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鴨綠江》屢遭停播,槽點扎堆呈現,神劇手段幫襯英雄不應該
我認為《跨過鴨綠江》是故事片而不是紀錄片,有90%符合史實就可以了,要允許編劇自己創作一些情節,我覺得《跨過鴨綠江》滿足這個要求。我看到有些人苛求100%符合史實,這完全沒必要,真的想了解朝鮮戰爭原貌應該去看中美朝韓蘇等國家出版的官方史書,影視作品最多算個補充。松骨峰戰役也有類似細節。種種跡象再次證明,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當代拍得戰爭片過分渲染戰爭的殘酷,缺乏老片子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50年代拍得《南征北戰》戰士都是剛剛走下戰場的真戰士本色出演,充滿朝氣和活力。如果我們的戰士沒有必勝的信念,和對組織的無限信任,是不可能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了。
陸乘風的介紹是去外國上過軍校回來的狙擊手,而且當時已經解放了,有少量配備瞄準鏡的狙擊步槍有不奇怪,早在抗日時期八路軍就有帶瞄準鏡的狙擊槍,張桃芳是天生的遠視眼,所以不用瞄準鏡。藝術創作嘛,其實這種虛擬的形象也是服務於主線的,它儘可能地在沒有破壞主線和史實的情況下,增加一些作為電視劇的趣味,我覺得還是挺有意思的。再說了,那個年代是落後,但是瞄準鏡這個東西不新鮮吧,幾十萬的大軍裡,不會大規模裝備,但有一個兩個的,肯定是存在的。總的來說,瑕不掩瑜。
鄭銳和陸乘風確實是虛構的。鄭銳是三十八軍的,往後看就能知道為啥要虛構這麼個人了,他對於劇情推進有一點點的貢獻呢。雖然可能不真實,但是因為他偵查失誤,三十八軍在第一次戰役延誤戰機,在第二次戰役打出萬歲軍稱號。做一個小的演繹,但是感覺這種虛構還是有些合理的。他像現代人估計是因為韓棟那張不正經的臉。八路軍裡直接虛構了一個組合,都不像現代人。不得不說以前的演員演技就是好。還有個原因是鄭銳太神了,有些事兒太喧賓奪主了,唱主戲唱得太多了。其實歸隊之後就可以別那麼多戲了,參與就好了,立一些不影響歷史程序的小功
將38軍沒完成任務的主要原因歸咎位於鄭銳沒能及時地送回情報。我的看法依然是,這實際上是個革命歷史劇,裡面的主要情節應該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改編,而不是虛構一個情節加上去,即使虛構的情節看上去更合理。真實的事件,即使不合理,也是存在的。如果沒有找到有關這方面相關的軍史,那就應該比較簡單地帶過,不需要虛構一個這樣的故事。正因為是歷史劇,大多數觀眾不會去查證,而是認為裡面說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的。這樣就會造成“以訛傳訛”,以為虛構的就是真實的了。不過討論在這種歷史劇裡是否有必要虛構一些主要事件,還是挺有意思的。
喜歡歷史很好,不過如果喜歡可以瞭解得再深入點。1.朝鮮戰場我們確實還沒有職業狙擊手,當時專業的狙擊瞄準鏡連蘇聯都沒怎麼裝備。2. 沒有專業裝置普通的光學瞄準鏡還是有一些的,當時部隊都會有一些神槍手就會配。3.張桃芳不用不是他們部隊窮,而是因為他天生遠視眼,第一次800米無瞄準鏡狙擊部隊還反覆確認過幾次才確定。戰爭講的是客觀規律,戰士的勇氣和精神是一個國家的基石,貶低和神話都是對他們最大的不尊重。1935年11月國軍從德國購買120支配置有光學瞄準鏡的1924式重槍管型獵槍,1936年中央教導隊挑選300名優秀射手,在德國教官的指導下開始進行狙擊訓練。光學瞄準鏡這玩意在當時也不算什麼高階玩意,一線部隊有一定量的配備是很正常的,缺少的是專業狙擊瞄準鏡,也缺少能使用的人,張能在800米狙擊敵目標也算是一個奇蹟了。歷史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不過這個“度”確實不好把握。就目前已播出的十幾集來看,主創人員還是很認真的。就像你說的,這部劇到目前為止質量可以算作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