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鄭爽代孕##張恆孩子出生證明#

你好!我是鈺兒!

昨天1月18號 ,鄭爽又上了熱搜,所做之事,全民震驚,我的心情很難平靜,畢竟喜歡了她10年。

所以這次,我一定要說點話,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地把我想表達的都說出來。

從《一起來看流星雨》開播至今,我喜歡了鄭爽10年,非常喜歡那種,但從來都是默默關注。

10年裡,鄭爽的很多行為,我都能夠理解,甚至覺得她不適合在娛樂圈,但直到今年9月份,對她真的徹徹底底失望,然後脫粉了。

所謂偶像,不過是自我意識的投射,脫粉有兩個原因:

第一,想象破滅。

第二,我擁有了自我救贖的能力。

昨天是一場吃瓜的盛宴,但我們不妨理性下來,看看鄭爽是怎麼一步步會走到今天這種地步(不黑不吹,客觀分析)。

嚴酷的家庭法則就是對健全心智的閹割,甚至是對生命本身的閹割,一個屈從的孩子不會長成一個真正的人。

——A.S 尼爾《夏山學校》

1.鄭爽的原生家庭

鄭爽母親,自己有演員夢,嚮往女兒能做大明星;鄭爽父親,嚮往出名,利用女兒名氣做生意。

把對名利的嚮往都寫在臉上,做出什麼事似乎都不意外。

媽媽,把自身願望強加在鄭爽身上,對她要求高,對鄭爽使用軍事化管理:兩歲起學習才藝,五歲開始各種比賽;每天練鋼琴,彈錯音就會被媽媽打手...

在這樣的高標準下,鄭爽的內心是沒辦法感受到媽媽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會自然地認為只有達到媽媽的標準,才會被愛.

“媽媽告訴我,如果你哭的話,我會更傷心”,這像是一位母親說的話嗎?你細品,鄭爽媽媽把誰的情緒放在了第一位?

情緒只能疏,不能堵,越壓抑,越反抗。

父親自私自利,鄭爽還未成名,就開始四處吹噓,把女兒當做炫耀的資本,鄭爽成名後,更是打著鄭爽的名氣,賣面膜、上節目...

並且很少用心聆聽鄭爽的內心需求。

父母只顧滿足私慾,不顧孩子感受,無形中,鄭爽可能都沒有察覺到,自己復刻了父母的行為。

2.鄭爽內心的創傷

鄭爽對父母的情感很矛盾,內心對父母有怨氣,但卻用字條貼在書桌上,要求自己要孝敬父母;希望父母陪伴自己,但卻要求自己堅強獨立。

很小外出上學,長年見不到父母,她的內心不安,但她不斷說服自己,自己要獨立起來,將不安壓抑到了潛意識。

換學校,在每個地方待的的時間都不長,這樣內心就不太信任別人,自己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即使受欺負,也不太敢在別人面前哭,寫日記偷偷哭。

鄭爽壓抑、迴避自己的感受,而從小被父母忽略感受的孩子,她的內心會很自卑,並且構建起極強的防禦心理(誰都不信、客觀建議也聽不進去)。

所以當財富自由,可以自我掌控人生的時候,就像脫韁的野馬,被束縛久了,會迫不及待想要開始飛奔。

鄭爽選擇了自我放飛,當可以自我做主、不再被安排、被約束的時候,就失控了,甚至連經紀公司都不要了。

而所有放棄人生的人,都是從放棄外形開始的,鄭爽不在乎形象,被粉絲捧率真,而這其實是她創傷的外化表現。

鄭爽確實有創傷,但創傷給人的影響沒有正面、負面之分,它只是引發了我們心理上的偏好,而偏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犯罪心理》裡有一個情節很有意思。一個罪犯對警察辯解說,你不能怪我犯罪。

所有小時候受過虐待的人,以後都會變成連環殺手,我小時候受過虐待,所以我變成了連環殺手,警察迴應得特別好。

警察說:“不,只有一些人長大後變成了連環殺手……還有一些人長大後變成了抓他們的人。”

就像榮格說的那樣,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決定了一切,而非事情本身。

創傷會給我們帶來長期影響,塑造我們成為什麼樣子,但這些影響最終會帶來哪些結果,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鄭爽選擇了現在的道路,從兩方面來分析:

1.從外部原因來看,鄭爽成名很早,一出校門就是人生高潮,掙錢掙得容易,來錢快。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你習慣了掙快錢,你就看不上來錢慢的事,比如沉下心好好打磨演技。

2.從內部原因來看,鄭爽的內心敏感脆弱、從小到大被父母高要求、批評、否定,她極度需要被肯定、被認可。

所以,當粉絲出於善意提出演技建議的時候,她反而會排斥,並且會選擇極力維護自己,“說我就是黑我,不聽,告你”

3.鄭爽的親密關係

人只有一種關係,就是ta在早年與父母的關係,剩下所有的關係,都是這種關係的翻版。

對原生家庭關係不好的人來說,喜歡的異性型別,是和自己異性父母完全相反的型別。

比如,你是女生,你的爸爸焦慮、急躁,你會被寬厚、溫和、沒有攻擊性的人吸引。

再比如,你是男生,你的媽媽愛嘮叨、嘰嘰喳喳,你會被沉默、文靜的女生吸引。

鄭爽和父親有多疏離、多不親密,在愛人面前就有多糾纏,對其他人沒什麼興趣,冷眼旁觀。

從親密關係角度來說,鄭爽骨子裡既自戀又自卑,並且有慕強傾向,她的三任男友,張翰、胡彥斌、張恆,身上都有很明顯的閃光點。

潛意識裡,她渴望被寵愛、被呵護,從心理學上說,那些在原生家庭中未能被滿足的需要,會在親密關係中加倍討回。

而鄭爽的依戀,屬於焦慮型依戀。

這樣的人有一個特徵,非常害怕被拋棄、特別害怕“分離”。

這和原生家庭有關,自幼離開家庭、沒有在家庭裡得到父母的重視與愛,就非常懼怕自己一個人,所以在步入戀愛之後,就很怕被伴侶拋棄。

這也就造就了她們渴望被認可,也渴望和別人融合,希望別人認同自己,會努力表達,所以大部分焦慮型依戀的人,性格上看起來很活潑。

人一生其實有兩次被動成長的機會,一次來自於父母的養育,另一次來自於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好的親密關係(好的愛人)能夠很深地滋養有心靈創傷的一方,對鄭爽的焦慮型依戀來說,最匹配的是安全型依戀。

但如果不能看清這裡面的邏輯,就會永遠延續同樣的命運。不管換多少個人,內在的命運,都不會改變。

4.什麼是成年?

最後,我想聊一下成年。

有一個詞叫:成年過家家。

意思是:到了年紀卻沒有順利成長為一個大人,但又無法回去繼續做小孩子,只好硬著頭皮玩一場大齡過家家的遊戲。

做一個像螺絲釘一般的上班族,做一個寬容有愛的長輩,成為一個隱忍的、懂得照顧別人的成年人。

既然是過家家,就是在玩,玩的本質是什麼,是假裝。

所有的假裝,都會被拆穿,時間問題而已。

你假裝成年了,可以自己選擇工作、伴侶,但是你婚後生活的每一次冷戰、工作的每一個想法飆時刻,都是你在為錯誤的選擇,承擔隱形代價。

與其假裝,不如真正成長,美團創始人王興說: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可以做任何事情。

請把這句話,讀3遍、甚至10遍,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聽從父母安排,選擇一份不喜歡的工作,不喜歡的伴侶。

如果到時候出了問題,你可能會說“我這是聽了父母的,都怪你”

對不起,你在這裡混淆了一個事實。

面臨選擇的時候,你有兩個選擇,一個選擇是聽自己的,一個選擇是聽父母的。

當你選擇聽父母的時候,就已經做出了選擇。

選擇的背後,是面對七大姑八大姨、催婚、條件、合適...,你沒有說“不”的勇氣。

如同鄭爽一般,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犯錯誤的代價也會越來越大。

小時候犯錯,最嚴重的後果就是被打屁股、被罰站。

但年齡越大,你犯錯誤,所要承受的代價,可能是失去一份工作、失去愛人,甚至失去生命。

2020年,莫言新出了一本小說,叫《晚熟的人》。

某種程度上說,心智成熟的晚,可能是因為在潛意識裡拒絕成長,不想成為一個成人,更不想負成人的責任。

只有了認識自己內心的小孩,才能養育好自己的小孩。

犯錯了,就要承擔相應的代價,對鄭爽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寫在最後:

一開始,我提到了所謂的偶像,不過是自我意識的投射。在過去10年,我心疼鄭爽的敏感、脆弱、堅強。

但其實心疼的是自己,喜歡鄭爽的天真、灑脫,是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向她一樣,做自己想做的事。

當我透過向內探索、自我覺察,認清這些的時候,所謂的偶像,就不復存在了,我開始可以給自己力量,可以治癒自己、成為自己的精神支柱。

面對創傷,我們都聽從內心聲音、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也會有兩種不同的人生。

最後,這篇文章,依舊沒有用道理,而是透過鄭爽的案例來分析。

初心就是希望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可以有更深的觸動,然後做出真實的改變,對自己負責。

-END-

29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從成龍讓老外當導演的那一刻起,《許願神龍》撲街命運也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