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優秀者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大概就在他每天鬆懈的那一小會兒。
——虎媽
作者 | 悅悅媽
新年伊始,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就勢不可擋地成為2021年第一爆款。
截至1月10日零點,票房突破1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79部10億元票房電影,也是2021年首部破10億的影片。
而飾演主角患癌少年韋一航的易烊千璽,又一次靠演技圈了一大波粉絲。
不僅如此,就在1月6日,人民日報又一次點名艾特易烊千璽。
這一次則是因為他和吳京一起拍攝的2021年度飛行宣傳片。
宣傳片中,他站在藍天下,一身正氣,身姿挺拔,眼神剛毅、勇敢,簡直帥爆了!
從娛樂圈中的頂流到實力不俗的青年演員、00後中的佼佼者,這個剛滿20歲的少年,實在是未來可期。
但其實,在這耀眼的成績背後,不是鮮衣怒馬的少年時光,而是日復一日的倔強堅持。
拍MV的時候,他可以為一個完美的後空翻練習到凌晨3點,哪怕腿受傷、腳抽筋也不放棄,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拍《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他正處在高考緊張備戰期,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但他依然覺得:必須得頂住壓力,把最後人生這個大考完成好。
有人說他太幸運,但千璽說:“哪有什麼一夜成名,都不過是百鍊成鋼。”
有人說他太拼了,但千璽說:“沒有自律和自覺,就沒有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的確,開掛的人生,靠的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登峰造極的自律。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說: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有時候,我們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之間,差的只是自律而已。
自律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怕?
把孩子養成像易烊千璽這樣優秀的人,要經過千錘百煉;
而養廢一個孩子,卻十分簡單——
只用放養著,讓他聽從慾望和本能的安排就好了。
兒童心理專家曲韻就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兩個家境優渥的孩子,一個男生,16歲,一個女生,18歲。
他們求助的原因都是厭學,也沒發生什麼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學了。
這兩個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小時候,男生學過圍棋、兩種樂器、乒乓球等,女生學過鋼琴、素描、陶藝等,都是他們自己提出來想學,父母才給報的興趣班。
後來也都是他們自己不想學了,父母聽之任之,不學就不學了。
漸漸地,孩子養成了隨心所欲的性格,學習時很難集中精力,遇到點難題就放棄了。
成績一落千丈之後,他們越來越討厭學習,最後連高考也沒參加。
原本他們早就贏在了起跑線上,卻因為自身的不自律和父母的“無所謂”,雙雙毀掉了大好前程,不禁讓人唏噓。
遺憾的是,這樣的悲劇還在不斷上演。
而那些自律的孩子,暫時可能看不出有多出眾,但優秀的孩子,無一例外不是用自律要求自己的。
培養孩子的自律,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還記得那個“5個孩子4個上清華北大”的陝西農民吳治保嗎?
在5個孩子還小的時候,由於需要幹農活,吳治保夫婦經常5、6點就起床。
每天只要聽到父母起床的聲音,孩子們絕不會賴床,迅速地起來拿著自己的課本在家或者去學校開始一天的學習。
這已經成為"學霸之家"的默契,不需要別人督促,孩子都會自主地去學習。
大兒子在考研期間,每天雷打不動的6點起床,週末、節假日亦是如此,天天過著圖書館、宿舍、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
有時候同學們找他去玩,他也會委婉地拒絕,只朝著考研這一個目標而努力。
正是靠著這樣的自律,才有了“一門四清華(北大),5子皆才俊”的佳話。
無數事實也證明了:
人和人之間,混一天和努力一天,看不出任何差別。
可是一個月後,會看到話題不同;3個月後,會看到氣場不同;6年後,會看到距離不同。
到時候我們終會發現,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自律的孩子背後
都站著“狠心”的父母
後臺經常有媽媽跟我們這樣說:
我不想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尤其小的時候,他能有個快樂的童年,是我最大的心願。
我不會強迫孩子學他不喜歡的,小時候也不用有太多規矩,自由自在最好。
父母以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就是快樂,可以釋放孩子的天性。
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有一位清華教授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
中國教育最大的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而這樣錯誤的教育,最終讓孩子既沒有快樂的童年,也沒有一技傍身。
那些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狠心”的父母。
蔡美兒曾寫了一本書叫《虎媽戰歌》,在書裡詳細記載了她那令人聞風喪膽的“虎媽式”教育。
她的大女兒叫Sophia,上五年級的時候,Sophia有次乘法速算測試上拿了第二名。
可蔡女士的詞典裡哪裡容得下第二?她便要求Sophia每晚做20張試卷,張張100道速算,蔡女士則在一旁掐秒錶計時。
經一週強化訓練,Sophia次次考試都穩拿第一。
開始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後,兩個女兒被要求每天必須練琴6小時,不管她們如何哭鬧、抵抗,蔡女士都沒心軟。
甚至有次全家去芝加哥旅行,她在酒店預訂了早上6-8點的宴會廳,讓女兒們早起練琴。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蔡美兒太狠了,對她的教育嗤之以鼻。
可8年後,質疑她的人都被打臉了。
大女兒18歲考進哈佛大學,22歲考上耶魯大學研究生。她還加入美國軍法部隊,成了一名二級少尉;
二女兒去年也從哈佛大學畢業,正在為踏上社會做準備。
提到媽媽的“虎媽式”教育,兩個孩子不僅沒有任何抱怨,反而全是感謝。
她們說,
“媽媽在養育我們的過程中教會了我們如何獨立思考,更重要的是教會了我們如何拼盡全力、用力地生活。
這份拼盡全力會讓我坦然面對命運拋給我的一切題目,即使明天就會面對死亡,我也會覺得自己曾經110%地活著。”
正是媽媽的嚴苛,讓她們變得更加自律、獨立。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威爾曾提出一個“幸福而成功”方程式:
想要孩子將來幸福而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三要素是:練習、精通、認同。
這意味著,想要孩子將來幸福而成功,小的時候就要讓他們透過不斷練習,達到精通。
最後認同“原來自律做一件事,是這麼有成就感”,從而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所以,在孩子還小,自控力比較弱的時候,父母適當的管教和逼迫是非常有必要的。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一句“我不想學了”就讓他們半途而廢。
幫孩子成長為一個自律、獨立的大人,才是父母在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深謀遠慮。
培養孩子自律
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陶瓷,小時候形成一生的雛形。
幼兒期好比粘土,給予何種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也就是說,孩童時期的可塑性最強,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越早越好。
1. 父母要先做好榜樣
董卿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吧。
確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你若希望孩子愛上閱讀,那麼你就要每天抽出一兩個小時陪孩子讀書。
你若希望孩子愛上運動,那麼你就要多帶孩子跑步、健身、或者踢球......
你若希望孩子學習上有自覺,那麼你也要樹立個愛學習的好榜樣。
2. 立好規矩,“狠心”不妥協
梁啟超在《論幼學》中強調:“人生百年,立於幼學。”
趁孩子年幼,一定要給他們立好規矩。
比如,晚上十點必須睡覺;每天必須看一個小時課外書;玩手機打遊戲,要事先經過父母的同意;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
但規則不能朝令夕改,否則孩子是無法接受的。
3. 先“苦”後“甜”,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大家留意一下會發現,很多父母對於孩子有求必應,而且會在第一時間就滿足孩子。
這樣做,往往導致孩子缺乏耐性,稍有不滿就大發脾氣,而且因為不懂得自我控制,注意力也就很容易分散。
想讓孩子自律,就要先讓他們學會延遲滿足。
比如過兒童節的時候,禮物即使早就準備好了,但要等到兒童節才能拆。
或者可以教他研究包裝紙,但不能拆開,以此來磨練他們的耐性。
日本藝術家山本耀司的一席話激勵過無數人:
“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透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幫孩子學會自律,就像給孩子的世界打開了一扇窗。
自律會內化為他們身體的一部分,成為他們努力的動力。
有了這種力量,孩子會自發、主動地克服困難,也會坦然地接受失敗。
這,便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成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