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本不易,更該珍惜一家人骨肉相連,血濃於水的親情。看完《沒有過不去的年》,此種感觸尤為強烈。作為尹力導演的最新力作,這部盛滿溫情的現實主義電影,講的親情迴歸,闡述的是心在一起才是家人。影片沒有誇張華麗的不切實際,不為搞笑而搞笑,不為賺人熱淚而煽情,就是平凡一家人喜怒哀樂的生活體現。因此,極易引起普羅大眾的思考與共鳴。
一箇中年男子過年前十幾天的所經所歷、所見所聞構成故事主線。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圖景也進而徐徐拉開。時間點的不斷變化,帶出除夕一步步迫近的強烈色彩。地點不停的轉換中,各種情節相繼出現,各色人物粉墨登場,推動劇情向高潮推進。接地氣的對白一句又一句,形成逗趣的效果。人物間的矛盾一條又一條,強化戲劇衝突。劇情內容親切又溫暖,能讓觀眾上一秒潸然落淚,轉眼又破涕為笑。但給觀眾非常高的接受度。還是因為其態度是客觀的探討,而非主觀說教。
作為片裡的中心人物,王自亮詮釋著人到中年苦作舟。年關將至之際,這個中年編劇終日奔波苦,忙得不亦樂乎。整個人像是轉不停的陀螺一樣,周旋於工作與家庭、事業與金錢,人際與溝通等多重問題中。撰寫的劇本被要求改來改去,轉發朋友圈惹來官司上身,給土豪寫自傳屢遭難題,妻子女兒居住海外要關注,婚外戀情人需應對。一連串情節顯示他在獨自一人面對林林總總的狀況,以及年關來臨時種種重壓的紛至沓來。而影片開場時他與老媽在醫院體檢時走散的情景,既奠定了故事那親情的主題,也預示老媽情感在男主心裡的重中之重。
老媽不停的嘮叨,盡顯對兒子的關懷倍至。兒子不耐煩的埋怨,暗藏對老媽的孝心一片。母子間瑣碎日常畫面,帶著寫實又有人情味的親切感。中年兒子有兒子的世界,年邁老媽有老媽的心思。儘管王自亮對老媽照顧的無微不至,但老太太渴望的是能與四個兒女圍坐在一起,好好吃上一頓年夜飯。可這卻像是一種不好實現的奢求。
隨著劇情發展,王自亮與三個兄弟姐妹的關係躍入眼簾。只因他要去海外看妻女,自感分身乏術,而弟弟妹妹們卻以各種理由,推脫老太太對的照顧。兩個妹妹身份不同,也性格各異。一個是精緻利己的大學教師,只求自己過得逍遙;一個是為人樸實的屠宰工人,經濟之上確有難處。王自亮向母親表達愛心的話劇,卻弟弟解讀為對自己刻意為之的諷刺。他們之間交流的言語,將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裂痕暴露無遺。而一場突如其來意外的發生,卻促成一家人在老家祖屋除夕時刻的圍桌對話。
一桌年夜飯,將春節的儀式感推至高潮,卻也一度讓一家人的關係降至冰點,他們的矛盾在你言我語中顯現。而老媽卻把幸福和期許變成盤中的縷縷飯香,用語重心長化解著兒女間關係的嫌隙。於是,一年來最重要的這頓晚餐,吃的是喜悅,品的是親情,促成了一家人關係上幸福的根基、美滿的橋樑、健康的營養品,和諧的催化劑。二兒子幡然醒悟後說的“媽在,家就在”,瞬間讓看客的眼淚奪眶而出,那是為親情撫慰你我他而流出的感動。
影片切入點非常小,以一個小家庭的視覺展開,但其中所呈現出來的格局又非常之大,道出了人們在精神困境下的親情迴歸。故事不追求找出正確解答,不指責誰對誰錯,而是在融融暖意中洋溢位親情是一種幸福的味道。這是尹力與吳剛的第二次銀幕握手。上一次是吳剛是在《鐵人》裡為石油英模立春秋,這一次則是為親情治癒貼藥膏。他在片中較好演繹著一個男子的中年危機,表演上既有爆發力又有分寸感,刻畫出角色對母親的百般孝順,對兄妹的骨血情誼,以及對心中正義的堅持。吳彥姝則把一個母親的慈愛與和藹刻畫得細緻入微。兩人之間的對手戲,更是把母子情深呈現得感人肺腑。
因為疫情的緣故,庚子年過得“實鼠不易”,都殷切期望辛丑年“牛轉乾坤”。這是中國人當下普遍的心態。人們都渴望著和家人團圓。可如果彼此的生活不能理解 ,團圓的意義又何在?我總是追求表象的團圓,卻忽視了情感和精神的團圓,我總是希冀別人,卻不知道如何尊重彼此。影片告訴我們,只有過走心的年,寬容的年,才是好年。而且,一家人心在一起,在哪兒都是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