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愛錢?
阿梨先給出自己的回答,當然得“愛錢”,錢都不愛?你還有啥追求?
世間一切不是為名就是為利,凡人都難以逃脫這些欲求,當然得道成仙的人除外。
欲求才是人類前進的動力,是向上的階梯。
去年大火的女性題材出了很多爆款,年中的《三十而已》、《乘風破浪的姐姐》都非常具有話題度,今天阿梨要和大家聊的,是開年就接棒女性主義題材的《流金歲月》。
單看卡司,劉詩詩和倪妮扛大樑,陳道明、董子健、楊祐寧、張晨光等等實力派做輔助,在劇還沒開拍之前就炒火了。
作為亦舒的名作,《流金歲月》的話題性足夠,早在90年代就已經被拍成電視劇,由張曼玉和鐘楚紅扮演,鐘楚紅演繹的“撈金女”也風靡一時。
《流金歲月》講述了兩個家庭境遇迥然不同的女孩子,在共同經歷親情、友情、愛情和婚姻後,成長為新時代女性的故事。
相比於關注她們成為新時代女性的過程,我更想談談,新時代女性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形象?
君子愛財是有上進心,小女子愛財就是物質?細數大家比較熟悉的亦舒女郎,我們會發現,她們除了外表摩登,性格獨立大膽,談感情灑脫利落之外,還擁有一套很露骨直接的金錢觀。
比如最廣為人知的喜寶,就曾說過:“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很多很多的錢也可以。”
社會上對一類女性有一個統稱——撈女,《歡樂頌》的樊勝美、《三十而已》的王曼妮,都被掛過這個稱呼。
和幾年前最受追捧的白月光女主不同,撈女可以用一個字概括,俗。
白月光顧名思義,總是不落凡塵,無論兜裡有幾個錢,總是能底氣十足地說出一番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硬氣話,一雙冰清玉潔的眼,放不進金錢俗物。
撈女呢,可就要實際得多了。撈女沒那麼多浪漫想法,深知生活是狼譚虎穴,而沒錢是萬萬不能,感情買不來飯票,錢可以。有感情當然最好,沒有感情有錢也能過。
張愛玲也直言過自己愛錢,只因為從來沒有受過錢的壞處,愛錢還可能因為,吃夠了沒錢的壞處。
《流金歲月》裡朱鎖鎖就是這樣一個撈女。
和長在富裕家庭被當成公主一樣的蔣南孫不同,朱鎖鎖當海員的父親另娶之後便再也沒管過她,從小在舅母家寄人籬下,像個童養媳一樣養著,只待長大便被一直愛慕自己的表哥娶進門。
朱鎖鎖心比天高,更擅於抗爭,偷偷捲了細軟便逃出了舅母家,從學堂出來,在社會上打拼。
由此可以看出這女子身上那股勁兒,獨立不自憐,該抽身就抽身,說不出的利落灑脫。
朱鎖鎖闖社會,目的也很明確——搞錢。
跟有錢人交往是為了錢,要和大老闆建立聯絡是為了錢,去大公司賣房子也是為了錢,跟富二代喝酒,唱歌,都是為了賺錢。
朱鎖鎖的故事看起來就特別爽脆,整個人快速地立了起來,鮮明清晰。
不愛錢的白月光,只存在於幻想之中即使是持靚行兇這種手段,但是考慮到人沒爹沒媽,只有一副風情萬種的好皮囊,而且目標簡單直接,純粹只是為錢,而不是難看地下作討好,你就有想看她用美色撈天下的橋段,因為人家撈錢也姿態好看。
畢竟,美貌也是一種武器,男人好看也一樣,顏值即真理這句話細究起來可以查到社交心理學上。
每個人的優勢不同,有的人聰明、有點人理智、有點人外向、有點人好看……為什麼聰明、外向可以成為你前進路上的輔助,而外貌卻要背上壞名頭呢?
在男女要求越來越趨同的當今,如果再在愛錢這件事上分什麼男女,就著實讓人難以理解了。
女性表現出慾望和野心,也不該被苛責,因為如果現代社會的評判標準是金錢,如果想要一個幸福生活需要足夠的物質基礎。
那為什麼想要有所成的女性不能追求金錢?
那些有白馬王子拯救可以永遠保持單純的白月光,只存在於我們的幻想之中。
而撈女才更像被現實壓榨,必須獨立自救,還要每天面對柴米油鹽的我們平凡大多數。
就連家境優渥,被貼上文藝女性標籤的蔣南孫,也並不是我們常見的,無慾無求的清水女性。
她很清晰知道自己的欲求,“先要幸福,再要體面。”
為此她對抗父親來掌控自己的婚姻,後來父親離世留下亂局,她可以立馬放下大小姐的架子,整日為錢計較。
其實金錢並不是我們狹義裡的金錢,而是女性慾求的一種具象提現。朱鎖鎖撈錢只是為了有一個屬於自己家,而蔣南孫也是借金錢,掌控自己的人生。
敢於表現出自己欲求和野心的女人,實際上是不滿足於去倚靠男人,不再甘心成為男人的附庸的。
因為苦了幾個世紀的女性最終明白了一個道理,靠男人是靠不住的,靠任何其他人都是靠不住的,唯有自己能給你自己的,才最可靠。
英國女作家伍爾夫在《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裡就說過,女性想要創作,首先得有一間自己的房間。女性若想取得獨立,獲得自己世界的掌控權,首先就得取得經濟獨立。
所以真心希望世間所有女子,都能向著“錢”看,一切自己掙來的,別人都拿不走。
唯有經濟獨立,才能靈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