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平常冷清的電影院,昨天下午人數異常的多,我觀察了一下,基本上有大學生居多,其次情侶,也有爸爸媽媽輩一起看的,小孩居少。今天有點激動,所以是陪著我親愛的以及她的好閨蜜一起去瀏陽大地影院去看的。

之前也是聽了瀏陽融媒一朋友給我在微信裡聊起這個電影,據知都是影視界大牌導演拍攝的七章故事,更讓我有觀看慾望,但是往往我這三十歲的人,除了在讀書年代及在社會上,我極少去看電影,往往聽朋友這麼一說,所以也做了充分準備。沒看之前通過朋友的敘說,個人感覺七章好看程度排名大概是這樣的:北京你好≥中國女排≥前夜>相遇=迴歸=護航>>白晝流星。可能有個別不同,但是大致一樣。小編也是帶著這樣的心態去看的,所以很期待北京你好以及中國女排。

【7個瞬間,7位導演】

“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

去年10月,陳凱歌正式接手《我和我的祖國》總導演後,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展現建國70年來的成就?歷史大事件,之前很多電影和紀錄片都拍過了,怎麼才能拍出新意?

最後他想出了這12字創作方針,計劃尋找70年裡若干個重要的、給人精神鼓舞的歷史瞬間;基調要“昂揚而深情”,用一個個人把故事串聯起來。

“也許大家會對主旋律有一種看法,認為都是寫偉人、寫事件,那我們這個都是關於普通老百姓的,就從老百姓的視角去看我和我的祖國。還是想拍得比較好看,不是乾巴巴的說教。”

因為是70週年,所以確定要找7位導演,並且一定要有女導演。主創團隊從30多個歷史瞬間中層層篩選,最後選定開國大典、原子彈爆炸、女排奪冠、香港迴歸、奧運開幕5個歷史瞬間,新時代以來則選擇了扶貧和強軍兩項重要工作。

《我和我的祖國》海報

當然,70年間還有很多重要歷史事件,比如抗美援朝、打倒四人幫、恢復高考、改革開放等,但還要考慮到20多分鐘的篇幅和影視化呈現等因素,所以沒有入選。

今年三四月份,片名被最終敲定為《我和我的祖國》。“它是見了人的,就是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和國家的關係,每個人都可以是這個‘我’。片名也是經過反覆討論,最後還是覺得這個最貼切。”

7個故事要怎麼統一起來呢?主創們協定,每個故事裡都要“見國旗”,因為國旗是國家的象徵;其次要有倒計時的元素。除此之外,劇本都是每個導演自行組織撰寫,不作具體要求。

《我和我的祖國》海報

【前夜:開國大典背後的小人物】

接到通知時,管虎正在國外,等他回來的時候,發現有6個故事已經被其他導演各自認領走,他沒得選了。

留到最後的是開國大典,挑戰最大的一個。

7個歷史瞬間,唯獨開國大典是7位導演裡誰都沒經歷過的,且事件重大、人物龐雜,需大量特效來還原場景,是全片開篇的重頭戲。《開國大典》《建國大業》,包括最近的《決勝時刻》,很多電影都專門講述過這段歷史,該從哪個角度入手呢?

陳凱歌講了一件小事,說北影廠一個美術師自稱當時就在城樓上,結果後來發現他是吹牛。不過話說回來,那個年代誰沒做過這樣的美夢?

《前夜》劇照

在蒐集資料過程中,管虎發現了很多小人物的痕跡。人人都知道共和國元勳,流傳後世的往往都是大人物、大事件,但其實小人物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比如當時國旗剛確定不久,黃綢布很難找,真的是要四處蒐集材料、眾多女工連夜趕工才做出來的。那個年代的人們有純正的信仰和理想主義浪漫,這種氛圍令管虎動容。

管虎也想過拍一個小戰士的故事。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一刻,他背對著旗杆護旗,看見國旗的影子冉冉升起。這個小故事也該不錯。

最後他決定拍攝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工程師林治遠,當時負責設計電動旗杆裝置。在那個百廢待興、物資和技術都極度匱乏的年代,他想盡一切辦法,成功做到了讓電動升旗“萬無一失”。

管虎當機立斷決定,邀請老搭檔黃渤來出演林治遠。“因為太熟,時間緊任務急,他不需要磨合就能迅速進入狀態。而且他很像一個普通人,不像演員,對吧?片中他講方言,他不需要時間去學,黃渤是天才。”

歐豪飾演林治遠的助手,以騎在房頂大喊的方式“求助萬能朋友圈”。管虎的妻子樑靜客串了老林的妻子一角,樑靜打趣說,總有人以為嫁給導演就可以想演什麼就演什麼,真不是。每次遇到自毀形象的,或者沒有預算的角色,管虎肯定找她演。這次《我和我的祖國》所有演員都是零片酬,感覺心理平衡了。

《前夜》是最早開機的劇組之一,因為必須留出四五個月時間做特效。劇組搭建了一部分前景處的實景,包括旗杆,天安門則按照49年的樣貌進行了建模。管虎還用特效讓黃渤和偉人的背影在“歷史畫面”裡神奇地同框了。

不過,管虎坦言,他還是留下了一點遺憾。“你看有一個前門的鏡頭,我特別喜歡北平那時候的樣子,很想給一個有北平大量房子的鏡頭,可惜給不了。如果時間再多一些,還能做得更好。”

《前夜》海報

【相遇:捕捉“喜欲狂”的時代氛圍】

第二章是講60年代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的,故事靈感同樣來自陳凱歌。用一句詩形容當年的場景就是,“漫卷詩書喜欲狂”。

任素汐回憶起最早大家開會討論這一事件時,陳凱歌繪聲繪色的描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整個北京城的街道上人山人海,他被人流推著從西四走到了王府井。當時他流著鼻血,仰著頭, 看著《人民日報》的號外飛得滿天都是,一路上紅旗招展。這個太有畫面感了,一下就有那種被時代浪潮擠過來的感覺。”多年後在會上講起這段經歷,陳凱歌依然神情激動,臉泛紅光。

張一白也喜歡上了這種畫面感,在他印象裡,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時也有過類似歡騰的場面。“歷史的時刻,是洪流,是車輪,必定義無反顧。而置身其中的人們,不管命運如何,關於那個時空的記憶,可能會是片斷的、個人的,也許只是那天的天氣,天空中的雲,走過的那條街道,身邊的那個人,等等。若干年後,歷史記載的是情節,個人記憶的卻是細節。”

他接過了這個拍攝任務,想講在特定時代氛圍的人群中,一對相遇又錯過的戀人。說到底,這是他最拿手的愛情故事。

張一白查閱了大量資料圖片、紀錄片,看《橫空出世》,還請來了當年的美術指導林潮翔。籌備過程中,他愈發覺得“兩彈一星”是一個關於青春愛情的好題材,一個個科研工作者為國家奉獻出全部的青春,從此與親人愛人之間只能有相遇,不能有相聚。

“他叫什麼名字?他叫什麼名字我都不知道!”這是《相遇》裡張嘉譯的一句臺詞。當時張譯飾演的科研工作者不顧生命安危、頂著核輻射及時關停了機器,被送去醫院後,張嘉譯飾演的上級領導氣憤而自責地說。

“這部電影講的都是這樣的普通人,他們身上可能有小毛病,但是他們內心都有溫暖,有偉大。”總監製黃建新談到張譯這個角色時說。

張譯看劇本時覺得高遠受到核輻射病重後應該很瘦削,於是嚮導演請了十天假。十天後回來,他已玩命減肥了15斤,在片中他無需多言,瘦弱的身形和複雜的眼神已經裝滿了戲。

《相遇》海報

【奪冠:老弄堂裡的童年回憶】

自主挑選歷史事件時,徐崢一下子就相中了女排奪冠。他腦中浮現出童年記憶裡那個沸騰的夏天,在上海的老弄堂裡,全街坊鄰居圍坐在一臺14寸黑白電視機前,所有大人都隨著女排的每一記扣球歡呼雀躍。

那時徐崢也不過是鼕鼕和小美(《奪冠》兩位小主演)那麼大,對國家榮譽沒有多麼深的理解,只記得所有人那種純粹的、快樂的心情。那一刻,徐崢開始懂得,每個人都會是歷史的一部分,每個人和國家都有著情感聯結。

他決定拍出這個藏在心裡多年的“弄堂夢”,講述一個小男孩的“成人禮”。

《奪冠》劇照

1984年8月7日晚,女排在洛杉磯以3:0戰勝美國隊,實現了1981年世界盃和1982年世錦賽後的三連冠,舉國沸騰。故事就講述奪冠時刻,一個小男孩遺憾與青梅竹馬擦身而過,卻啟迪了另一種更巨集大的感情。

黃建新記得《奪冠》是全片最後一個開機的,當時是盛夏7月,他飛去上海探班。他看到徐崢在上海鬧市區裡選定了一片即將被改造的老石庫門建築,將之恢復成了80年代的模樣:

蜂窩煤爐,腳踏式縫紉機,老式電風扇,琴島利勃海爾雙門冰箱…紅色鵝絨做的黑白電視機套上,還細緻地繡了“彩色電視機”幾個字,令人忍俊不禁。一切都是如此逼真,似有回到過去的感覺。

《奪冠》劇照

家鄉情懷,童真童趣,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徐崢都拍出來了。

“生活本身自然是苦難有之,悲慼有之,悵惘有之,寒夜有之。正因此,那些點點光芒才有不可或缺的特殊意義。我希望可以盡己所能把幽默、善意、勇氣、溫暖呈現給更多人。”回顧《奪冠》的拍攝歷程時,徐崢寫下了這段話。

片中兩位小主演都分別是第15次演戲,是“小戲骨”了。兩位小朋友長大後以及主持人的飾演者則像是驚喜彩蛋。

【迴歸:考據“一秒不差”的歷史細節】

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當日0時0分0秒,國歌準時在交接儀式現場奏響。

原本英方堅持0分0秒降下英國國旗,而中方表示,154年的血肉分離,一秒都不願多等。為了2秒鐘的分歧,迴歸前中英雙方進行了16輪拉鋸式談判。交接儀式當天,中方軍樂團、儀仗隊隨機應變,最終當國歌準時奏響在香港上空,所有人都激動萬分。

薛曉路執導的《迴歸》展現的就是97香港迴歸背後的“齊心”。為此,她分了三條線索展開敘事,最後彙集到0分0秒的時間節點。

作為唯一的女導演,薛曉路的視角不僅在於重現這一歷史時刻,更希望以升旗為核心,讓中英兩方外交官、升旗手、女警察、鐘錶師傅等普通人成為故事的主角。

為了準確還原每一個細節,劇組做了大量細緻的準備工作,如當年97款英軍軍服有4種樣式,共40多套,其中黑騎士傳統軍服樣式十分繁複,劇組國內外輾轉聯絡才租到,服裝組又通宵趕工,才終於在開機前製作完成所有掛飾;為了在真實的金紫荊廣場取景,劇組只能在晚6點遊客離開後才被允許進入,並在下半夜2點會展中心關燈前爭分奪秒拍完需要的鏡頭。

薛曉路也多方採訪核實過,英方負責人確實是美式英語發音。

《迴歸》劇照

當年的升旗手朱濤被邀請到拍攝現場,對杜江、朱一龍、王道鐵三位演員進行了指導。儘管已經過去22年,朱濤仍對當年作為儀仗軍人代表下巴仰起的角度、每一步正步抬腿的高度等細節記得清清楚楚——這套動作,他當年練習了超過5000遍。

杜江連朱濤當年不斷吞嚥鼻血的經歷都還原了,大銀幕上我們能看到杜江用喉嚨的動作展現了一個只有升旗手知道的小細節。

朱一龍則表示,開拍時國歌一響,對面英軍也舉著旗,戰友之間的默契感好像一下就來了。當三位演員成功在同一時間把同一只腳邁上臺階的時候,他有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在我記憶當中,還有中國歷史上,我覺得這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所以我希望把它儘量還原,然後表現好一些。”

《迴歸》劇照

因為篇幅原因,有一些內容未在片中得以完整呈現,比如杜江飾演的升旗手為什麼會有片中的反應,比如中英外交官對錶的更多細節。

“因為這一秒必爭的時間值是屬於我們共和國的主權,我鎖定的就是這樣一個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薛曉路導演表示。因為種種考慮,很多素材沒能全部呈現在成片中,留下了一些遺憾。

《迴歸》人物海報

【北京你好:歷經磨難後的幸福】

徐崢拍出了上海味道,甯浩則選擇了一個京腔故事——2008北京奧運開幕,主角是葛優飾演的一個愛吹牛、好面子、不靠譜,但內心熱情善良的北京的哥。很多人提到奧運,先想到的是運動員、火炬手,甯浩想拍點不一樣的。

甯浩15歲第一次來北京,在小飯館裡吃了一頓刀削麵,拼桌時碰到個喋喋不休的北京大哥。老大哥從他的年齡、籍貫、家庭出身一直問到他來北京後的打算,甯浩也真誠地一一回答,臨走他拍了拍甯浩的肩膀說,“北京,你算是來對了。”

吃完,甯浩去付賬,得知陌生的大哥已經幫他付過了。這是甯浩對北京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從此他在北京紮下了根。

想《北京你好》劇本時,甯浩突然想起那個大哥。“我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比起朗朗上口的名字們,那些關心油價上漲的,那些排隊買雜糧煎餅的,那些騎著電動車換乘地鐵的,那些一邊故作大方一邊暗自心疼拿著私房錢給孩子報輔導班的…他們的面孔就是中國面孔,他們的樣子就是北京的樣子。”

葛優來演這樣一個生動的“北京大爺”,再合適不過。這麼多年,甯浩一直希望有機會能跟葛優合作一把,眼下機會正好。“特簡單,我請大爺喝了頓酒,把他喝倒了,他就迷迷糊糊答應了……開玩笑啦,希望下回還能有機會合作。”甯浩笑說。

葛大爺也很認真,開機前自己去跟的哥們聊了一圈,還自個兒主動晒黑了。

電影為葛優精心設計了很多幽默的小細節,有一個細節原劇本里沒有,是甯浩到了片場後臨時想出來的——他看見醫院有個輪椅,想要是葛大爺玩這輪椅應該“挺欠兒的”。他趕緊請來一名護士幫忙客串了這場戲。

《北京你好》中的葛優

《北京你好》故事裡不止有奧運,還融入了汶川地震。劇組專門去四川找到一個08年出生的“奧運寶寶”王東來跟葛大爺互相“抬槓”,小男孩樸實可愛,完全不怵鏡頭。

“我印象中這兩件大事特別近,抗震的事還沒完,北京奧運馬上就要開幕。我覺得這個人物(小男孩)很打動我,特像我們的國家,歷經了各種磨難,然後好不容易才迎來好事。不是說辦一場奧運就驕傲,而是我們經歷過。”甯浩對娛理工作室表示。

《北京你好》人物海報

【白晝流星:扶貧,精神比物質更重要】

7位導演裡,陳凱歌是唯一的第五代導演,《白晝流星》也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氣質。陳凱歌總結這部作品是“現實主義的,追求樸素自然,能有一點詩意是最好的”。

《白晝流星》是一個關於改變的故事,講述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扶貧,不止是物質扶貧,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貧。中國國土遼闊,發展不平衡,但再窮的孩子也是中華兒女。十一艘神舟飛船的平安著陸則彰顯了強軍的成果,航天員景海鵬、陳冬穿著當年真實的宇航服在片中重現了神州十一著陸的場景。

這些年來,因為神舟著陸,內蒙古四子王旗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變成一處著名景點,改善了當地的貧困狀況,建起了神舟希望小學。今天,四子王旗的孩子們都會畫返回艙。

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白晝流星》

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就是這樣一對經受了神舟震撼和洗禮的小兄弟。

陳凱歌把兩位小鮮肉扮成“土娃”,從頭髮到指甲都髒兮兮落魄不堪。尤其對兒子陳飛宇,陳凱歌也一視同仁:“跟你是誰的兒子沒關係,一定要記得在現場你就是演員。”陳飛宇則表示這個故事確實離他的生活有點遠,所以特別感謝田壯壯老師,戲裡戲外都教會他很多。

田壯壯年輕時插過幾次隊,去過幾次內蒙古,對內蒙古非常有感情。所以這次他欣然受老同學陳凱歌之邀,飾演了又一個《孩子王》式的知青角色。

“我選擇在敦煌拍攝這部短片,不僅因為戈壁灘的遼闊,更因為它的貧瘠與燦爛。我為這裡的土地和人民驕傲。正是吾土吾民的精神鼓勵了我們拍好這部短片,在風塵與希望中工作,稱得上是一次難忘的創作經歷。”陳凱歌寫道。

【護航:女性力量與護航精神】

新中國開國大典閱兵式上,只有一支17架飛機組成的飛行中隊,而且有的還帶彈,要隨時防止空襲。周總理提議,讓速度最快的9架飛機飛完一遍之後,繞到後方再飛一遍。外國記者完全沒察覺出異樣,在報道中稱有26架飛機參加編隊:“中國共產黨一夜之間有了自己的空軍!”

這是新中國白手起家的真實寫照。到了2015年九三大閱兵的時候,20多種型號、近200架中國產飛機參閱,創閱兵史之最,飛機再也不用飛兩遍了。

現在,臨近70週年閱兵,強軍更應成為《我和我的祖國》中的一個篇章。最後這個任務落到了85年出生的年輕導演文牧野肩上。

文牧野倍感壓力。最早他選擇過一個歷史事件,並且已經把劇本寫好了,但在主創團隊的綜合權衡之下,需要他改拍軍事題材。以前文牧野並非軍迷,但經過大量採訪學習、實地考察,現在對話時,文牧野已經可以頭頭是道解釋許多空軍專業問題了。

軍委和空軍為《護航》提供了大力支援,讓劇組得以在開拍前進入真實的空軍飛行訓練基地十餘次,全方位了解空軍飛行員的工作,還無償提供了十多架在役飛機;唯一的一臺空軍載人離心機,也特批給劇組拍攝使用。

文牧野在去塔臺採訪時,得知其實飛行員在空中是有很多自主決策權的,出現問題後可以自己解決。九三閱兵的時候,有八架殲-10戰鬥機護衛在領航機左右,但事實上還有備飛的飛機沒出現在閱兵隊伍裡——執行備飛任務的通常是經驗最豐富的飛行員,因為他們能應對任何位置的任何突發狀況,若一切正常的話,備份飛行員會在到達閱兵現場前默默返航。

在個人榮譽和國家利益之間,“備飛”選擇了最艱難、最孤獨的那條路。

九三閱兵時的殲-10備飛就是一位優秀的女飛行員,她是文牧野寫《護航》的靈感來源。能達到這個位置的女飛行員,一路成長中的容錯率為零,各方面條件都是最頂尖的,百萬裡挑一。女性力量,護航精神,文牧野終於找到這樣一個巧妙的小切角,來展開一幅很大的歷史畫卷。

《護航》劇照,宋佳

《護航》中約有70%都是實拍鏡頭,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超音速飛機畫面無法實拍,用到了後期特效,劇組拿到了殲-10的特效資產,保證了細節的真實性。

負責掌鏡的都是真正的飛行員,像跟拍車一樣,每次上去就是一個編隊,因為沒有實時監控畫面,只能一遍一遍拍回來再看,然後商量再重來,拍攝過程相當辛苦。

離心機,宋佳堅持要上去親自體驗一下,這樣才知道該怎麼演,嘗試了3.5就差點暈過去——相當於3.5倍她自身的體重壓在身上,這是針對飛行員的一種過載身體素質訓練專案。在空軍領域,男飛行員極限紀錄是9,女飛行員是8,電影裡宋佳飾演的瀟然成功挑戰了8的紀錄。

《護航》人物海報,佟麗婭、韓東君

因整體篇幅限制,留給文牧野的片長只能有14分鐘,後面還要加上真實的閱兵紀錄素材,無法細緻展開主人公的生活和內心了。所以文牧野決定一邊拍出女飛行員的“酷、颯、A”,一邊用幾個偏喜劇化的瞬間來充實這個人物生活中的一面,張子楓、郭京飛、雷佳音短暫地客串了瀟然的成長瞬間。

“儘量讓故事落地,不要顯得那麼冰冷和硬邦邦。”剪輯完成之後,文牧野才意外得知,《護航》承擔的竟是全片壓軸任務。

《護航》人物海報,宋佳、張子楓

七個故事,如同七巧板一樣,最終成功拼合成了一幅新中國70年畫卷。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評價《我和我的祖國》:“這部影片雖然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作為背景,但處理上體現了百鍊鋼化繞指柔的智慧。作為獻禮片,它成功地達成了主流政治和主流觀眾的共享。”

這是一部你之前從未見過的中國產主旋律電影。提到主旋律三個字,管虎說:“這其實應該叫主流價值觀,哪個國家都有,美國也有歐洲也有,世界各地、什麼時間都會有。你把它拍好看就行了。”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10部反轉結局的電影:每一部都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