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抗疫這一年的年尾,香港cult片導演邱禮濤為慘淡經營的華語院線電影貢獻了一場視聽盛宴。他攜手兩位影帝級香港演員劉德華、劉青雲,以及內地女演員倪妮,對此前的“香港電影已死”投出致命一擊。
01 警匪片型別與新城市空間的融合
邱禮濤對新城市空間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他試圖在現代的城市空間和建築之中找到張力,他一般將對峙的地點設定在標誌性建築之中,比如2017年《拆彈專家1》的紅磡隧道;2019年《掃毒2天地對決》的中環地鐵;以及今年《拆彈專家2》(以下簡稱2)香港國際機場和青馬大橋,這也是在空間呈現上警匪片這一型別的現代性表達。
《2》在劇情上並無延續前作,但壯觀和炸裂的場面比前作更加精彩。在2017年的《拆彈專家1》中,電影的高潮部分是如何營救被困於紅磡隧道的200多名人質。延續了《拆彈專家1》在大型公共基礎設施之上進行對峙的場面和《掃毒2天地對決》在
中環地鐵飆車的炸裂橋段,《2》將兩者完美結合,開場便伴隨著香港國際機場爆炸事件。
然而字幕顯示這一爆炸並沒發生,因此後面的行動被分為兩條線索,一條是促成爆炸發生,另一條是阻止爆炸發生。促成爆炸的一方想方設法將炸彈運進地鐵,利用地鐵抵達引爆的位置。而觀眾在面對應接不暇的大場面和快節奏的劇情時很難對後面的劇情進行猜測,根據吸引力法則,觀眾的注意力自然放在了阻止爆炸發生的這條線上。
02 反型別的劇作模式
在以往的警匪片中,要麼將主角設定為傳統的警察,警察嫉惡如仇,善惡二元對立,例如《警察故事》;要麼將主角設定為警察的臥底,兼有警察和反派的雙重身份,例如《無間道》。
在《1》中,雖然劉德華飾演的警察具有傳統警匪片的某些特質,但它卻一反傳統警匪片的英雄主義,讓主角在最後執行拆彈任務時犧牲。
在《2》中,主角的身份在警察與恐怖分子兩者之間越發曖昧,觀眾已經很難分清楚潘乘風的真實身份到底是警察還是反派,觀眾根據型別片的套路——兄弟情和愛情中——在《2》中依然秉承這些型別要素,但主角已發生了真實的身份轉換。
在影片中潘乘風同董卓文第一次執行拆彈任務時失誤,導致潘乘風失去了一條腿,但在他適應了假肢以及體能得到恢復後仍然無法復職,給他造成一種被“用後即棄”的痛感。因此他性情大變,上了反派的船。他的兩重身份都是他真實的自我選擇,選擇做一個為民除害的警察,還是選擇做一個恐怖分子製造爆炸,以往的型別片是“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在《2》中則是“憤怒可以摧毀一切。”
在商業電影粗製濫造的當下,我們應該期待這樣的商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