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很多人總是愛將歷史戰爭電影,上升到當下政治層面去解讀,混淆時空概念、混淆不同事件概念,以偏概全,一棒子統統打倒。

並不否定,人們對一個國家的印象總有不同,或十分欣賞,或深刻意見,或不偏不倚。都說國家之間,總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但煩了時,如同對一個人產生了怨念,在某些方面,過去未來,總也尋不得一點肯定。

世上的事情,本沒有絕對正確,也不是非黑即白,特別是歷史,都說沒有錯對之分,只有成敗。我們不拒絕辯論,當然,也不做最終結論。

戰爭題材電影,無論如何都有其固定政治背景,有時代屬性。話說沒有政治糾葛,何來戰爭。

任何時候,人們都是以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我家先人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個前提。

那麼,我們來以事論事,《拯救大兵瑞恩》作為二戰最為經典的電影,為什麼那麼多人認為是好萊塢在輸出美式文化,在給世界人民洗腦?當然,還有人說就是美國的徵兵廣告?

電影主題到底說了些什麼?

《拯救大兵瑞恩》是斯皮爾伯格以紀錄片形式,開篇25分鐘真實還原諾曼底登陸戰;然後,是瑞恩家的四個兒子,同時都送上了戰場,其中三個在不同戰場上犧牲,可憐的母親,接連線到三分訃告;只剩下瑞恩,總部出於人文關懷,建議將這個家庭最後一個孩子從戰場上撤回。不巧的是,在登陸戰頭天晚上,傘兵連沒有按既定位置著陸,瑞恩的部隊失散,無法聯絡,只能派遣特別小隊前往前線尋找。

在尋找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爭議。

領隊米勒上尉是登陸戰中優秀的指揮官,還有列兵卡帕佐、軍醫韋伯、狙擊手傑克森、大兵萊賓、帕克、斯坦利,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戰士,加上一個文職人員厄本,八個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救新兵瑞恩,這樣的行動,到底值不值得?

在卡帕佐被德軍狙擊手擊中犧牲,“十個瑞恩也抵不過一個卡帕佐,”米勒對拯救瑞恩產生了質疑。

他在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還是“我們的任務是贏得戰爭”中左右搖擺,路遇德軍雷達站機槍堡壘,他被後一個主張佔據了意識高地,端掉德軍機槍哨卡,完成更有意義的任務。

但在這次行動中,韋恩中彈了,這名優秀的軍醫在奄奄一息時,還喊著“媽媽,媽媽,請帶我回家。”

米勒很痛苦,終於明白,不管是什麼任務,在戰爭中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死亡的性質其實是一樣的,完成,才是任務的終極意義。

尋找瑞恩是路遇,當瑞恩聽說自己的三個哥哥都犧牲了,他在悲痛中,苦苦尋覓與兄弟們的回憶,這是個艱難的過程。

我們無法切身體會,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親情,戰友情,在更高階的人類正義與和平使命面前,還能產生多大的衝擊力?

但肯定瑞恩的情緒裡,有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情感糾葛。他選擇留下守橋,和戰友一起把任務執行完,這個看似輕描淡寫的轉變,是責任與個人感情做出的取捨,選擇完成任務,有更高於個人的意義。

因此,米勒上尉和隊友們決定,協助他一起完成任務。

最後,八個人犧牲了六個人,瑞恩在戰爭中倖存。橋守住了,前面八個救一個的比較意義已經不存在,因為,戰爭面前,結局是未知的,也可能全部生存,也可能全軍覆沒,如果不是空中支援及時趕到,瑞恩也未必能全身而退。

美國文化裡的個人英雄主義

也許,是人們對美國個人英雄主義有根深蒂固的印象,在各種影視劇中,都會塑造這樣的人物,史泰龍的《第一滴血》系列,《復仇者聯盟》系列等,數不勝數,看起來所有主題都離不開英雄的塑造。

《拯救大兵瑞恩》也被多重解讀出這種美國本土文化,重點就是個人英雄主義,民主自由等等,當然,說好萊塢利用電影輸出美式價值觀,很多人認為別被美帝洗腦什麼的,肯定包含對美式文化貶義的批評。

《拯救大兵瑞恩》裡面不可避免有塑造英雄的元素,不但這部戰爭電影有,我們的戰爭題材電影也有,只過之而無不及,世界任何國家的電影都有。

塑造英雄,是地球人類的共識,也可以看成是人類主流價值觀。

但個人英雄主義和英雄的概念還是有點區別的。

西方文化裡,人與人之間,更注重自我權利,你可以做任何事,有放飛自我的自由,並從民主概念上,給予合法合理的推崇。個人英雄主義,是單獨選擇做個大無畏的英雄,是個人積極的選擇,而不是被塑造。

所以,我沒在《拯救大兵瑞恩》裡發現很明顯的個人英雄主義。如果說《血戰鋼鐵嶺》、《阿凡達》、《殺死比爾》、甚至是《我是傳奇》裡的主角是個人英雄主義我不反對,但同樣像《黑鷹墜落》、《敦刻爾克》這樣的電影,我不認為有個人英雄主義。

首先,從二戰的歷史背景上看,諾曼底登陸戰的意義,就已經超越個人,甚至是國家單獨的精神信仰。斯皮爾伯格用電影的手法,八個救一個,所傳達的無外乎是人類共同非理性價值的意義,更用殘酷的戰爭場景傳達反戰思維。

米勒小隊從始至終都在任務職責範圍內,攻打德軍機槍堡壘,有部分意氣用事,也有戰略必要性,畢竟是我軍攔路虎,俄羅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都是面臨同樣的戰時處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是個人英雄主義,他們是被時勢造英雄。

到後面的守橋戰役,都是集體共識,是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伏擊戰。在我國的抗戰劇中,這種偶遇式的戰鬥,同樣隨時隨地都會發生,《亮劍》,或者是《戰狼》,一個不爭的事實,戰場隨時都面臨著突發狀況。

自由主義也同樣不會存在戰爭正規軍事行動中的,不論是哪個國家。

說這部電影是美國的招兵廣告,就更無厘頭了,是又怎麼樣,宣傳人文關懷,正能量,還沒有誰敢和我家比。

純粹的電影價值

很多人不服氣,為此舉出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現任特不靠譜的政治方針,來批判電影的政治立場。

我們說愛屋及烏,但不能恨屋及烏。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明的互動。文化上和藝術上,在世界流通的,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到人類共同的愛護和尊重。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於人類的精神領域中,正活在生活中,存在於不同的介質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性具有延續性特點。被扣上政治帽子的任何藝術,都是無法做到完美精緻的。

人類的主流價值觀還體現在文字藝術的流通上,世界各國的名著和電影一樣,都存在各自的政治和時代背景,但它只是一件作品,是純淨的,不妨礙任何國家的人去解讀和熱愛它。

電影是導演,編劇,演員,和劇組的工作人員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有商業價值,也有人文社會價值。如果你一定要上升到政治高度去解讀,我想,就算導演同意,政治家也不會答應,不信,你叫特朗普來拍《拯救大兵瑞恩》試試,估計不變成個人歡樂秀,就是變成無厘頭的恐怖片,反正不會變成經典。

我能理解個人情緒,在我們讚美他人的作品時。戰爭是無情的,每個時期,時局都不一樣,理性客觀地去看待時事和歷史,懂得去欣賞,才能更清晰我們自己的發展方向。

14
最新評論
  • 1 #
    爭議之二: 混淆視聽,電影說,這鍋我不背
  • 2 #
    要英雄不要個人英雄主義
  • 3 #
    這片子現在在美國國會大廈放映正是時候…
  • 4 #
    拯救大兵,這個片子沒毛病,我也極認同八個去救一個。
  • 5 #
    好萊塢這種片子,都是假大空!
  • 6 #
    對“諾曼底登陸”感興趣
  • 7 #
    別的不說,美國發生戰爭犧牲在戰場的無論是士兵和什麼軍銜的將軍,不分級別不分膚色,統一埋葬在同一塊墓地…雖然美國不是天堂。
  • 8 #
    以色列一千多個戰俘換一個士兵,美國為營救一個飛行員,策劃大規模特種作戰行動,為營救大使館人員,深入敵國縱深,西方是有類似文化精髓的。東方國家可能理解不了,不過為什麼要用東方思維去套用西方人的行為了,價值觀不同,只會越描越偏離。中國人認為毫無價值的,卻是他們堅守的理論,所以是西方開創了科技文明,而不是東方國家,思維繫統不一樣,導致結果不一樣
  • 9 #
    不得不承認美國人在一些時候會講故事,講的真實,講的自然,講的入扣。
  • 10 #
    一部好看的電影,我們到了今天還沒能拍出這水準!同事也希望輸出我們電影的價值觀,例如小時代……
  • 11 #
    你這是在歪曲電影。第一,米勒小隊是執行任務,而不是用自己的命去換瑞恩的命。第二,米勒小隊遇到瑞恩的時候只犧牲了兩個人,最後的戰鬥是隊員們自願留下來的。最後,不洗任何代價救自己的同袍是美國軍人的優良傳統。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網劇《你是我的奇蹟》:原以為是曠世虐戀的文藝片,看完被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