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看電影愛較真兒的廖宇。
知道《山海情》是一部扶貧題材的正劇,一開始看到先後出場的黃軒,閆妮,張嘉譯,熱依扎,乃至所有演員的顏值管理崩塌,還是被造型嚇了一跳。
你能想象當盛世長安中人美到哭的檀棋(《長安十二時辰》熱依扎 飾)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突然以臃腫的身形,扭捏的姿態,灰頭土臉的村婦形象出現在我眼前時;
電視劇《山海情》
當大唐氣度下的詩仙白居易(《妖貓傳》黃軒 飾)
電影《妖貓傳》
突然以一張,黑,糙,皺,一笑滿眼魚尾紋的臉出現時;
電視劇《山海情》
就算張嘉譯和閆妮二位從來都不是靠外在和顏值的演員,這次的造型也算是土得掉渣兒了。關鍵是這不是白嘉軒(《白鹿原》張嘉譯 飾)所在的民國時代;
電視劇《山海情》
也不是小寡婦九兒(《鬥牛》閆妮 飾)所在的抗戰時期,而是改革開放12年後的1991年。
電視劇《山海情》
這一年亞運會已經在北京召開,全國有不少人已經開上了小汽車,手裡拿著大哥大,就連出租車也從小麵包升級換代成了小轎車。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全國城市化建設緊鑼密鼓,如火如荼的年代,距離北京1000多公里外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當時就是這個樣子,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貧窮而落後。
電視劇《山海情》
尤其是當時的西吉,海原,固原三縣,而這三個縣就是劇中經常提起西海固,窮中之窮,真是窮得不能再窮了,到什麼地步?
劇中張嘉譯飾演的寧安縣,乾溝鄉,湧泉村代理村支書馬喊水帶著具體執行“吊莊移民”政策的縣吊莊辦主任,和自己剛剛從農校畢業分配到農機站,第一天就被借調到吊莊辦的兒子馬得福,到村裡動員回不願“吊莊”的一戶時,家中三兄弟就一條褲子,誰出去誰穿,剩下的只能在家光著溝子。
電視劇《山海情》
啥叫“吊莊移民”?自治區政府為了解決山溝裡不長莊稼,人窮吃不飽的問題,計劃分批分次的將西海固人搬遷移民到銀川附近的平原,開荒拓土,發展生產,建設出一個“塞上江南”。
但當時那裡還是一片荒蕪的戈壁灘,條件極其艱苦,一切都得從零開始。所以湧泉村10個吊莊過去的人有7名寧可捱餓受窮也要跑回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山溝溝裡,可見開荒拓土苦到什麼地步。
電視劇《山海情》
劇情開始不到10分鐘,就交代清楚了大背景,而且接下來透過情,理,法三個維度推進劇情,講述了扶貧,吊莊工作的意義和巨大難度。
情是人情,理是道理,而法是政策。對於當時人口多,經濟相對落後的我國來說,要想幹成這樣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唯有在這三個維度上達成一致,才能實現。
所以,在這個大時代背景下,原來演員的造型一點問題都沒有,何止沒問題而是太還原了。由於西北的氣候多旱,又常年颳大風,所以當時山溝裡的人的面板多呈黑紅色,手特別粗糙,常年都有裂開的小口子,而且樣貌要比實際年齡顯老很多,臉上總帶著如歲月刀刻和車轍般的皺紋。想必大家對羅中立那幅名為《父親》的油畫很難忘吧,對,就是這個樣子。下面先來看看人情。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
人情風沙大,缺水乾旱,這樣的地理和氣候,不光人活著受罪,連農作物都不長,因此唯一的食物就是洋芋(土豆),還不管飽。於是在90年代還能發生劇中的事情,娶妻的條件是家裡有水窖。
因此黃軒飾演的馬得福只能親眼看著跟自己相互傾心的姑娘李水花(熱依扎 飾)被她爹強行嫁給鄰村那個家裡有水窖的漢子,而不敢說半個不字。因為窮,張不開口。
電視劇《山海情》
當李水花逃婚和村裡幾個孩子,包括得福的弟弟得寶趁夜逃跑,想搭上只聽說而沒見過的火車遠走他鄉打工掙錢時,他找到了他們,李水花身子蜷成一團,不敢直視問他:你是要抓我回去,嫁給那個男人嗎?
電視劇《山海情》
熱依扎把委屈,不甘,恐懼混合在五官上抽動,演到極致。
電視劇《山海情》
馬得福掏出身上所有的錢說:縣裡有招工的,但是太近,怕他們找到你。去銀川或者蘭州吧。
聽了,水花的表情垮掉一層。
電視劇《山海情》
你一個女娃娃在外頭照顧好自己。
又一句,水花的表情又垮了一層。
電視劇《山海情》
說這些話時馬得福也沒敢抬眼看水花,因為他這話說得憋屈,隱忍,可現實沒有半點兒讓他敢說我娶你的勇氣,只能希望她是自由的。
可就這一段戲,總過4句話,卻比那些哭哭啼啼,肉麻情話打動人多了,尤其是在熱依扎的演繹下,李水花的每一個表情都強烈衝擊著每個男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激起每個男人的保護欲,你會忍不住地想,這樣的女子我願意用一生去珍惜。
電視劇《山海情》
可事與願違,水花怕他爹被親家難為死,她回來嫁了。
主創只用了兩場場戲,就把貧窮給“人”帶來的“苦”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又不讓人感到生搬硬套。黃軒與熱依扎兩位演員也把猶豫,不捨,不忍,以及所有複雜的情感演繹得特別揪心。
好戲,好演員。
這樣的情感真實不造作,而且沒特意去組他倆的CP,特別是後面還起到了推進劇情的重要作用。而這樣的情感戲的核心直指的是核心問題——貧窮。
除了窮,還有苦和不理解。
電視劇《山海情》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即使家裡再貧困也還是自己的家,所以吊莊辦主任帶著他唯一的兵馬得福必須把逃回來的7戶再弄回去。今天7戶都不願去,就沒有未來的70戶,700戶,7000戶......
可說實話,在山溝溝裡,你講什麼道理都沒用,更何況政策。
吊莊主任說,未來那裡要比現在這裡好一千倍一萬倍。底下村民說,啥叫未來?未來就麼(沒)來嘛!你臺上一句,底下有一萬句理由等著你。
幾代人的家園咋能說走就走?幾代人受窮,日子不也照樣過嘛。而且到了戈壁灘先要改造沙地才能種植,沒房子得挖地窖住,還得自己去附近打工掙錢蓋房子,關鍵水利工程還在修,天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灌溉?
電視劇《山海情》
似乎村民說的也沒什麼錯?
這時道理是肯定講不通的,但事必須辦,那咋辦?還得靠人情。
具體說是靠基層幹部的覺悟,信仰,和全村人的情感共聯。
在代理村支書的主意下,老村支書表態:
電視劇《山海情》
再窮也不能把骨頭窮沒了,有奔頭就不叫苦,沒奔頭才叫真苦
電視劇《山海情》
說罷,代理村支書馬喊水和老村支書帶頭報名,事兒,成了。
因為對於村民來說,畢竟政府和領導離得太遠了,而自己選出來的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村支書才是最能信任的人。
這劇情以戲劇矛盾推進,故事裡暗含著意義,既反映真實情況又讓故事精彩,好戲!
但國家大事是隻靠人情就能成的嗎?當然不可能,於是推進劇情發展的矛盾又隨之而來,而這次解決問題的是道理。
道理5年過去了,玉泉營的吊住移民初見成效,已經有50多戶人安置在此,地種上了,房子蓋上了,但還是沒通電。那這跟在山溝裡還有啥區別?如果再不通上電恐怕又要生了事端。
馬得福跑了無數次變電站找所長解決問題,難道是所長故意為難嗎?
其實是當時此地還處於基礎發展階段,於是為了節約人力和能源有規定,滿80戶才能通電,出於體諒吊莊辦主任和馬得福工作的不易,已經降到60戶。可誰知玉泉營始終就差1戶而遲遲不能通電。馬得福先是跑斷了腿,得到的回只有等到滿60戶。
電視劇《山海情》
之後他又蹲守所長,最後所長被感動了,大家都以為這事能成,可所長還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拒絕了,理由仍是不能開規定的口子。
馬得福心裡憋屈,觀眾心裡更替那些開荒拓土的村民憋屈,甚至討厭所長的所作所為。
於是馬得福去找供電局局長,局長一番話令馬得福和觀眾都感到意外,其實所長早就報告申請能不能特事特辦。但局裡出於規定的考量還是不能給辦,觀眾跟著氣憤,但不是不能理解。
電視劇《山海情》
今天我給你59戶特事特辦了,明天就會有別的村找來為19戶特事特辦,工作確實不易,但只要規定開了一次口子,那麼這個規定就會蕩然無存。如果只顧著眼下的工作,那麼很快以後的工作就沒法開展了。所有的管理者都會總結道理形成規定,換句話說,規定都是有它的道理。就在觀眾都以為規定會為人情傾斜的時候,事兒愣是沒成!
真的很佩服主創的用心良苦,將“不通電人就可能走,但只有再來一人就能通電”這個戲劇矛盾層層推進,不說教,不喊口號,而是讓大家在事裡琢磨思考。如果說人情是解決某一維度問題的法寶,那麼規定則是解決更大維度的標杆。人情更著眼於當下,而規定關乎以後。其實要成事二者缺一不可。
進退兩難之際,之前的人情又來了。
電視劇《山海情》
嫁人的水花命不好,雖然丈夫對她好,可是在挖水窖時發生意外導致殘疾,在山溝裡生活十分貧苦。但心中始終堅信未來會更好的水花,一個女人,用車拉著丈夫和孩子走了400公里,來投奔玉泉營的新生活。
因為這裡的人都是她村裡的孃家人,這裡有情感的依靠,這裡也有馬得福,有情感上的信任,而她的到來也讓玉泉營通上了電。
電視劇《山海情》
水花說:我人生第一次感到自己這麼重要。
人情,道理,都齊了。事也就成了!
政策山溝裡的人走出來了,也適應了新的生活和新的規定,那麼下一步,國家愛的政策開始奏效了,人順利,理順利,政策才是加速器!苦後有了歡樂。
電視劇《山海情》
因為郭京飛飾演的副縣長來了,一口福建普通話讓大西北人聽的是雲山霧罩,他說:“鋼作”(工作)
底下人聽成:缸子,笑話頻頻,於是他一講話就得找馬得福翻譯。
為啥來個語言都溝通不暢的福建人當副縣長?
為了西部大開發探索出不一樣的發展道路,國家讓南方發展不錯的城市對口扶貧,於是福建開始援建寧夏,並在建銀川市永寧縣建設一個移民示範區,這個地方就取了福建的“閩”和寧夏的“寧”被命名為“閩寧村”後來升級為鎮。而來自福建的許多幹部也來到當地掛職,為脫貧致富提供經驗和便利條件。
電視劇《山海情》
以前守在玉泉營開荒的吊莊戶又有不少人分批分次的被組織到福建莆田的工廠打工,因為當時南部沿海地區的經濟條件比大西北強了不少,有組織和成規模的勞務輸出無疑為提高寧夏人民的收入解決了很大的實際問題。
這時就體現出了政策的重要性!“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按照政策福建對閩寧村的對口支援,並非只是投入人力和資金,他們想得更多考慮的是:可持續發展。
電視劇《山海情》
時至今日,已有6萬多西海固移民在新家園生活,持續的植樹造林,讓這裡已由過去的戈壁灘變為了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有數以幾千計的西海固人在莆田工作,西海固女工吃苦耐勞的精神在莆田非常有名。還有無數西海固的男女與莆田結下姻緣,落戶於此,辦工廠並回饋家鄉。
電視劇《山海情》
可以說閩寧鎮能夠發展到如今成熟,一來是福建的幫助,二來是西海固人的努力上進。閩寧鎮的發展也是國內經濟發展政策的縮影。讓先富起來的人,去幫助貧困的人,從而讓越來越多的人,擺脫貧困的束縛。然而這些都是後話。
就接下來的劇情發展而言,將圍繞著更多的困難重重進行,並始終不離情、理、法這三項基本維度去講述這個感人的故事,讓大家能真的感受到當年扶貧攻堅的苦與樂,並思考其中的意義。因此主創連該劇的名字也是頗為用心!
電視劇《山海情》
“山”是寧夏的閩寧鎮;“海”為沿海的福建。“情”是相距2000多公里,歷時20年的對口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