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正午出品,必屬精品。觀眾打下9.2高分《大江大河》剛結束,正午陽光的另一部劇《山海情》就成為不少人劇荒的必備之選。對於這部劇觀眾給予了極大期望。
五臺齊播,加上兩種語言(普通話和方言)雙管齊下,想不引起注意都很難。
起初,剛看這部劇的時候,並沒有太多驚豔的地方。因為這部劇演員妝容不精緻,整個場景沒什麼特色,除了黃土就是黃土,戈壁灘隨處可見。
但是慢慢看下去,逐漸有不少老戲骨身影,像張嘉譯、閆妮讓人一秒入戲。
特別是張嘉譯叼著根樹葉,不用說話,真個人物痞勁兒展現淋漓盡致。再配合上黃軒的呆,演父子倆越來越像。
比起來章子怡38歲演15歲少女,很明顯黃軒35歲演19歲少年,合適很多。
劇裡面比較出彩的當屬熱依扎,熱依扎飾演的“水花”剛出場給人感覺就是真實、揪心。
“窮”是當時真實寫照,水花父親會因為一頭驢、一口水窖把水花嫁到外村。水花不得已找初戀得福求救,得福把錢給了水花,讓水花趕緊逃婚。
結果為了父親,水花還是選擇了回去。那一笑比哭還讓人難受。
水花認了命,沒想到丈夫卻在挖水窖落下殘疾。
沒辦法,拉著殘疾丈夫和兒子愣是走了四百多里,七天七夜到金灘村。再難再苦都不叫委屈,“快了,快了”就到了!
窮,但是有志氣、樂觀。
福建幫扶,讓不少人燃起希望。大力發展產業,帶領年輕人到福建賺錢。
麥苗想改變命運,又捨不得到外地打工的得寶。
水花很通透:“人可不可憐都是自找的,要想不可憐就得活明白!我現在越來越覺得這世上最重要的事是爭氣,讓家人過好。你先不要管得寶,自己出門掙錢、見世面最重要!”
人終歸是要向前看的,馬得福從一開始呼籲村民搬到金灘村,電通不上、沙塵暴來襲,到後面就差一戶,堵變電所所長、灌膠用水。困難不斷,解決問題卻是關鍵。
扶貧政策下達,“從地窩子到土胚房”離不開馬得福、水花、苗麥這一幫年輕人。
相較於普通話,更多觀眾喜歡方言,有特點、人物性格體現更完整。
《山海情》專門參考寧夏、西安方言,用在劇中的是泛西北話,福建方言採用的是福建普通話。
普通話版本配音只有10天左右時間,不過品質依舊有保證。
上半年的劇都很有水準,注重的是人物成長和發展背景相結合。
像《大江大河》穿插了個體經濟、集體經濟和國營經濟發展。
《山海情》則是扶貧政策和基層人民、幹部相輔相成,共同脫貧的表現。演員陣容強大、塑造人物靈活接地氣、方言也很到位,評分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