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文化人都有一種責任,即把前一代寶貴的東西傳遞給後人。
——馮驥才
李子柒又被公開羞辱了!
她因為分享了自己做泡菜的整個過程,“惹毛”了韓國人。
韓國網友們陰陽怪氣地說:
“真的已經到了讓人厭惡的程度了,中國為什麼一直都沒有改變?就那麼喜歡我們韓國的文化嗎?”
這麼“懂”的口氣,還真是普通又自信。
事實勝於雄辯。
李子柒的這段影片,是《一生系列》的最後“一集”。
蘿蔔的切法令人稱奇。
用辣椒塗抹白菜也非常細膩。
然後,她把白菜放進缸裡密封儲存。
韓國人估計看到這裡,就異常興奮,心想:終於抓到漏洞了。
還捕風捉影地抓住“李子柒影片裡沒有冰箱”,就開啟潑婦罵街模式:
“連個專門的泡菜冰箱都沒有,還好意思說泡菜是中國的?”
“我就問一句,你們有專門的泡菜冰箱嗎?”
韓國人總是有迷之自信。自己有多少“文化”心裡沒點數嗎?
還是已經餓暈了,把全世界都當成自家的了?
要知道,早在3100年前,我國就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雛形。
後來,秦漢時期的《說文解字》提出了泡菜的專用字:菹。
“菹者,酸菜也”。
不服的韓國網友,一定會拿“韓國泡菜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來說事。
但事實又打臉了。
他們所謂的泡菜,其實是“越冬文化泡菜”,和“泡菜”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
真想拜託他們,別再玩文字遊戲膈應人了。
除了惹人看笑話,一無所用。
還記得,去年曾掀起一個“韓服挑戰”活動。
但事情的起因非常可笑。
漫畫作者@old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卻引來韓國人指指點點:又盜用韓國服飾,扣上“中國風”的標籤。
有耐心的韓國網友還會煞有介事地科普一下,先禮後兵地表達自己的憤怒:
沒耐心的則直截了當地批評:
“請不要以這種方式使用韓國的傳統。”
韓國人文化沉澱不深,扣帽子的伎倆倒是用得很嫻熟。
難道非要一一註明出處,才能塞住他們的嘴?
後來,隨著議論增多,中國歷史研究院也“坐不住”了。
趕緊闢謠說,“漢服源於韓服?笑話!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這一來一往,不過是暴露了某些韓國人的淺陋無知。
其實,韓國人賊喊捉賊的行為,能夠屢次激起國人的憤怒。
所用方法十幾年如一日,非常小兒科:偷換概念。
譬如,在前面的“漢服韓服之爭”中,他們是這樣論證“漢服源自韓服”的。
他們先說,一般提到的漢服,是指明朝的衣服。
還用網劇《成化十四年》舉例。
他們認為其中侍女的衣服很像。
據此粗暴地得出結論:
“這其實是高麗樣,而高麗服飾和飲食早在元朝就開始流行了,並一直持續到明朝。”
漢服和韓服的實在很相似,但他們有辨別的方法:
下襬蓬起的裙子,是朝鮮的馬尾裙。
而馬面裙是漢服的標誌。
莫名其妙的地方在於,韓國人一刀切地認為,馬面裙=馬尾裙。
繼而斷定,“明朝漢服受到韓服影響,脫胎於韓服”。
韓國人果然只會詭辯,這樣的聲音受到了韓國網友的無腦支援。
回到“韓服挑戰漢服”的活動上,一位韓國網友“學以致用”:
“這是將漢服從當時的高麗服飾改造出來的一件衣服。
中國人將其還原為東北專案,使其看起來更像韓服。”
我不禁想起了網上流傳過的一個段子。郭德綱說:
于謙很疑惑,“那中國人發明了什麼?”
郭德綱回答,“中國人發明了韓國人!”
這個笑話就是某些韓國人的真實寫照。
光耍嘴皮子,篡改不了歷史事實。
朝鮮人崔溥曾說,“蓋我朝鮮地雖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先有漢服,再有韓服。
韓服是模範出來的產物。
這才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韓國人又來搶我們的文化遺產了!”
這句話既可氣,也可笑。
他們一度企圖把歷史“推倒”,自己重造。
給千千萬萬韓國人洗腦:
“韓國才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既然是“古國”,口氣自然不小。
於是搖頭晃腦大放厥詞:
“事實上,中國是韓國人。
因此,他們的文化實際上都是我們的。”
但搶別人家的“文化”哪有那麼簡單。
種種迷惑的行為,也只是在膈應14億國人。
“牛郎織女?
那是我們的。”
像小孩過家家一樣警告:
“不要碰九尾狐,
是我們的啊!”
伴隨著口嗨的,是他們的種種瘋狂“搶”申遺行為。
從暖炕、服飾,再到節日、文化。
暴露的,是韓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虎視眈眈,以及望眼欲穿的自卑。
被人老是這麼惦記著,很難說清是該嘆息,還是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自己也鬧過笑話。
2008年,“韓國端午申遺成功”像一記重磅炸彈,在網上炸開了鍋。
“端午節被韓國搶走了?”
“屈原成了韓國人?”
就在國人擔憂以後還能不能好好吃粽子時,才發現鬧了個烏龍:
韓國申請的是“江陵端午祭”,沒有吃粽子,也沒有賽龍舟的習俗。
江陵端午祭
充其量只是山寨版的端午節。
此後,“韓國申遺”也成了一個梗。
聽說麻辣燙在韓國走紅,馬上有網友及時提醒:
“趕緊為麻辣燙申遺,別讓韓國人搶走了。”
在節目《金星秀》裡,金星說過這麼一句話:
“我們中國人,
對我們的鄰國韓國人,
這幾年搶申遺都給搶怕了。”
以至於掀起一股“支援申遺風”。
有人問金星,“金姐,這幾天微博上好多明星都發了自己給女兒盤頭髮的照片,支援盤發申遺,您怎麼看?”
金星素有“毒舌”之稱,當然不會只流於表面。
她發出了一記靈魂拷問:
“這頭髮是隨便盤的嗎?”
在她看來,比起申遺盤發,更重要的是理解盤發背後的文化內涵。
盤發在古代是女孩的成人禮,才7、8歲的小女孩就盤頭髮,不是很滑稽嗎?
“申遺的核心在於保護文化,
你這當中的文化都沒搞明白,
瞎折騰什麼呀?”
確實,比起處處擔憂韓國人搶走中國的文化遺產,不如好好繼承與發揚。
這才是讓傳統文化在今時今日發光的方式。
如某位網友所說:
“韓國人每一次文化進逼,我們的人就熱愛自己的文化一下。
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我們就感謝韓國好了,是他們迫使我們審視並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數千年留下的痕跡,有人看得見,有人看不見。
雖然說搶不走,可一旦被遺忘,被輕視,就會遭到最大程度的“破壞”。
最後,消亡在歷史長廊裡。
從某種角度看,中國的文化遺產能“活”多久,取決於我們能否發自內心熱愛它們,並接過傳承的鏈條。
而這,才是中國文化能否立於不敗之地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