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機靈 編輯|樸芳
《誤殺》爆了。
從12月5日開啟大規模點映以來,《誤殺》憑藉口碑一路逆襲,不僅拿下了貓眼9.5、淘票票9.3、豆瓣7.7的超高分數,還在正式上映後連續3天逆襲至日票房榜首位。人氣、票房、口碑與話題度都是同檔期第一,表現十分亮眼。
《誤殺》的出現給疲軟的市場注入了一針興奮劑,不僅徹底炒熱了賀歲檔,還會對2019最終的大盤表現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今年大盤能否再創新高,是目前行業內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12月中下旬的影片表現在至關重要,爆款《誤殺》無疑開了一個好頭。
隨著口碑的迅速發酵,《誤殺》已經刺激到了觀眾的觀影慾望,觀眾和影評人們給出了影片內容、表演等層面很高的評價,其中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字就是“爽”。我們對影片的本體和宣發進行了分析,在這個口碑至上的市場裡,《誤殺》還有著非常大的發揮空間。
“年度爽片”的稱號
《誤殺》當之無愧
《誤殺》的大爆一是來源於影片本身精良的內容。《誤殺》的故事緊張刺激,對於原版《誤殺瞞天記》進行了很多精妙的改編。
相比原作超過160分鐘的片長,《誤殺》適當改編成了更為緊湊流暢的112分鐘。少了原版冗長繁瑣的鋪墊後,整體敘事的節奏就像是上了發條,在前半部分就已經開始進入高潮,這也是觀眾為什麼覺得《誤殺》看起來更“爽”。
與此同時影片為犯罪的外衣增加了情感的核心,對於家庭的守護等一些情感點的設定,更加具有中國式親子關係的人情味,不止對影片情節加以昇華,也令觀眾獲得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
二是強大的幕後製作團隊護航。以監製陳思誠為代表的幕後創作者經過《唐人街探案》等幾部作品的摸索已經找到了商業型別片的合理呈現方式,與新人導演柯汶利的合作也很成功。
可以看到《誤殺》不僅有著典型的陳思誠個人風格,還有著柯汶利大膽的鏡頭表現,這種資深影人監製+新銳導演的模式再次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三是影片在演員的選擇上很準確。除了一個精彩可信的文字故事,演員的表現同樣對影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肖央、譚卓、陳沖幾位實力演員攜手奉獻了一場經典之作,大銀幕上觀眾看到的不是熟悉的演員在表演“角色”,而是真正生活在故事裡的“人”。
肖央完全顛覆自我,帶給了觀眾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銀幕形象——平凡的父親李維傑,他獨到的處世哲學、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真誠和狡黠,都被肖央演繹得活靈活現。當家人受到侵害的時候,無論對手還是觀眾,都被他一步步拉進早已設下的陷阱。
譚卓則一如既往地穩定,她扮演的母親阿玉溫柔賢惠,連小事都要丈夫拿主意。但在這樣的性格鋪墊下,她的那句臺詞“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才更具力量。這句臺詞也因此引發了網友熱議,結合社會上的熱點事件,推動了《誤殺》的口碑出圈。
陳沖的表演氣場則在原版人物的基礎上更增添了巨大的壓迫感,隔著銀幕都能感受到她的鋒芒,充分展示了一位戲骨完美的角色詮釋能力。作為同時是一位警察局長和母親的角色,陳沖在細微之處呈現的理性與感性的碰撞,讓拉韞這個角色帶給觀眾更大的衝擊!
四是影片宣發的破圈層。監製陳思誠的加入,把萬達的宣發團隊帶入了專案,在宣發上與恆業分工協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將一部受眾層相對狹窄的犯罪片做成了市場爆款。
《誤殺》的黑馬之姿其實從點映階段就可以初見端倪:基於對影片品質的信心開啟大規模點映,並早早地開分發酵口碑,用口碑打響宣發戰役第一槍。同時結合線下發表會、線上直播間售票等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營銷方式,吸引了更多觀眾對於影片的關注。基於影片本體散發的娛樂話題,更將與“誤殺”相關的話題頻頻送上微博熱搜。再加上影片的結尾和彩蛋具有很強的互動性與討論性,很多論壇上網友自發地開了《誤殺》的討論貼,觀眾一起互動地分析劇情,成功帶動了增量觀眾。
五是由電影延伸出的值得討論的社會話題。比如“我們都曾被誤殺過”、“犯我家人絕不饒恕”、“如果你是李維傑會怎麼做”等,這些話題很嚴肅,也很深刻,令觀眾在“爽”完之後,會陷入到深深的思考之中。
從《誤殺》身上可以看到,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不僅需要“爽”,更需要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思考性,《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黑馬爆款影片皆是如此,《誤殺》的出現再次印證了這一創作與市場定律。
《誤殺》的結局真的是“自我閹割”嗎?我們不這麼認為
對於《誤殺》目前討論度極高的話題點之一是影片的結局。李維傑一家人選擇自首,而屍體的最終去向電影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一些觀眾猜測現在這樣的結局是創作者自我閹割的結果,以這種“和諧”的方式結尾來應對審查的壓力。
但我們認為不是所有“自首”都是自我閹割,現在這個結局有著它的意義,甚至在全片很多情節都已經埋下了精彩的伏筆。
劇情展開後,一家吃飯時小女兒安安在飯桌上用叉子划著桌子,桌子上出現了一道道劃痕,這讓李維傑聯想到棺材內側的血色劃痕,令他對素察的死因產生懷疑。
“瞞天過海”後,李維傑發現自己的小女兒安安為了一個獎勵,竟然偷偷塗改了試卷的分數。而這無疑學自他為製造不在場證明時帶家人一起看的電影《天才槍手》,不良的引導已經萌芽在原本最純淨無暇的孩子身上,李維傑要彌補這個錯,他必須以身作則為女兒做一個正確的示範。
當電影接近尾聲,在李維傑第二次為家人祈福、佈施時,僧侶說“無相佈施,才能無限功德”,——佈施需不存求報,如果是為消除內心的罪惡感,那麼就無法積累功德或福報,李維傑作為信徒也必須要消除內心的業障。
以上種種原因最終促成了李維傑做出選擇以獲得心靈的救贖,這不但不是“自我閹割”,反而是人物立場和影片立意的昇華。陳思誠在接受採訪時所說:“我認為這種救贖和伏法是應該的,我不認為逃之夭夭是一件好事。”“這是我們主要想表達的東西,希望觀眾去看到這個電影以外的東西,看完能有一定回味。”
屍體的去向也已經不重要,這種開放性是作者在創作中的留白,這也是《誤殺》比原版《誤殺瞞天記》更高明的地方。原版很看重結果,《誤殺》則更注重過程,在讓觀眾獲得酣暢的觀影體驗的同時,也能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解讀。
其實《誤殺》結尾的見仁見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每一位觀眾不僅是觀賞者,更是參與者和討論者,可以更好地與大銀幕上的作品產生關聯與互動。《誤殺》的高討論度足可見影片的情感與結尾開放性對觀眾的穿透力,和引發社會話題對影片的巨大作用。
《誤殺》是中國產商業型別片的
一次新突破
內容好,思想性強,《誤殺》的出現不僅炒熱了賀歲檔,對於行業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值得去總結這樣的一部商業型別片是如何開啟市場天花板的。
我們觀察到了兩點值得總結的經驗:從創作角度來看,《誤殺》打破了一直以來“改編翻拍不如原版”的定論,尤其是改編翻拍片如何本土化,《誤殺》做了很好的範例。其實大家都知道,翻拍很容易翻車,達到甚至接近原作水準都殊為不易,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完全生搬硬套,沒有考慮到因地制宜,最後難免產生強烈的違和感。而《誤殺》更注重對於劇本的本土化改編,不僅加入很多中國觀眾喜聞樂見的元素,而且在情感上更貼閤中國觀眾的心理,自然會受到歡迎。
從《誤殺》可以看出一部商業型別片出圈的關鍵,在本體高品質的基礎上,以口碑帶出更多吸引型別外觀眾的可發酵的點,比如影片中被廣泛討論的各種彩蛋和細節,還要加強與觀眾的互動與溝通,令觀眾有強烈的心理認同感。
而從市場角度看,《誤殺》證明了商業型別片的潛力,尤其是口碑的推動作用。其實近年來電影市場口碑的推動效果愈加明顯,黑馬的誕生往往都需要口碑的助力,尤其是與點映等發行方式相結合,可以更快速地發酵口碑,《誤殺》的逆襲之路對於未來中國產型別片的創作與推廣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誤殺》首週末三天票房突破2億,尤其週日票房超過了週六實現逆跌,更是最好的市場證明。接下來的工作日同樣是它發揮的舞臺,高口碑和討論度保證了其續航能力充足。雖然接下來賀歲檔還會有許多新作品上映,但相信《誤殺》會頂住壓力,最終取得耀眼的票房成績,打破該型別影片的天花板。
對於商業型別片的發展來說,《誤殺》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但並不會是終點,它的寶貴經驗將會幫助更多型別片更好地走下去。未來多一些《誤殺》這樣的誠意之作,會令我們的商業型別片走的更快、更遠、更穩,並將在創作層面和宣發層面為行業提供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