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紀錄片不同的是,電影是一種虛構的藝術。但是,有些導演硬生生地將電影打造成了紀錄片。儘管你一直都明白那是電影,可你就是無法把它和紀錄片分割開來。這就是電影的震撼人心之處。
《可可西里》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影片給人的震撼,就是時隔多年在心中都還是個疙瘩:盜獵者殘忍冷漠的冷血臉孔,巡山隊員的堅強無助的神態以及無數血淋淋慘死的藏羚羊。意識中經常會閃過念頭,殺人盜獵者有無伏法?巡山隊員是否得償所願?可可西里是否還是美麗的無人區?
顯然,這些都是電影帶來的餘震。儘管這是部電影,儘管其中部分只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還不足以消弭心中難耐的震驚。
《可可西里》是由陸川執導,多布傑、張磊、奇道等主演的動作類劇情片,2004年上映。 同年,這部影片也獲得了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唐吉坷德獎特別提及獎,國內和亞洲範圍內獲獎不計。
這部影片從某些方面來說,亦等同於公路片。影片整個情節都是在巡山過程中展開,雖然故事簡單,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個大概,但其中的情節鬥轉,細節的變化,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美麗而蒼茫的可可西里,藏羚羊保護站上的一名巡山隊員被突然而至的盜獵者殘忍殺害。巡山隊長日泰決定帶領巡山隊準備連夜抓捕盜獵者。此時,北京一媒體記者尕玉趕來,準備採訪日泰。於是,他和巡山隊員一起開始了這一次的生死之行。巡山隊員在茫茫大戈壁上奮力追蹤,終於抓到一部分盜獵分子。經過殊死搏鬥,盜獵分子束手就擒,但狡猾的盜獵頭子再次漏網。巡山隊員冒著風雪繼續追趕盜獵分子,但此時,環境越來越惡劣,車輛拋錨、汽油耗盡、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隊員一個又一個的犧牲……終於,尕玉和日泰隊長追上了兇殘的盜獵者。但是,終因寡不敵眾,日泰最後倒在了盜獵分子的槍下,而尕玉因為不是巡山隊員,死裡逃生。
這部真實的如同紀錄片一樣的電影,在上映後,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人們對可可西里當地的環保和盜獵的關注。事實上,這部影片中巡山隊長日泰的原型,也正是當年被盜獵分子殺害的的青海治多縣西部工委書記索南達傑書記。從1993年起,在索南達傑的領導下,當地組成了一支名為野犛牛隊的巡山保護隊,志願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在前後五年多的時間中,野犛牛隊在可可西里和盜獵分子進行了無數次浴血奮戰,兩任隊長索南達傑和扎巴多傑先後犧牲。正是基於這種你死我活的盜獵和反盜獵,影片在表現這種對決時,也是冰冷之極。
對於盜獵者來說,生命不過是橫亙在利益之前最後的屠殺,在盜獵者的槍口之下,沒有美麗,沒有仁慈,有的只是利益。從影片開始,巡山隊員被毫無徵兆地射殺,到影片結束之前日泰被殘忍的槍擊,突然、血腥和冷酷,這些就是盜獵者們對生命的態度:極度無視、不屑與冰冷。對人如此,更遑論成千上萬只倒在槍口之下和遭遇剝皮之悲的藏羚羊了。因此,影片中,盜獵者進行之處,但有藏羚羊,便是血流成河,可謂慘無人性。在可可西里這個美麗的地方,也成了這些盜獵者攫取利益的殺戮天堂。盜獵者的殘忍、巡山隊員的無助和藏羚羊血淋漓的鏡頭,是這部電影留給人們的心中之痛。
巡山隊員的獻身精神和他們的現實之苦,成了影片中最鮮明的對比。影片中,尕玉和日泰的一段對話就把巡山隊員們的尷尬境遇說得讓人透心涼:
日泰(隊長):錢也沒有,人也沒有,槍也沒有。我的弟兄們一年沒工資了
尕玉:縣裡不能解決經費問題嗎?
日泰:我們沒有編制
尕玉:隊裡的經費是不是特別的緊張?
日泰:都是我們自己解決的
在茫茫戈壁,每一次巡山就如同生死輪迴,每一次的出行可能就是不歸路。荒漠可怕,物質奇缺,但這些也都比不上人性的貪婪和險惡。那麼,巡山隊員所作所為究竟原因何在?當然是為了保護這片美麗的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被稱之為“一部關於信仰和生命的電影”,在這一點上是當之無愧的。
演員的演技也是震撼人心的,無論是職業演員還是非職業演員。就是為了追求這種真實感,影片只起用了三名職業演員,其餘全是非職業演員。影片的鏡頭也非常具有現場感,跟得很緊,凸顯了環境的惡劣,氣氛緊張。
總之,這是一部紀實性很強的電影,但終究不等同於紀錄片。而如今,可可西里和藏羚羊早已得到有效和妥善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