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於製作週期太短,上映匆忙,這部劇還是出現了多處常識性的錯誤,給這部優秀的電視劇,增添了一點點敗筆。那麼,電視劇中到底有哪些不符合歷史的地方呢?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第一,電視劇一開始雖然在朝鮮戰爭爆發前的細節方面多方鋪墊,但是卻漏掉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東北邊防軍的建立。要知道,美帝入侵朝鮮後,人民政權的東北,即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應對不時之需。組織上緊急改變戰爭策略,將13兵團和42軍從東南調到東北,組建了東北邊防軍。
東北邊防軍,司令員是粟大將,這個任命說明了,組織上對進軍朝鮮的主帥人選,早就有了安排,第一人選,就是粟大將。可惜,粟大將在淮海戰役的陳官莊之戰時,急火攻心,得了頭痛的毛病,朝戰時正在青島休養,身體狀況不允許他繼續指揮大兵團作戰。
所以,東北邊防軍雖然早就成立了,但司令員粟大將其實一直未到任,主持邊防軍工作的,一直是高書記。後來鄧華從15兵團調任13兵團,才開始主持的邊防軍的軍事工作,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在電視劇中並沒有反應,甚至東北邊防軍這個字眼,都沒出現過。
第二,關於15兵團司令員鄧華和13兵團司令員黃永勝對調職務的事情,電視劇中也出現了嚴重的失誤。兩人對調,是羅榮桓提出,並說服主席實行的。而電視劇中,卻變成了林帥、羅帥聯合提出,聶榮臻勸說主席實現的。
這個玩笑開的有點大。實際上,林帥對黃永勝始終很欣賞,他怎麼會提議把他換下來?而主席,他從秋收起義開始,就在領導黃永勝,他對黃司令,是非常瞭解的,還需要聶帥跟他說明黃司令的性格缺陷嗎?這個我只能說,導演有點想當然了。
第三,關於鄧嶽的履歷。鄧嶽是40軍118師師長,是1950年10月在兩水洞打響入朝作戰第一槍的指揮官。在劇中,對於他的過往,導演用彭老總的話說道:鄧嶽啊,長征時期你還是跟在陳賡後面的紅小鬼哪。這個玩笑開大了!長征時,陳賡是紅一方面軍的,鄧嶽是紅四方面軍的,鄧嶽怎麼可能跟在陳大將馬後面行軍?除非他穿越了。
第三,關於洪學智的問題。洪上將,出身於紅四方面軍,是一位傑出的政工幹部。但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洪上將角色轉換,開始做起了軍事主官,結果在四野一鳴驚人,成為一位傑出的名將,立下了赫赫戰功。
電視劇中遵循了這個設定,隨時在詮釋洪學智的軍事才能,在志願軍司令部,他和鄧華上將,儼然是彭總的左膀右臂,多次進獻良策。這個符合歷史嗎?說實話,不符合。
抗美援朝中,洪學智的主業是後勤工作,負責志願軍前線的後勤分配。當時彭老總就說過,抗美援朝的勝利,有兩個麻子功不可沒,一位是高麻子,一位是洪麻子。洪麻子,就是洪上將的外號。
抗美援朝中,洪學智的主業是後勤,哪有那麼多精力出謀劃策嘛,在抗美援朝的歷史中,真正擔當這個角色的,其實是解方。解方出身於奉系軍閥,畢業於東北講武堂,做過張少帥的副官,足智多謀,口才出眾。
可惜,電視劇中多次強調解方的口才,卻忽略了他的軍事才能。作為我軍最優秀的幾位參謀長之一,解方在抗美援朝中是彭老總最主要的智囊,這一點,電視劇中完全沒有反應,解方的戲份,也太少了。他的戲份,基本都分配給洪上將了。
志願軍司令部幾位高層中,分工是這樣的:彭老總負責統籌全域性,並最終拍板,解方負責出謀劃策,傳達作戰命令(這一點在電視劇中變成了韓先楚的活了),制定作戰計劃,鄧華是政工方面的決策者,同時在軍事方面,也是除了彭老總之外的二號人物,韓先楚負責啃硬骨頭,哪個部隊出了問題,他就前往督戰,必要時,還會坐鎮前線親自指揮。
在抗美援朝中,韓先楚在第二次戰役中督師38軍,血戰三所裡,並親自指揮了漢江南岸阻擊戰,這些在電視劇中都有所反應,對於韓先楚的定位,電視劇還是準確的。洪學智,負責搞後勤,杜平,主抓政工,是鄧華在政工方面的第一助手。
第四點,幾個虛構人物的戲份,有著很大的問題。韓棟飾演的鄭銳,油嘴滑舌,吊兒郎當,哪裡有半點志願軍排長的樣子,在那個年代,哪有這種軍人?我只能說,這個人物是從現代穿越過去的。
陸乘風,這個人物也不符合現實,他一會在50軍,一會在42軍,一會又在38軍,形同兒戲。看得出導演是為了推動劇情,讓這個人物反覆在幾個軍中跳躍,但這個設定,也太兒戲了吧?更為叫人無語的是,他參加38軍的戰鬥,還是鄭銳私自拉去的。
黨有政策軍隊有紀律,你鄭銳一個志願軍排長,哪有這個資格,又哪有這個膽量?導演對這些劇情的安排,是不是有點兒戲了?那麼多戰鬥英雄,安排到劇情中並不難啊,為啥要虛構這麼兩個不切實際的角色呢?這一點叫人非常不舒服。
當然了,瑕不掩瑜,這部電視劇,整體上還是一部製作精良的電視劇。但是,如果能夠在細節方面更為完善一些,在劇情方面安排的更為合理一點,是不是更好呢?當然了,三個月時間,趕工拍攝,能夠拍出這個質量,已經非常不錯了,筆者整體上對這部劇還是持肯定態度的。被雷霆戰將汙染眼球后,能夠出現這麼一部好的主旋律劇,已經非常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