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章子怡出演的首部電視劇《上陽賦》,連劇帶人都上了熱搜,被網友吐槽40歲的章子怡出演15歲的少女滿是違和感。說她臉上由歲月帶來的滄桑感,實在與稚嫩少女的設定不搭。儘管非常到位地用演技詮釋出了小女孩的青春爛漫,但觀感上卻難以說服人。
除了章子怡外,其他演員也遭受吐槽:原著中,三皇子子澹頂著“京城第一美少年”光環登場,一副翩翩濁世美公子形象。但飾演子澹的楊祐寧橫豎與“少年”二字不沾邊,臉上掛著皺紋的他被“強行美少年”,著實有些強人所難……
好了,八卦完畢,說正事。
其實,在演藝界演員演年齡跨度大的角色並不稀有,演員精湛的演技讓觀眾接受並喜歡的個例也不鮮見。
前提是:演員必須有精湛的演技把這一代溝撫平,讓觀眾認可。
寫作文也是如此,寫作者不能把一些觀點強加給讀者,逼著讀者認同自己。比如有的同學寫《童年趣事》,明明寫的是流水賬,一點“趣味”都沒有,卻偏偏說“有趣得不得了”;《一件難忘的事》明明只是在路上認識了一個普通的朋友偏偏說成“刻骨銘心最難忘”,哪裡難忘?明明寫的是一盤散沙流水賬一樣的體育活動,結尾偏偏要拔高成“團結之隊,友誼之師”……
如此,怎能不讓人不反感、不吐槽?
02那怎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呢?在作文寫作中有這樣一句話“寫什麼不見什麼”,就是說你想說什麼不必明說,而是讓讀者自己去讀,去感悟,他感悟到了你想要表達的東西,那麼你就成功了,說明你的表達能力很不錯。
舉個例子:
有老師讓同學去觀察停在樓下的一輛破舊的腳踏車,要求是寫出車子的破舊。因為是老師佈置的任務,儘管破舊的腳踏車沒什麼好看的,但是同學們也都完成了寫作任務。
老師選出了兩位同學的段落,在課堂上進行了宣讀:
甲同學:
學校的一角放著一輛非常破舊的腳踏車。同學們看了都說“這輛車可真是又破又舊”,車的每一個地方都十分破舊,車座、車架、車圈、車條,包括車的支架,沒有一處不破不舊的,真是一輛破舊的腳踏車。可以說,我從來沒有見過比它更破舊的腳踏車了。
乙同學:
學校的一角有一輛腳踏車,車座上的皮裂開了一道大口子,彷彿一隻癩蛤蟆張開的大嘴。可能是長期風吹雨淋的緣故吧,車架上已經佈滿了黃鏽。車圈和車條已經看不見一點亮光。車胎癟癟的。車的支架也折斷了,停放時,只能靠在牆上。
段落唸完,老師的問題也來了:大家看,兩位同學寫的是同一輛腳踏車,所用的字數也差不多,你們認為到底是誰真正寫出了腳踏車的“破舊”呢?
同學們紛紛說是乙同學。
這可就奇怪了,甲同學六處提到腳踏車的“破舊”,文章的字數也不少,甚至比乙同學的還多,反倒沒寫出“破舊”的感覺。而乙同學一處“破舊”都沒用,反倒寫出了腳踏車的“破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03我們先來說說原因吧。
甲同學六次提到“破舊”,但並沒有向我們展現它破舊的細節,讀者並不能讀出“破舊”,“看到”破舊,這便是作者強加於讀者的觀點。就好像觀眾明明看到的是一個滿臉滄桑的中年大媽,你偏偏強調說這是豆蔻年華的花季少女,觀眾怎能不反感?
而乙同學,並沒有說車子有多破舊,而是生動形象地向我們描述一幅畫面,讓讀者如睹其物,不需要作者總結說教,在自己的心裡就有了一個印象,腦海裡不僅浮現出那輛破腳踏車的樣子,還知道了它的破舊程度。
演戲要體驗生活,作文要觀察生活。認同感來自真實生活的體現。
作文就跟演戲是一樣一樣的,是不是真人真事不重要,細節的展現,以及講故事的技巧才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