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相伴,時光璀璨
小時候,看電影是神仙遺贈給農村人的一種福利。銀幕上的畫面是黑白的,對人物的評判也是非黑即白,而電影題材不是戰鬥片就是革命片,什麼《地雷戰》、《小兵張嘎》、《白毛女》等等。
村裡放電影是村官或公社領導說了算,村民不用買票,也沒有任何決定權和選擇權。一般是節日,或有什麼大事要宣佈才放電影。
每次要放電影的資訊一涉漏,村裡總是一片歡騰,大人會早點收工,有的家庭還會加菜,小孩子卻早早地拿著凳子或席子去佔位,佔位的人多了,還得看誰“有勢力”才能佔到好位置。
看一場電影幾乎等於打一次雞血,對“敵人”無比憎恨,崇拜英雄正義,在觀影后的第二天常常會扮成劇中的人物,分成兩幫,“好人”與“壞人”互相“戰鬥”,傻樂一番。
改革開放初期電影成了一種時髦,男女相親約會在電影院,金榜題名、升官發財會放電影慶祝,最大的改變是遇到熱門片子上映,遠鄉的農村人也會不遠百里,舟車勞頓的來到電影院裡。
慢慢地,電影類別逐步多起來,內容也豐富了些,有了故事片、武打片,動畫等等,期間《少林寺》更是引得萬人空巷。
讀初中的時候,電影成了“鴉片”,我的家鄉在海邊,比鄰甲子港,這個地方一早就有人倒運海貨,很多洋貨、洋文化,比其它地方都快一拍,當時幾乎領先全國。
電影也一樣,我們那裡很早就有了“走私電影”,這些片子,基本是港產片和臺灣片,銀幕的畫面是彩色的,人物的形象也多姿多彩。
港產片如《霍元甲》、《上海灘》等,一改往日“舊電影”的固化模式,有了新元素,新概念,“江湖豪傑”取代“革命英雄”,心中開始萌生俠義情懷。
而臺灣片大多是瓊瑤小說改編的,講愛情故事,情節很簡單,人物也很少,主要演員來來去去就那麼幾個,最常見的是秦漢、秦祥林、林青霞、胡慧中、林鳳嬌等。
由於當時瓊瑤熱,加上電影裡的人長得俊俏,衣著時髦,成了很多少男少女的偶像,特別是臺灣女孩講話嗲嗲的聲線,更是勾魂。
我絕對是忠實的粉絲,簡直像吸鴉片一樣,成了癮,只要有臺灣片必定拉上幾個死黨一起逃課去看,以致後來,有些人考不上中專,還認為是我的責任。從英雄到審美,走私電影都給我們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大概是那個特定時代的產物。
多年後, 腦海裡經常會晃動出像《歡顏》、《彩雲滿天》、《情深愛更深》、《心有千千結》等等的畫面,胡慧中的笑、林鳳嬌的怒、林青霞的青澀成了心中美女的符號,乃至現實中對女性的評判也用這些符號來做標準。
再後來,社會發展起來,除了電影,其它娛樂也如雨後春筍般湧出,人們的選擇多了,慢慢就不太看電影了,農村常常是還願、謝神的時候放電影,電影從人間走向神臺,成了神仙的娛樂,隨著開放的深入,電影百花齊放,數量繁多,品種多樣,看電影成了無趣的消遣,也難免良莠不齊,成了很隨意的事,再沒有什麼當初那樣的吸引魅力。
自從工作以後,生活日漸繁忙,平時也就只能用手機觀影,好久都沒有踏入電影院的大門了。今年元旦,我在外地出差,偶然一次在商場瞎逛,看到電梯裡四樓有一家電影院,就迫不及待地買了張票進去湊湊熱鬧。
今晚上映的是港產片《拆彈專家2》,由劉德華、劉青雲主演,講述一個拆彈專家的故事。主人翁潘乘風因為在一次拆彈中失去一條腿,被警隊調離崗位,心裡不服,在表彰大會上舉牌申冤讓上頭很難堪,從而離開警隊並走向反面,之後,其在一次實施爆炸襲擊中頭部受傷而失憶,他的前女友龐玲(高階督察)給他植入記憶,讓他以為是一名臥底,他在知道被騙後,仍配合警方,剷除“復興會”,成功阻止暴恐襲擊,自己也殉難。電影的內容跌宕起伏,場面恢宏,畫面很震撼,情節很緊湊,頗有好萊塢氣象。
該影片從編排、音像、美工、科技等都可以與西方大片媲美,劉德華和劉青雲的演繹也比較到位,一洗以前港產肥皂劇的淺薄,讓我這個影盲也感覺有點小驚喜。不知道現在的陸產片又是一種什麼狀況?
說到陸產片,一路走紅的基本是那些帝皇劇、宮鬥戲,什麼《康熙大帝》、《甄嬛傳》、《羋月傳》,包括最近的《大秦賦》等。
美其名曰“歷史劇”,實際上與歷史一點都不沾邊,有的是帝皇的頌歌和宮廷的骯髒,揉雜太監的意淫而已。
有好事者做過統計和研究,發現對於電影的概念,我們和西人有很大差異,大洋彼岸,他們喜歡拍科幻片,過了一段時間還要總結一下,看當年拍的片子裡面的技術實現了沒有。
科幻片,著重於探索未來,探索未知,並希望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傳達的是一種科技觀、創新觀、未來觀。
而帝王劇、宮鬥片,講的是過去、封建、權謀,將現實看成過去的重複,告訴人們只需從過去中找規律、學經驗,師法古人,就可以應對現實的一切挑戰,解天下之一切難事,就會活成一個明白人,甚至贏得“與人鬥”成為人上人。
此類劇本往往捏造事實、篡改歷史,不知恬恥的美化帝皇、宮廷,鼓吹陰謀、權術,有意無意地“教育”人們:帝王都是仁心宅厚、憂國憂民,哪怕讓你戰死、餓死都是恩典,小民跪拜是必然和必須的,要忠誠擁戴帝皇,堅決服從老爺。
我們喜歡拍這類劇,說明很多人留戀舊世界,痴迷舊文化,對磕頭信仰極為留念,騰雲駕霧情有獨鍾,內心充滿了復古的渴望。不得不說,這確實是個挺有意思的現象,從這個現象似乎可以看出彼此文化選擇的差異。
大概西人認為他們的老祖先沒什麼出息,對過去沒自信,所以,著眼於現實,寄希望於未來。而我們,對過去充滿自信,對老祖宗特別有感情,覺得他們無比偉大,一切都堪稱完美,現實、未來只是過去的重複,甚至不如過去,只要跟著古人的步伐,依樣畫葫蘆賣瓢就可以成為幸福的人兒。
所以,總喜歡躺在廢墟堆上,對現實和未來卻漠不關心,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特色的電影,不同時代的電影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娛樂功能,並進一步引導觀眾。
如果從文化引導的層面去審視電影,那麼,我們熱衷於帝王劇、宮鬥戲,反映著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導向?這種導向會不會變成一種精神炸彈?若是如此,拆除這個炸彈肯定是刻不容緩的,那麼又要去哪裡找這樣的拆彈專家呢……
愛電影,愛生活,只要有電影相伴,時光依舊璀璨!雖然電影不是物品,但它或許是一種形態,而這種形態,註定會燃起我一生的興趣,陪我走在漫長的道路上逐步前行,形影未離。
寫作不易,謝絕抄襲!#電影##影視##娛樂##影評##電影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