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探世界》這種請老友談天說地的節目,實在太符合高曉松的凡爾賽氣質了。不得不承認,他知識淵博,交遊廣闊,能請到穆曉澄老師講述華人在好萊塢的奮鬥往事。

穆曉澄與京劇大師周信芳之女周采芹是多年好友,私下會與鄔君梅、鄔君怡姐妹聚會。同時他還是一名建立溝通橋樑的中美學者,完成了多部熱門電影的劇本翻譯工作。這些人脈和經歷足以說明,穆曉澄對華人演員和好萊塢市場的有真切且深度的瞭解。

穆老師在節目中表示自己赴美的時候兩眼一抹黑,除了陳沖誰也不認識,連學校具體在哪、住處怎麼安排都不知道。要說穆曉澄心真大,沒跟陳沖提前知會一聲,就“飛”出國了。

結果陳沖沒在家,沒人接機,而他兜裡只揣了50美金和幾張不知道是否能撥通的名片。

這段經歷聽起來窘迫甚至讓人沮喪,實際上突出的卻是穆曉澄的樂觀。也正是因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的狀態,零起點才配得上“奮鬥”二字。

80年代選擇出國的華人演員們境遇大體相似,陳沖作為國內知名的小花,出了國要去飯店當領班賺取學費和生活費。走出舒適區極具挑戰,同時,追尋夢想讓人無比快樂和滿足。

既然想要出演好萊塢電影,英語臺詞是基本款。不僅要會說,還要說得原汁原味。陳沖為了爭取《龍年》的角色,特意請臺詞老師積極訓練。穆曉澄說常常看到陳沖唸唸有詞,特別努力。

結果,陳沖還是“輸給”了一個紐約出生長大的亞裔女演員。

口音並不是勤奮,在短時間內就能突飛猛進的技能。如果語言關不過,那是不是意味著中國演員沒機會了呢?

並不是!

命運就是這麼好玩,錯失《龍年》角色的陳沖偶遇了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並得到了出演《大班》的機會。隨後她與鄔君梅、尊龍合作了《末代皇帝》,大獲好評。

直到90年代,香港動作片的巔峰期,造就了華人在好萊塢發展的繁華景象。

我們分析一下這背後的邏輯,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

在早期的好萊塢電影中,國外的製作公司是不敢也不願意啟用華人演員做主角的。或許會有一些戲份少的小角色,就是我們常說的打醬油。但出於審美和票房的考慮,連中國人也要外國人來扮演,比如《大地》。

然而這種局面在一點點被改變,尤其是歐洲導演進入好萊塢之後,對東方魅力的痴迷,讓華人演員有了用武之地。

與此同時,有了周采芹和陳沖這樣的開拓者,讓外國導演看到了中國演員的存在感,也是彼此成就的關鍵一環。說白了,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另外,不得不提到一個名字,楊燕子。

根據《探世界》的介紹,她是第一批將好萊塢大片引進中國,並把中國電影推向海外的業內人士。帶著張藝謀的《紅高粱》去參加夏威夷電影節,開啟市場之後,愈發得到主流影評人的關注。

這個戰略很聰明,如果走出國門的第一步就去奧斯卡,可能會因為競爭過於激烈,或是知名度不夠高而被忽視,無法得到應有的關注。先在小體量的電影節積攢口碑,再逐步擴大影響,更穩妥也更明智。

李小龍、李連杰和成龍作為功夫巨星所取得的輝煌,吳宇森和李安等港臺導演得到重用,無不體現了奮鬥的成效。從穆曉澄分享的往事中不難發現,是金子總會發光,但得到賞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求同存異,歐美導演鏡頭下的東方和中國人講述的自家故事,是不一樣的角度和細膩。

好奇、機遇、熟悉、合作,有奮鬥的先驅,也有架構橋樑的使者,一環扣一環,便有了中國影人在海外的綻放與光彩。

當然,不是想分一杯羹的都能成功。從出圈的演員、導演和穆曉澄這樣的影業高管不難看出,想要成功,首先要做到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

這樣才能被尊重,才能被看見。

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中外交流越來越頻繁,鞏俐和章子怡之後鮮有在好萊塢站穩腳的華人明星。

7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青3》錄製現場遭吐槽,透明塑膠凳質感差,形狀像“押赴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