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笙指導,正午陽光出品的《山海情》近日在各大衛視放映。作為一個西北人,拖鞋聽到劇中方言對白時,已不自覺地在心裡打了五星。事實上即使去掉鄉音濾鏡,山海情依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沒有英雄
作為主旋律作品,本劇卻異常地接地氣。以人物塑造為例,主角馬得福(黃軒飾)是個剛參加工作的愣頭青,心氣很高,能力不夠,解決問題的策略就是三個字“找我爸”。代理支書馬喊水(張嘉譯飾)是個人精,懂政策更懂人心,平時說話粗鄙、辦事油滑,知道移民工作費力不討好,可為了支援兒子工作只能帶頭衝鋒陷陣。老支書教訓子孫頭頭是道,可憐自己參軍還未出師就身負重傷無奈飲恨。這些西北黃土高原上生長出來的窮鄉親,將英雄主義碾得稀碎,揉成了得過且過的一支山歌,對著空空蕩蕩的千溝萬壑,唱著“窮啊窮啊我想吃飽飯”,然後這日子越來越窮。
執拗
縣裡規定移民新村滿60戶拉電,金灘村卡在59戶不能達標。移民們寒了心,萌生退意。馬得福意識到了自己的重任,尋著各種領導軟磨硬泡,“不能因為這一戶,影響59戶的生活”,可縣供電局秉持“上面有政策規定”,誰也不服軟。日子一天天耗著,一邊是政策的堅定執行,一邊是民生的維穩大計,雙方各執一詞,誰都有理。供電所的副局決定先斬後奏,可另一位同事又拿“堅持原則”來為自己懶政開脫。觀眾看在眼裡恨在心裡,這地方,活該窮。
開荒
戈壁灘就是沙地,平坦卻貧瘠,土地改造需要的水、肥,只能靠移民們自己想辦法。老支書種的樹苗還遠遠不到穩固風沙的地步,這是千秋大計,不是一朝一夕。領導們還在研究著政策畫著餅,另一邊移民們水都快拉不起了。未來很美,但玉米和樹苗都要喝水。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動了歪腦筋,開始偷鐵路運輸的糖、化肥。犯罪不可取,可活著真不容易。戈壁灘上的開荒,太艱苦了。
白事
村子沿線鐵路旁出現了一具年輕人的屍體,派出所在各個移民新村都貼了告示,仍是無人認領。無所事事的村民,蹲在陰涼的牆下,一群大老爺們八卦起來別有一番滋味。兩個村領導商量了一下,決定大家湊錢買口棺材,讓逝者入土為安。平時裡摳摳搜搜的鄉親們,沒有一個人拖後腿。每一個在這片土地上養育的生命,都是喝著黃河水長大的兄弟姐妹。生活不平等,死亡很平等。沒嗩吶沒鞭炮,自發送葬的村民將這一出白事辦得蒼涼、壯烈。壓抑的昏黃色天空下無聲的人群,生命的最後一幕,冷冽,也溫暖。一個生命結束,一個村子新生。
外面的世界
沙地改造不是螢幕出現“三年後”、“五年後”就理所當然地完成了。新建的經濟開發區幾千人就是幾千張嘴,這不是鎮上幾個磚瓦廠、國營農場就能解決的事情。劇集伊始,大山裡的四個孩子,就打算離家出走——爬上火車,去更廣闊的天地吃飽飯。可惜離家出走以被抓回、挨一頓毒打告終。但山的那一面,早在孩子的心裡撐起了一片藍天。孩子還沒走出去,山的那一邊,卻先過來了。
來的人是大海,架起了通往內地的橋樑。吃苦耐勞的西北人開始將勞務輸出到東南沿海,留守的老人繼續改造耕耘這片戈壁。這一部沒有英雄的電視劇,每個紅彤彤的臉蛋,都活出了人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