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貓小姐
邵氏兄弟 合影
前不久剛結束的萬千星輝頒獎典禮終於賺足一次眼球,TVB在歷經幾年的暗淡後久違地回了一次春。如果六叔還在,定會笑得很開心,畢竟TVB是他親手創出來的香港金字招牌,再從他的手中擴散至亞洲各地。
六叔指的是邵逸夫,因為家裡排名老六而被稱作六叔。小時候看萬千星輝頒獎禮總聽主持人提及“邵逸夫公爵以及方逸華女士”,鏡頭馬上轉到坐在臺下的他們。那時還不知他們是何方神聖,只覺得應該是某個重要人物,之後才瞭解,原來那個年年坐於臺下年過半百的老人家,就是TVB的創始人。
其實不只是TVB,曾經作為整個東亞文娛標杆的香港影、視、音業,皆離不開邵逸夫之手。如今總聽起老港星說起邵氏,指的就是邵逸夫所創辦的影視王國,幾乎所有耳熟能詳的大明星,周潤發、梁朝偉、梅豔芳、張曼玉、姜大衛、狄龍......都是從邵氏亦或是TVB培育出來的。
這樣聽起來似乎就很“威水”了,事實上也是如此。就像賭王何鴻燊是澳門的一個人物標識一樣,邵逸夫就是李嘉誠除外的另一張香港名片,基本在港無人不知也無人不曉。
據說,小時候大哥邵醉翁曾帶他給一個先生算命。那名先生看著六叔,對他哥哥說,你有福氣了,你這弟弟將來是大富大貴之人。
這個卦,正正揭示了邵逸夫那異於常人的一生。
手搖出來的影視王國六叔的父親邵玉軒是從寧波赴上海做染房生意的富甲之商,家有商號30餘間,在十里洋場也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也許是寧波人的緣故,擅於做生意的基因流淌在這家人的血液中,除了父親外,兄弟四人皆為生意場上的一把好手。
而他的好友張石秋和鄭正秋,不久便離開了“笑舞臺”,合辦了一家明星影片公司,也成為日後醉翁商場上的頭號勁敵。這時醉翁憑著敏銳的商場觸覺嗅到了電影行業的發展前景,於是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這家公司便是日後赫赫有名的“邵氏兄弟”的前身。
這家公司有點意思,大哥醉翁做製片和導演,二哥邨人做編劇,三哥山客管發行,而六弟逸夫最小,還在讀中學,在公司幫著跑腿打雜。
不得小看這一家子,幾兄弟合力竟真把公司做得有聲有色,開業僅半年天一公司就神速拍出三部電影,《立地成佛》《女俠李飛傳》《忠孝節義》。快,始終貫穿邵氏的日常運作中,也對日後的香港電影製作影響深遠。
打雜的工作對六叔的幫助很大,他從片場中快速成長,成為一個對電影全面知曉的全才。他會攝影,會打光,會編劇,也會導演。想想以後,方逸華在他的舉薦下來到TVB任職,定是聽了六叔的往事經歷,效仿他當年的行徑伏低做起,最後才能獲得六叔的賞識,晉級為公司的副手。
1926年,他的名字第一次被寫在了電影《珍珠塔》的結尾上,標註上寫著攝影師,能想象嗎,那時的邵逸夫還只是一個乳臭未乾的中學生。未曾想,未來他的名字會和電影牽連得越來越多,最後他的名字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電影。
天一公司發展過程中發生過一件非常著名的商戰事件,那就是“六合圍剿”。以明星公司為首的電影公司合力壟斷市場,誓要堵住天一公司的出路。他們和上海的各大院線發行商簽訂協議,只要播放六合的電影,就不得播放天一的電影。
幾家公司合力其力量不容小覷,這一戰天一慘敗。也是因上海的事業陷入低迷,家裡派出老三前往南洋尋求生機。南洋正是現在的新加坡,邵氏的霸業正是從這裡開始的。
當時剛結束中學學業,正在北平悠哉休假的邵逸夫,收到三哥的越洋急報,“局面已開,仁楞速來”。仁楞是邵逸夫的本名,由於普通話聽來不雅,遂後很少再用。聽聞三哥的求助,他二話不說便趕至南洋,“我們有六組流動放映車,每組由一人掌管。全套器材,在貨架上,去鄉下放電影”,六叔後來說。
原來那邊的環境並不好,影院不願放映他們的電影,於是乎他們只得親手扛著播放裝置去鄉下,橡膠廠播放影片。那時候的膠片電影需要人在一旁一直搖機器才放得出來,一場電影兩小時,他們兄弟倆輪著搖,常常是做得腰痠背痛,還經常被蚊蟲咬得滿身毒包。
就這樣,他們用雙手雙腳,最簡單的苦辦法把自己的電影宣揚出去。後來,他們慢慢擁有了電影院,遊樂場,事業做得越來越大。
邵氏對市場把控得十分精準,早在上海天一公司時期,他們就已經擅於捉摸民眾的心理,接連推出好幾部迎合他們口味的電影。遠渡南洋,邵逸夫發現在那邊生活的華僑以小商販、苦力和農民為主,這些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大多依舊過著封建壓迫的生活,所以電影不能拍得太深奧,觀念不必進步,最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
1941年元旦,他們在《星洲日報》上刊登了整版廣告,文中寫到,“我們在星馬、印尼、泰國、安南,已經擁有了一百三十九間戲院”。當時廣告上登的公司名字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
從一無所有手搖放映電影到擁有139間戲院和2個娛樂廳,兄弟倆用了30年的時間。然而世態瞬息萬變,一場日軍侵華戰爭讓他們遭受重創,不僅如此,邵逸夫還因播放抗日電影險些命喪日軍牢裡。幸得他的夫人黃美珍四處奔走,尋求關係救人。一個星期後,他被鞭得血淋淋從牢裡走了出來。
但是俗話說得好,死裡逃生必有後福。不久之後,邵逸夫在另一個地方締造出了一個更浩瀚的帝國。
東山再起,創造東方好萊塢這邊兩兄弟在南洋發展得如火如荼,那邊二哥在香港的影視公司卻是日漸凋零。二哥和他的兒子在香港辦了一家邵氏父子有限公司,但因兩人後來心思不在電影上,將重心轉向了地產置業,邵氏父子一度面臨市場淘汰。
六叔得知此事,立即前往香港救下這個邵氏招牌,這一年,他剛滿50歲。知天命的年紀,他在另一個戰場上殺伐決斷,重新開始。
經過一番調研,他發現整個香港影視圈有三家競爭對手,長城,鳳凰和電懋,其中最大的對手就是電懋公司。電懋的老闆陸運濤正是新馬首富的兒子,財雄勢大,號稱能夠買下他的全部公司。比身家,根本無處可比;比人力,也是毫無勝算。
電懋幾乎簽下了當時所有當紅明星和實力編劇、導演,就連張愛玲都是他們家的簽約編劇。而看回自家公司,什麼人才都沒有,用空空如也來形容再適合不過了。
電懋明星
但是邵逸夫這麼多年的經商經驗也不是白做的,二十幾歲他曾隻身到美國,看到了令人震驚的好萊塢。那次去他本是想帶回一個有聲裝置,用作一次破斧開刀的電影改革,結果整個好萊塢工廠為他開啟一個新的世界。
有了那次的看見,讓他知道整個東亞的影視業和美國之間的差距所在。所以這次,他決定效仿好萊塢,在香港打造一個好萊塢工廠,以工業流水線的模式生產電影,從而加固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這個工廠就是後來赫赫有名,坐落於將軍澳清水灣的邵氏影城。六叔來港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花大價錢買下二哥手中這塊佔地六十五萬平方尺的地皮,1957年開始動工,為期7年竣工。
與工廠同時進行的就是六叔的挖人行動。他先要找到一個能夠幫他出謀劃策的良將,於是看中當時在美國之音擔任電臺主持的鄒文懷,讓他管理公司的宣傳部。鄒文懷提出要求,必須要用他的班底,並且放權由他作主,六叔一一答應了。
鄒文懷和洪金寶
鄒文懷和六叔一起商量後,決定把電懋的當家花旦林黛挖過來,六叔給出2倍價格最後終於說動林黛,把她圈入麾下。又釋出招聘公告廣招賢士,就有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等喜愛電影的人前來加盟。
lin'dai
人馬有了,緊接著就是拍出一部引起熱嘲的電影,開啟知名度。鄒文懷大膽啟用了來自臺灣的新人導演李翰祥,為臺柱林黛量身創作了一部黃梅調電影《貂蟬》。這又是六叔的一次市場預測,那時留港的很多都是從內地過去的胞友,他抓住了大家的思想之情,炮製出了一出黃梅調電影,以解大家的思鄉之愁。
香港的黃梅調電影,就是從這部《貂蟬》開始。
電影一上映便紅遍香江,還創下當年的票房記錄。第二年憑藉此片,李翰祥拿到尼古拉的最佳導演。首次征戰十分成功,市場反應熱烈,邵氏乘勝追擊,馬上推出由林黛擔任女一號的幾部電影《江山美人》《後門》。
《江山美人》上映不到一週便拿下40萬的票房,電影幾乎是場場爆滿,六叔又一次贏得滿堂紅。幾番較量後,邵氏兄弟成為了電懋商場上的最大勁敵。
那些年兩方公司鬥得異常激烈,常常出現一個題材兩邊都拍的現象。這在商戰上有專門的描述,叫做:惡意搶佔市場。
邵氏的製作理念一直未變,都是“快,多,省”。套用港劇一句有名的武打對白——世間招數,唯快不破。電懋那邊籌拍《梁山伯與祝英臺》,六叔收到訊息後,馬上吩咐下去,必須趕在電懋之前拍出一部《梁祝》。
凌波之前是素人,拍這部而紅
在“快”上,顯然沒人能比得過邵氏,他們不止創作快、拍攝快,就連外景、道具、剪片、宣傳,影印都是流水線製作,其製片速度自然是其他公司望塵莫及的。
六叔要求一部電影從開拍到製作完成,絕對不能超過兩個月。基本上每個導演手頭同時有幾部電影在拍,經常是現在拍的是一部戲,下一個場景拍的就是另一部戲。擅長拍古裝片的大導演楚原,曾經創下一天拍8部戲的驚人記錄。
“多快省”的規則下,邵氏幾乎每年產出三十多部電影,短短几年時間超越龍頭霸主電懋公司,成為香江不容忽視的影視力量。1960年,香港十大賣座電影中邵氏佔了6部,而電懋只佔3部。
1964年電懋創始人飛機失事,陸運濤夫婦雙雙遇險身亡,失去主心骨的電懋變得潰不成軍,邵氏一躍成為香港影業的龍頭老大。只是這局面在未來就遭遇到挑戰,隨著電懋退出歷史舞臺,嘉禾和新藝城加入戰局。
六叔這場商戰確實打得不容易,嘉禾的創始人是他多年的得力干將鄒文懷。當年他帶著一班親信前來給六叔建築一個影視帝國,後來因為方逸華的加入而逐漸不得勢,他便拉著一班干將離開公司,另起爐灶。
然而前有鄒文懷離開,後有李翰祥回臺灣。其實對於在邵氏工作的員工來講,六叔是個複雜的人物。他一方面十分有遠見,一方面又很苛刻,甚至對待自家員工都能用無情來形容。不少人與他合作過後都說,他是個極重利的商人。
當年李翰祥為他拍了幾部黃梅調電影,不僅給他帶來了名聲,還為他賺足金錢。只是,後來他拍了一部《後門》,票房並不好,但在業界得到極高的肯定,此片囊獲當年亞洲影展的所有獎項。
所有人都很開心的時候,只有六叔除外。他生氣地對李翰祥說,“我拍電影不是為了獲獎”。
邵氏簽下的名導很多,大多都說,如果你這一部讓他賺錢,他便會熱情待你;若這一部讓他虧錢,那麼隔天片場他便會對你視而不見。如此鮮明的態度,讓人完全知道他的喜惡。
邵氏的宣傳標語是“邵氏出品,必出佳片”,實際上,在“唯快不破”和追求票房的標準下,邵氏出過很多粗製濫造,低俗博眼球的片子。只要是觀眾喜歡看的,他們就拍這樣的題材。所以邵氏各種型別的電影都涉略,動作、黑幫、警匪、情色片通通來者不拒,但這又很符合六叔的做事風格。
只談利益不談感情,也許這就是他能賺大錢的原因。
蔡瀾也曾在邵氏拍片,這個和金庸、古龍、黃霑齊名的大文豪,天天幫六叔拍三級片,他曾經找到六叔,他說,“我一年幫你拍了9部賺錢的電影,拍一部不賺錢的又何妨”,六叔回說,“那我為什麼不拍10部都賺錢的電影”。那一刻,蔡瀾就知道自己不是開電影公司的料。
雖然對員工很苛刻,但他也實實在在給了他們出人頭地的機會。他深知培育人才的重要性,辦了“南國實驗劇團”,培養出了一大批的武打明星,鄭佩佩、嶽華、姜大衛、狄龍、胡燕妮、李菁、惠英紅等等。當年幾個大名鼎鼎的導演,胡金銓、張徹、李翰祥、楚原也都出自邵氏。
當年李翰祥回臺灣開公司創業,結果卻不如鄒文懷那般好,最後他又灰溜溜地回到香港。得知情況的六叔,一笑泯恩仇,用高薪又把他簽了回來。
也許是當年的嘉禾來勢洶洶,他不想把這麼一個人才留給對手,也許是他惜才,想給李翰祥一個發揮的舞臺,總之最後,他大度的表現贏得了一眾喝彩。
其實那時候的嘉禾時運不錯,在和邵氏打了一年官司,財政上漸漸撐不住的時候,他們等來了一個救市的人——李小龍。當年李小龍在好萊塢發展遇阻,便生了回港發展的念頭。其實他最先找到的就是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邵氏兄弟,開出了自己的條件:一萬美元的片酬,每部戲拍攝時間不超過60天,劇本須經他同意才能拍。
但是六叔覺得他出的片酬太貴了,最終沒簽下,結果被嘉禾撿了漏子。他們找到李小龍,以7500美元的片酬與他簽約,之後李小龍為他們拍了兩部片子《精武門》和《唐山大兄》。《唐山大兄》直接給嘉禾帶來了350萬的票房收益。
李小龍之後,嘉禾又憑著許冠文的《鬼馬雙星》拿下625萬的票房收入,這個劇本其實是早被六叔淘汰。幾次洗牌,嘉禾已經成為和邵氏不相上下的公司,外加有施南生這個全港最Top宣傳坐鎮的新藝城,香港影視業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情況。
這個局面直到1987年結束,六叔親自宣佈邵氏電影停產,轉而投身TVB,然而這又是另一個江湖,另一場腥風血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