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電影上映前,身邊不少學爵士樂的朋友們還在擔心票房,畢竟爵士這種三千和絃三人聽的沒市場音樂,就怕是連爵士樂拍的動畫也沒市場。可萬萬沒想到,上映後的短短几天,《心靈奇旅》的評分一路飆到了豆瓣9.0,一時間彷彿全世界都開始探討這部電影和爵士樂。
其實關於爵士樂的電影已經有了很多,《愛樂之城》、《綠皮書》,馬丁斯科塞斯的《紐約紐約》,柯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爵士樂手》等等。
可為何偏偏《心靈奇旅》出圈了呢?
(一)
把爵士樂做為人生的喻體
《心靈奇旅》的原片名是Soul,Soul也可以是指靈魂音樂,這種融合了南方福音和中西部節奏藍調的美妙樂種,和爵士布魯斯交相輝映,互相影響,成就了偉大的音樂文化。
正如影片中所說,黑色即興音樂,這是黑人對美國文化最偉大的貢獻之一。而本部電影的男主角迦納德,正是一個爵士樂藝術家,電影透過他的故事來展現一個普通人對人生的掙扎與思索。
電影講述了一個鬱郁不得志的爵士樂音樂家,在夢想與世俗之間掙扎,當理想的橄欖枝突然出現,人生的意外卻先行來到。電影設計了一個假想的“三界”,人世間,great beyond(死之彼岸),great before(生之此岸),男主因為意外去了死之彼岸,卻因為對於夢想的執念又誤入生之此岸,在這裡他遇到一個不願出發去世間的靈魂二十二,也在這裡回顧自己的一生,並展開了一場探索某些“人生終極問題”的冒險。
電影假想的人死後前往的目的地
電影假想的出生前接受訓練的地方
據說創作這部影片時,主創曾為主角加德納的職業人設發愁,首先他需要落魄,其次最好是搞藝術的,這麼一來還有比爵士樂樂手更合適的職業麼?
在課上漢考克回憶有次音樂會,他和爵士巨星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合奏。正當戴維斯在獨奏小號時,漢考克卻出了岔子,當時漢考克犯了技術性錯誤。他以為自己毀了一切,讓那個偉大的夜晚化為了泡影。而戴維斯只是吸了口氣,就繼續演奏,把他的和絃糾正回來了。
漢考克回憶的時候仍感到驚訝萬分:
“我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是怎麼辦到的。當時聽起來簡直是魔法,你知道嗎!花了好多年,我才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那就是:我對我的演奏作了評判。而戴維斯沒有。他只是把發生的事作為剛剛發生的新事情,接受了下來,然後做了任何爵士音樂人都應該嘗試去做的事——把發生的任何事變得有價值。”
而這其實又何嘗不是人生的價值呢?把當下發生的任何事情變得有價值,珍惜當下的每一分鐘。
(二)
無處不在的爵士樂元素《心靈奇旅》除了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之外,爵士樂元素的加入也是一大特點,可以說是把爵士樂完完全全融入到了電影中。電影開場的時候,有一個主角望向教室牆面的畫面,短短一瞥,資訊量很大。
照片牆右下角明顯是艾靈頓公爵的照片了,之後的在酒吧化妝間,主角迦納德在上臺表演之前也注視了艾靈頓公爵的照片,那一幕更明顯。
艾靈頓公爵在迦納德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或者毋寧說艾靈頓公爵在每一個喜歡爵士樂的人心中,都是一個重磅存在,說他改變了爵士樂也不為過。
艾靈頓並不是真正的公爵,他生於音樂世家,父母都是彈鋼琴的,從小舉止優雅,朋友們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公爵Duke”,從此以後,Duke Ellington的名號便伴隨他的一生,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其實叫愛德華·肯尼迪·艾靈頓。
在艾靈頓公爵照片旁邊是一幅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演出海報。
與艾靈頓公爵不一樣,阿姆斯特朗出生於新奧爾良的紅燈區,那裡也是孕育爵士樂的天堂。這裡有個的冷知識:在最初,爵士樂並不叫“Jazz”而是叫“Jass”,它來自一句紅燈區裡的流氓話“Jassing it up”。
阿姆斯特朗對於爵士樂的重要意義,就好像古典音樂的巴赫,搖滾樂的貓王。
中上那位透過肥厚的大嘴唇和塌鼻樑很好辨認這是Erroll Garner,迦納是一位偉大的爵士樂鋼琴手,他的那首“Misty”甚至已經是爵士樂的一種可套用的標準,但遺憾的是,我在國內音樂平臺都找不到這位鋼琴手的資料。
Erroll Garner
另外無意冒犯大師,但Erroll Garner和左上那位女士也非常相似,可能是電影考慮政治正確,使得男女比例平衡一點的妥協結果吧。
中下吹小號的女士可能是vlaida snow,著名的爵士樂小號藝術家,不過我不太確定,可能動畫化之後人物特徵不明顯。
而左下角就是Herbie Hancock漢考克本人了。
他也作為音樂指導參與了本片的創作,漢考克拿了十二座格萊美,是一個流行爵士大師,後期也進行了很多Jazz-Rock的創作,下圖是他和郎朗的合照。
最後右上角頂著爆炸頭的黑人女士多西亞威廉姆斯其實是電影裡虛構的人物,是男主角迦納德的偶像,男主的夢想就是和她同臺演出。
除了爵士音樂本生,故事發生的場所之二分音符half note也是致敬了著名的爵士樂酒吧village vanguard,而one note這個名字也似乎致敬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爵士樂餐廳blue note。
Village Vanguard(先鋒村)是紐約現存爵士俱樂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家,由Max Gordon創建於1935年,這家酒吧幾乎是爵士樂歷史的活化石,用爵士薩克斯手Joe Lovano的話來說,“這裡充滿了爵士(大師)的精靈”,所以男主角的畢生夢想是在這間小酒館演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關於爵士樂,還有各種細節,比如男主走路的畫面像極了披頭士的著名專輯《Abbey Road》的封面拍攝地。
(三)
精心製作的配樂
當然除了大量畫面中藏匿著爵士樂的元素和彩蛋,電影的配樂也是毫不含糊。
伴隨著迪士尼城堡片頭出現的歌曲被替換成了艾林頓公爵的Things Ain't What They Used to Be,緊接著男主角的手機鈴聲響起,是是Charles Mingus的II B.S,查爾斯通曉關於爵士樂的一切,他既是雙貝斯手,又是鋼琴家、作曲家和樂隊領隊。
而貫穿整部電影的演奏和配樂的組成更加複雜,除了濃濃的爵士風味,皮克斯也請來了諸如Daveed Daniele Diggs這樣的說唱歌手。
Diggs在音樂劇《漢密爾頓》中擔任侯爵·拉斐特和托馬斯·傑斐遜的角色,《漢密爾頓》也非常推薦,嘻哈,爵士,布魯斯應有盡有。Digg在電影裡唱了一嘴嘻哈,這算是和《漢密爾頓》夢幻聯動吧
說回電影原聲,電影裡大家聽到的人物演奏的爵士樂大多出自喬恩·巴蒂斯特Jon Batiste之手,他也來自爵士樂的發源地新奧爾良,風格兼收幷蓄,隨性自由,他彈奏那段主角身處“忘我之境”的音樂就令人印象深刻。
還原度還是很高的!
而整部電影的配樂部分則是由搖滾歌手特倫特·雷茲諾和配樂大師阿提庫斯·羅斯共同完成的,他們還一起合作過《社交網路》《龍紋身的女孩》等一系列作品。
電影裡面還有Cody ChesnuTT作品,就是在二十二上地鐵的時候碰到的地鐵藝人,甚至連那個藝人的形象都有像TT,他是美國R&B 靈魂音樂家。那一段配合畫面真的是讓人異常感動。
所有的這些音樂,不僅僅是爵士樂,還有豐富的配樂,靈魂樂,說唱,全部融合在了這部電影裡,顯得那麼得體,製片人達娜·默裡(DanaMurray)說:
"他們的音樂是如此的完全不同,但不知何故,它們與電影完美匹配,感覺就像是在紐約一個真正的爵士樂隊演奏”。
(四)令人髮指的細節制作
除此之外,在皮克斯的幕後紀實中也提到了,為了讓聲音和畫面嚴絲合縫地對上但是,每一場畫面上的演奏其實都是完美對應上正在播放的音樂的。
負責製作的動畫師會一幀幀除錯,請來大量的文化顧問,諮詢演示,觀察當一個真正的爵士音樂家彈奏漸入佳境時,他的臉上會浮現出什麼樣的表情,四重奏的舞臺是如何佈置的,手部的運動,手指的發音,任何你能想到的細節,皮克斯早已面面俱到。
當然所有的這些彩蛋致敬,用心呈現的細節,都非常好地低調遊走在電影之中,使得電影顯得更加真實可信,即便沒注意到,也不妨礙去觀看電影,注意到這些不過錦上添花,因為電影本身就擁有一個動人的劇本。
(五)
關於“人生意義”的終極回答
電影中關於電影主題段落來自於主角和威廉姆斯的一段對話,這時電影裡面的男主受盡艱辛,不惜掙脫死亡的命運回到人間,去實現他的夢想,可演出成功之後,他卻感到悵然若失,威廉姆斯講了一個有點玄乎的故事,這其實也電影給出的關於“人生意義”這樣終極問題的回答。
海洋可以看作人不斷尋求的人生意義,“在水裡”可以看作普通人即便已經身處意義之網也無法窺得全貌的焦慮,生命的意義就像海洋,包裹在其中我們認為它寡淡,認為它不存在 。
電影有點偏存在主義,即認為我們的生活過程本身就在產生生活的意義,就像蜘蛛結網一樣,我們生活在自我編織的意義之網中,不必刻意探求,編織的過程本身會導向自然的結果,就像美妙的爵士一樣,即興,有瑕疵,不知道下一個音符的靈感從何迸出,可能這才是人生美妙的地方。
所以意義並非在於實現宏達的目標,而是理解與享受每一刻,那些遠景目標只是一路上附帶的結果。
(六)
寫在最後
2020年是非常糟糕的一年,《心靈奇遇》的導演皮克斯卻在年末又一次展現它的魔力,用動畫造夢的魔力撫慰我們本就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元旦不過是一群地球生物慶祝一顆行星繞太陽一圈,我不喜歡這種太過抽離的視角,片中二十二曾用抽離視角審視人類,陷入虛無,但當她真的去勇敢生活,只是在人間走了兩英里,口袋裡就已經裝滿了生活的意義。
我相信正是這些吉光片羽,如陽光閃過落葉那般的剎那感動給予了我們前進的勇氣與動力,生活非常糟糕,那就在此刻彼此守望相助,心懷期許吧,至少當下的那份願景能給人前進的動力,那份心存的希冀是真實存在的,曾經聽說人類進化出來一個奇怪的幻覺就是會把未來和希望繫結在一起,其實不必如此清醒,也許這是這份幻覺帶來的勇氣和樂觀,幫助人類衝出了洞穴,也許千年過去,它仍能幫助我們走出幽閉,彼此守望。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爵士樂已經衰落,我看並不是,從《海上鋼琴師》到《愛樂之城》,從《爆裂鼓手》到《心靈奇旅》,爵士樂以及背後的文化一直在默默透過電影和其他媒介向我們傳達著它的精神和意義。
爵士樂似乎總給人一種敬而遠之的距離感,彷彿是一張上流社會的入場券,用複雜和絃和技巧彈著不食人間煙火的音樂,其實從某些角度來說,爵士樂恰恰是最沒距離感的,因為它流淌在我們的身體裡,是我們每個人心底那顆嚮往自由的靈魂,它是電影中的男主角迦納德,也是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和我。
我們與其苦苦探尋人生的意義,不如珍惜當下活著的每一分鐘。我們要做的不是給生命增加時間,而是要向時間賦予生命。
接受平凡的自己,帶著對自由的嚮往和勇敢的內心,繼續前行吧!
至少這一路,永遠有音樂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