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鴨綠江》中的英雄扮演者,沒有大腕,但表演卻都感動人心
《跨過鴨綠江》整部劇大局觀不錯,但戰鬥場面確實是硬傷。估計跟時間緊任務急有關,總共才用了幾個月。《高山下的花環》中戰鬥場面很真實,演員的戰術動作十分熟練,一定都下部隊體驗過生活,真正地摸爬滾打過。導演的功力也欠缺,不知道戰鬥場面怎麼拍。松骨峰戰鬥我看過了很失望,還沒有魏巍短短一段文字的感染力強,完全沒有拍出志願軍戰士氣壯山河、驚天動地的氣概。這裡如果用大段的慢鏡頭加特寫來拍,精心設計一些鏡頭,效果一定會好。電視劇裡這場重頭戲拍得亂馬加槍,看得人很難受,可惜了這麼好的素材。
戰鬥場面和戰術動作就別苛求了,這類電視劇就是主旋律影片,宣傳第一位的,想看優秀的戰爭場面和戰術動作只能看電影,題材限制就只能這樣,三三制展現出來就沒鏡頭感,只能用旁白感受:這是場激烈的戰鬥。但是激烈在哪裡鏡頭根本看不出來,至於塹壕之類的,是國產電視劇的通病了,拍電視劇沒必要嚴格按照現場挖塹壕的,因為不實惠,電視劇來說更得不償失,未來主旋律革命題材電影有可能展現,電視劇難度很大。
董亞春拍戲,重畫面、宣傳不重劇情、寫實是老毛病了,都看到是他導演了心裡還能沒點思想準備嗎?他個人執導的戰爭片除了故事是個好故事之外其他的都是想當然,可能和他攝影師出身有關,這麼些年展現出三三制的電視劇除了《三八線》也沒其他的了,但是三八線裡面的戰鬥但凡展現出三三制的,畫面都不怎麼樣,我是說不怎麼激烈。國內戰爭題材電視劇的通病,水戲太多,磨磨唧唧,沒必要的插科打諢,沒必要的感情故事線,比如彭總盛讚38軍萬歲軍那段,鏡頭展現戰場劫後餘生,話外音配上彭總賀電內容,渾然一體又特悲壯,結果弄了一大堆司令部對話,每個演員分幾句臺詞輪流說,劇情編排的洩氣。細節不改變結果。梁興初如果沒那麼好面子接受了42軍支援,戰果可能更大。42軍穿插如果按最初設想到位,就可能全殲美第八集團軍。戰爭結果甚至都可能改變了。
畢竟要保護演員。有統計,前三次戰役,我方百分之四十五到五十五殺傷是由美帝航空兵造成的,由此可見美帝航空兵給志願軍造成多大困難。而且,美帝的F4U當時有部分有了夜戰能力,所以給九兵團夜戰攻堅造成巨大阻礙。航彈的威力是炮彈不能比的。距離問題我也發現了,德川到三所裡直線距離不到35公里,從攻擊德川前的陣地算倒是有70公里了。雖然不是靠精神原子彈,但三十八軍這時候已經連續行軍作戰一個月了,休整的機會不多,確實非常疲勞。
以前毛主席的特效演員還有接替繼承,一代比一代好。這幾年除了唐國強,其他人演感覺都很跳戲。我還是很喜歡王仁君那一版教員的,另外我覺得其實真正綜合演好他的綜合性演員目前為止還沒有,演出來的都只是突出一部分,古月得其型,唐國強得其霸氣,王霙得其氣質,王仁君這一版我覺得演出了教員的“真誠”,好像明年的同系列獻禮片還有王仁君,我還是很期待的。三者各得一部分這個評價精彩,王仁君得其真誠這個評價我也很認同。古月的毛澤東除了得其形之外,似乎還得其儒雅,說話慢條斯理溫文爾雅。
演員太老確實是。志司班子的演員我覺得還是電視劇《彭德懷元帥》裡的演員比較好,彭總的演員感覺沒有演出彭總火爆的性格,感覺有點壓著,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要求,反觀董勇演的彭總這方面體現的比較好。主要年輕人喜歡爽文那種文章,尤其是天下第一卻被越級挑戰,比如說鬥破上雲嵐宗,年輕人覺得代入感很好。另外朝戰確實是現實主義的越級挑戰爽文,但主要靠著鮮血、汗水、智慧以及不懈的意志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