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暉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嘲流量、尊戲骨、關注中年實力派特別是女演員的就業問題,彷彿成為了網際網路的某種“政治正確”。直至近期《上陽賦》開播,大家才發現,即便是全員演技線上的戲骨陣容,與劇集型別不匹配的話,也難以下嚥。
然而,正如網友所調侃的,《終極筆記》“一臉糊相,竟成絕唱”。目前該劇豆瓣評分已經爬到了7.9,創下盜筆系列新高,炸出無數養老中的原著粉。
截自B站“當小筆記完結後的心碎盜筆人實錄”,UP主“幽靈_M”
所以說,對於大IP改編來說,劇情、演技、流量、選角、原作者把關……究竟哪個更重要?為何新人陣容往往香過大IP、大咖的強強聯合?
而從《陳情令》到《終極筆記》,硬糖君現在的心聲就是:大IP需要小糊咖。“神仙”不必下凡,還是讓更急需上位的新人們來積極營業吧!
盜筆IP,弄潮兒還是小白鼠?——《終極筆記》香在哪兒?
——它打了之前幾部盜筆影視劇的臉。
——它做什麼了?
——它居然照著原著把名場面給拍出來了。
“真香”的奧義在於低期待與高表現的統一。引發“真香”現象的作品可以不是十全十美的,甚至可以有相當明顯的短板,但只要在對的地方表現超出預期,就能夠給人帶來驚喜。大部分網劇爆款都是如此,《終極筆記》也一樣。可以說,它的“真香”正是建立在盜筆IP坎坷的影視開發之路上的。
《盜墓筆記》小說於2006年開始在網上連載,堪稱一代人的青春回憶。眾所周知,它與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系列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絡。然而,在驚悚、懸疑、探險之外,更加青春討喜的主角以及更加細膩的情感描寫,令《盜墓筆記》收穫了許多女性讀者和強大的同人圈子,在IP概念流行起來之前就擁有了大IP的樣子。
所以,即便盜墓題材的改編難度就擺在眼前,《盜墓筆記》還是在IP浪潮中衝在最前。第一版誕生的2015年,所有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片方與平臺給到《盜墓筆記》的配置可以說是當時網劇中的頂配。愛奇藝對付費會員的大規模實踐正是始於該劇,空前場面甚至引發平臺技術問題。
但高配置和高期待並沒能成就一部佳作,正相反,“流量大劇”模式在這部劇中初現端倪:魔改的劇情、加戲的配角、不走心的知名港導、失控的廣告植入、主演及主演粉絲戲外的較勁,等等等等。
那一晚,許多人為紅牛、屍蹩與“上交國家”大跌眼鏡,殊不知這僅僅是個開始……
2016年的《盜墓筆記》電影與《老九門》真人劇也都是流量模式的產物,將當時炙手可熱的歸國流量鹿晗、張藝興,仙俠劇流量陳偉霆、趙麗穎,以及在電影界嶄露頭角的井柏然、馬思純都劃拉進了盜墓宇宙。
如此陣容帶來了超高關注度與亮眼的資料,但也貢獻了“撕番”的兩大經典案例。從內容上講,前者有三叔親自擔任編劇,但官方同人似的劇情並不能服眾。後者則在還不錯的開局後飽受加戲注水之苦,加上週播模式更顯拖沓。
2017年屬於天下霸唱,再見盜筆系列已是2018年的《沙海》,特效、實景都可圈可點,但依然因為後期注水加戲為人詬病。不過,這一年暑期宮鬥、仙俠與耽改都出現了劃時代意義的爆款,相比之下,探險題材頹勢明顯,紅利開始消退。
此後,《鬼吹燈》與《盜墓筆記》兩大系列均有了脫離流量模式、改打精品或還原牌、向圈層內部求認同的意識。《鬼吹燈》的轉型無疑是成功的,團隊是電影級團隊,主咖潘粵明也是風評非常好的實力派演員,已經確定將連續出演。
改編運一直很差的《盜墓筆記》則因三叔與歡瑞之間的齟齬陷入尷尬境地。三叔自己發起了《重啟》等一系列新專案,高舉高打,與歡瑞版劃清界限。只可惜,書粉也大有與三叔劃清界限的趨勢,場面殊為奇特。
歡瑞則在經歷了一系列變動後,也比較傾向於老本行古裝偶像劇與政策風險更低的現代言情戲。《盜墓筆記》劇集不再能得到最頂級的配置,《終極筆記》更是直接交給與盜筆IP淵源很深的靈河文化製作。
大IP,還是要配新人?正如上文所說,《終極筆記》演員配置並不高,製作放在當今的網劇市場也僅算中等。但作為盜筆系列真人劇裡難得的沒有采用流量模式的一部,《終極筆記》堪稱一股清流:
劇情緊湊不注水,多取實景少摳圖,戲裡互動有火花,戲外營業也到位……歸根結底,這是新人模式對流量模式的一次標誌性勝利。
流量模式是熱錢時代的產物,當大家發現明星主演加知名I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甚至替代對劇本的打磨,打造出吸睛又吸金的影視專案後,IP與明星便相繼成為各方砸錢爭搶的物件,身價飛漲。
在這種模式下,為了儘可能回收成本,片方勢必要以各種方式擴充內容、拖長集數以抬高劇集售價,代價就是注水。40集能講完的事生生講六七十集,觀感勢必大打折扣。再輔以想來乘大IP東風起飛的加戲咖,注水又串味,誰吃誰知道。
前期好看中期注水、忍過多少集就好看了、去B站看沒有XXX的CUT版,這些典型觀劇體驗,都是流量模式的後遺症。
此外,新人的配合度也不是流量可以相比的,這甚至可以無關演員的敬業度問題。
我們並不否認有願意好好演戲、踏實留在劇組的流量演員存在,但這些年關於流量演戲的亂象也確實不少,如被濫用的摳圖與替身、自帶編劇亂改劇本、戲裡的CP戲外形同陌路或腥風血雨,等等。
試想,如果一場對手戲的兩個人在物理上都不處於同一時空,或者表演時考慮的都是自己“獨美”,如何能塑造出令觀眾觸動的人物關係呢?讓觀眾自己對照小說原文腦補麼?
而且,如今看劇後嗑嗑CP也算是很常規的追劇模式了。可一想到戲外雙方粉絲的腥風血雨、兩位演員的急於拆分,真是追劇的時候就先萎了、再不敢對誰託付真情。
相比之下,啟用新人或非一線出演是一種更健康、價效比更高的方式,更有可能將錢花在刀刃上,實現正常的影視生產秩序。此外,新人身上很少有過往角色的痕跡或者過度營銷的人設,讓觀眾可以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人物而非演員上。這一點對於IP改編來說也至關重要。
說白了,IP影視改編不可能完全拋棄原作粉絲,那麼還原就是必然要考慮的。改編劇的一切應該為呈現故事、還原幻想而服務,流量或大咖主演讓人難以忽視演員本身,沉浸感也就無從談起。新人或非一線卻是完美的“工具人”,更容易與角色融為一體。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能夠實現季播的IP劇都讓人深感人生若只如初見。白手起家的第一季雖然最窮,但往往也是演員最白紙、劇組雜念最少、觀眾代入感最強的時候。之後即便還能集齊原班人馬,往往也沒內味兒了。
這也是為什麼IP劇更容易零基礎造星,因為對於還原幻想來說,“像”很多時候比“會演”更重要。
常見的“老戲骨居然為XXX作配”的論調其實是個偽命題,許多網路IP的主角本就是少男少女,選擇適齡新人出演也不算不講武德。時代未必需要流量,但一定需要新面孔,相信沒人願意行業退回到“30歲的洛熙自己搭公交”那年代。
總體來說,《終極筆記》的成功是必然與偶然的結合。必然在於當題材被消耗過度之後紅利消退,各家終於開始放棄以流量或話題博出圈的思路,改為以核心粉絲、也就是書粉優先。在此趨勢之下,早晚會出現透過高度還原贏取好評的版本。經典武俠也正走在這條路上,新一批金庸劇裡為數不多收穫好評的17版《射鵰》就同樣採用了新人陣容,主打還原小說,走窮且勵志的黑馬路線。
偶然則在於這次各方“放手”放得著實徹底,讓這版盜筆在超低配的同時得以排除了許多幹擾因素,以內容本身為重,幾乎沒有戲外的人或事搶走故事和人物的風頭。硬糖君願稱之為返璞歸真。
但很可惜,對於盜筆這樣級別的IP來說,這真的更像是個美麗的偶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