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俗?通常意義上三俗的解釋很多,但中央提出要反的三俗是什麼呢?是庸俗,低俗,媚俗。
之前很長一段時間,網上炒過姜昆反郭德綱,認為郭德綱的相聲有三俗之嫌。
文藝表演的三俗一直以來都很有爭議。曾經也有人說趙本山的作品有三俗的內容,可是姜昆似乎一直支援趙本山。
擺上檯面的文藝作品應該是大眾的精神糧食,它應該乾淨、綠色、正能量。如果它不乾淨,缺乏正能量,就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以致影響社會的心理健康。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文藝工作者為了追求收益性,不再單純追求藝術本身,為取悅觀眾,不惜編制詆譭、罵架、製造新聞、暴露隱私、涉黃、涉黑的段子,各種手段充斥螢幕。
對於公眾熒屏,我們到底要真正的藝術本身,還是要觀眾喜歡的作品。
兩者看似矛盾。有人認為藝術本身過於拘泥於理論要素,要想創作出大眾接受的作品,很難。也有人認為,既然作品是用來演的,就是獻給觀眾,觀眾是衣食父母,應該滿足觀眾的口味,只有市場接受了,才叫好作品。
郭德綱曾經說過,誰的作品能夠被市場接受,被觀眾認可,誰的就是好作品。這種說法不準確,他的這種觀點完全出自盈利的目的,而沒有考慮到藝術本身。被觀眾接受,不代表觀眾能夠接受的都是好作品,很多地方劇場表演中,場場座無虛席,可都是黃段子,甚至有些語言、衣著極為暴露的場面。
所以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不能講滿足衣食父母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好作品一定有藝術的深度,能夠觸動人的心靈,引發人的思考。
其實郭德綱的講話並沒有講出他的作品真正好在哪,他做到了,但是沒有講明白。他的相聲作品來自於他深厚的藝術功底,觀眾聽完了,是有思考的,所以他對觀眾的吸引力不完全是迎合,更多的是作品內涵。
因此,藝術本身與滿足觀眾口味不矛盾,重點在於你滿足觀眾的訴求點是來自於生活凝練的藝術,還是來自於民間飢渴。
目前,脫口秀表演也開始逐步被社會認可。像李誕、李雪琴、王建國等演員也已被大家熟知。脫口秀這種表現形式也很容易被定義為三俗作品,因為僅是娛樂,沒有啟迪。無非是市場需要,我就做。
藝術處於百花齊放的今天,又是中國人在奔向中國夢奮進努力的今天,對於那些沒有帶給人營養,僅僅是為繁忙中的工作者解除緊張情緒而產生的藝術形式將越來越多,這些藝術形式是否會被三俗反掉,不好說。
但個人認為,只要不是負能量,就要藝術工作者勇於創新,觀看後能夠哈哈一笑,也是對社會的貢獻,起碼它起到了療慰心理的作用,讓辛苦的工作者能夠在緊張的工作之餘解除疲勞。
我們不能過於保守,也不能過於官僚,真正的藝術作品都是要擺在觀眾面前去檢驗的。管理部門的格局要大一些,包容那些不斷奮進超越自我的工作者,如果你支援了,那也是你的成就。而對於藝術工作者自身,也要自重,不能因一味滿足觀眾,而不追求藝術的高度,這就忘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