估計他自己心裡也清楚,相比沈騰這些新一代的喜劇模式崛起,馮小剛應該會放棄純喜劇,走復古風,專門拍那個年代的故事,
-
12 #
馮小剛以前的作品成功取決於王朔
-
13 #
確定不是“只有芒知道”?
一直關注馮小剛,喜歡徐帆。他的片子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