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小斧子》

“如果你是大樹,我們就是小斧頭”。

這是Bob Marley1973年與樂團合作的專輯《Burnin’》中的歌曲《小斧子》裡面的一句歌詞。

專輯<Burnin’>

當時寫下這句話,是表達歌者們對牙買加音樂工業為人壟斷的現狀,限制了創作自由的不滿。

句子本身也是牙買加的諺語,形容那些聲量雖小卻依然將對權勢之人發出挑戰的人。

這句話也成為了導演史蒂夫·麥奎因日後在創作《小斧子》的靈感,並最終選擇以其命名了自己的整個企劃。

史蒂夫·麥奎因

2010年,剛剛憑藉《飢餓》完成生涯轉型、正式進入劇情長片執導工作的他開始對相關的材料展開了蒐集。

其後《羞恥》在威尼斯獲得的成功,不僅為“法鯊”帶來一座影帝,也讓其獲得了更大範圍的知名度。

《羞恥》劇照

再後來,便是《為奴十二年》一路逆襲,九項奧斯卡提名、並最終捧得最佳影片寶座的故事了。

無論這當中是否有任何必然的聯絡,但《為奴十二年》在口碑和票房上的出色都對《小斧子》的最終成型有著很強的推動。

《為奴十二年》劇照

2014年,史蒂夫首次透露了自己正在為BBC創作劇集的計劃;一年後,BBC官宣。

隨後,便是長達五年的籌備和拍攝期,直到2019年Amazon確認聯合出品,並敲定美國的播放權,才最終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但最終,《小斧子》在這兩個設定上都發生了些改變。

《小斧子》海報

儘管BBC和Amazon在播出時,都按照電視劇周播制對使用者進行了推送。

但在前期的宣傳與推廣中,它都採取了分篇的方式,依次打入了不同電影節的片單中。

其中,《情人的搖滾》和《紅樹林》率先得到了戛納的支援,同時出現在了戛納2020單元「THE FAITHFUL」中。

《情人的搖滾》海報

這是否意味著,在電影節正常舉辦的情況下,他有可能憑藉兩部電影同時進入主競賽,達成一個鮮少的“成就”,我們無從得知;

這兩部電影隨後也在紐約和倫敦的電影節完成了亮相,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曝光和宣傳。

作為整個系列裡最大牌的演員之一,或許出於“明星效應”,由《星球大戰》走出的約翰·博耶加領銜的《紅白藍》則額外入選了紐約電影節的片單。

《紅樹林》海報

這種分篇式的推廣讓《小斧子》大概從去年年中就已經了累積不少話題性,也為沒有參加任何電影節的餘下兩部——《教育》和《亞歷克斯·惠特爾》進行了良好助推。

如若僅是定檔並且以周播的方式“燒”完5集,它或許並不會引起如此多的反響(甚至是在頒獎季能夠有所收穫)。

《教育》海報

而在最終的成片裡,也將故事時間線的重心都放在了上世紀60-80年代,沒有再觸及時間更近的事件。

倒是開播之時,正值美國“弗洛伊德案”餘波、選戰引發的分歧和種族議題的爭論;頗有種“借古喻今”的意味。

即使是大洋兩端不同的國情,也並非共有的記憶與經歷。

《紅樹林》

作為全系列的開篇,《紅樹林》的長度達到了128分鐘—不僅是系列最長,也不禁讓我在猜想:如果按照當初BBC六集、五個故事的規劃,是否就意味著這故事會被拆分成上下兩篇呢?

《紅樹林》劇照

《紅樹林》整個系列的期望與想象:因為感覺對美國相關部分的瞭解(還算)很多了,

但直到知道有這麼個企劃時,才發現自己對另一端的上世紀種族關係史接近空白——這種歷史課式的故事呈現顯然是填補這個空白領域最好的鑰匙。

《紅樹林》選擇的便是發生於1970年,在西倫敦諾丁山一間加勒比餐廳所爆發的衝突與對峙。

當時被逮捕的九個人,被稱為“Mangrove Nine”,這個叫法自然也就聯想到了“芝加哥七君子”。

《紅樹林》劇照

和《芝加哥七君子審判》有些相同的是,《紅樹林》也是把最多篇幅的戲給到了庭審,

依然走的是類似的路數—“時刻提醒著觀眾共情的高頻宣講+大段臺詞陳盡憤怒與控訴”,但臺詞中諸如“殖民主義的惡臭”的使用卻變得更為生猛。

而在庭審之外的,依然是對暴力衝擊場面不加剋制的展示,和彼時文化氛圍的全景掃描,可能變得更加豐富了些。

《紅樹林》劇照

它也在開篇就將《小斧子》的風格鮮明地擺在了觀眾面前:這裡發生的故事不會被抹掉,需要被記住;

故事筆下的這些人都曾是“小斧子”,想要撼動“大樹”。

《情人的搖滾》

與《紅樹林》同時在多個電影節亮相的這部是全系列較為偏愛的一部。

講到這裡,想突然魯莽並且粗略地插嘴幾句,上週在準備這篇文章集中補看史蒂夫前面幾部電影的感受。

《情人的搖滾》劇照

前面的四部電影中,我試著將其理解並劃分為兩個部分:《飢餓》與《羞恥》,戛納一種關注和威尼斯的主競賽,像是導演自己“留”在“歐洲”,並對自己過往作為短片拍攝者、活躍於畫廊工作的“藝術人格”的存續。

《為奴十二年》和《寡不敵眾》,因為都更加(明顯)積極活躍於頒獎季的公關戰中,在商業方面的嘗試要相對多了許多。

《飢餓》海報

前者是“歷史課”,後者是最近密集湧現的“俠盜片”的試圖重新詮釋。它們當然也沒有丟掉風格,但更多地會在表達上,更加圓滑。

但無論是哪部電影,史蒂夫都沒有放棄“呈現”二字。

史蒂夫·麥奎因

《飢餓》對主人公在進行絕食抗議,“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狀態展示;

《羞恥》(哪怕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尺寸/性癮;

《為奴十二年》對奴隸主暴行不加以剋制的展示。

哪怕是可能在反響上最為冷淡的《以寡敵眾》,它都不關於像《瞞天過海:美人計》那樣應接不暇時裝秀與神偷片“豔壓、絕色”的刻板標籤,而對準了更為複雜的話題。

《以寡敵眾》海報

所以《情人的搖滾》最後也讓我看到了“一脈相承”的感覺,並且可能是五部電影裡最擁有以往風格的一部。

整個電影可以用 “任性”二字來概括,因為它就是一個復古氣息滿溢的派對。

《情人的搖滾》劇照

觀眾進入到這個故事中,看到的是無不歇息的唱跳,也有偶爾賓客間失控上頭的對峙,放棄了更多敘事的想法。

《紅白藍》

膚色之間,黑與白;

工作之間,科學與警務;

生活之間,歧視與關愛…...在不到90分鐘的篇幅裡,《紅白藍》裡的主人公勒洛伊·洛根所面臨的矛盾與實際問題如此飽滿而又豐富,一觸即發,就能釀成相當純熟的戲劇矛盾來推進故事。

《紅白藍》劇照

有了原型人物的真實經歷作為支撐,也很大程度增強了整個故事的說服力。

主人公勒洛伊曾經有三個身份:從“科學學者”“警長”再到“作家”,《紅白藍》的故事大概也對應著他生涯中的三次改變。

這個故事選擇在2020年製播,充滿某種強烈的意義——制度系統性歧視的根源與現時執法的矛盾沒有出路,也缺乏令人滿意的回答;

《紅白藍》劇照

勒洛伊的故事未曾在這裡畫下句點,而更像深埋一顆種子。

當然,這部裡更給人帶來驚喜的還有男主演約翰·博耶加。

約翰·博耶加的星戰角色海報

或許在過往一年,他更多是以和《星球大戰》、和迪士尼的拉鋸的“主人公“身份出現在新聞中,但是在這個篇章裡,他負責的文戲(好像是第一次看),也是在系列電影之外,打破重複詮釋的嘗試。

《亞歷克斯·惠特爾》

由新人演員謝伊·科爾領銜的這部或許是全系列較為令人失望的一部。

而巧合的是,在看完去搜索五部在Metacritic的得分,它也恰巧是得分最低的一部(77分,而其他四部的得分都在80分以上)。

《亞歷克斯·惠特爾》劇照

作為和《紅樹林》《紅白藍》一樣都是直接取樣真實人物的故事,它與另外兩部高下立見。

主角亞歷克斯·惠特爾是一名獲得過大英帝國勳章的小說家,在1981年因為布里克斯頓騷亂入獄之後,他獲得了獄友的鼓勵,開始閱讀許多書籍;

也最終促成了自己日後書籍、獨幕劇等作品的寫作。

可以說,亞歷克斯的個人經歷早就和他的創作、大歷史背景的變化緊密相扣,他的故事就是那段歷史的生動佐證。

《亞歷克斯·惠特爾》劇照

按照標準、每年都屢見不鮮的“文學人-衝獎”傳記片路線拍,再佐以他的文字介紹,感覺就是很穩妥並且不會有太大難度的選擇。

但在最後的成品裡,總感覺選取了太多無關他本人的細枝末節;也沒有藉由他的視角,對1981年的騷亂進入到更深的觀察。

僅1小時的片長讓亞歷克斯的變化倉促而又突兀,感覺這明顯是個值得更好詮釋與講述的故事。

《教育》

最後更新的《教育》,看似沒有任何“電影節出身”,卻竟然是整個系列裡我最喜歡的一部。

小男主Kenyah Sandy(豆瓣暫時沒有譯名和單獨的演員條目),的表演相當抓人與亮眼,作為結局篇留下了相當具有氣勢的一筆。

《教育》劇照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倫敦對移民後代在教育上實現的歧視與惡意打壓,這裡有點想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在學校實施的種族隔離與“黑白不同校”政策以及相關的“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

它所揭示的問題更為邪惡,系統性機制抹殺那些機會與希望,在這裡的孩子們對先祖的歷史一無所知直至最終忘記“根”,拷打、虐待、歧視…...標題裡的“教育”二字在這裡變得無諷刺。

《教育》劇照

主角Kinsley也是深受其害的一個黑人孩子,於是整個故事中沿著他的成長軌跡,把那些遭遇、痛苦和變化都細細道來。

但這樣沉重的話題,卻被處理得很“輕”;它沒有更多展現上的花式,反而還佐以些無心的幽默,也始終貼題男孩的成長,再最終詩意上升到萬千星河…...予人啟示和回味。

對照著長度相當、卻相對來說最失望的《亞歷克·惠特爾》,真的很難想象,如此有力量的故事在一小時內得到了很為完整的表達,並且渴望更多、更多。

它或許也是五部電影裡,最適合拓展為一個小長劇的故事。

《教育》劇照

《相對無言》《肥瑞的瘋狂日記》…...英劇不乏對成長向故事的挖掘與選題,這個故事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小男主過硬的演繹,“嗅”到了成功的意味。

如果個人排序的話,對五部的喜歡程度大概是:《教育》>《情人的搖滾》>《紅白藍》=《紅樹林》>《亞歷克斯·惠特爾》。

不可否認《小斧子》在部分表演者的呈現以及單集之間的質量差異難免還是構成瑕疵,比如對比過往史蒂夫曾經合作過的演員,比如《為奴十二年》的露皮塔與切瓦特、《以寡敵眾》的維奧拉,有些演員的表演對於當集的故事可看作是“拉垮”;

《教育》劇照

某幾個章節礙於時長,不能對故事的表述進行更為圓滿的修飾,也留下了遺憾。

但整體企劃充滿的意義,以及透過回溯歷史投射到現時話題的照映,它依然是不容錯過、至少值得關注的“年度電影“。

是紀錄,是預言,是致敬,是詩篇,是憤怒…...五個視角,五個故事,試圖讓看客們思考、查詢、沉浸或是接受。

2020年,在弗洛伊德案發生,“Black Lives Matter“運動隨之而來,導演斯派克·李的激烈發聲等等事件之外,史蒂夫·麥奎因也完成了《小斧子》的企劃,他和他這五部電影會在日後被記住,以一種值得尊敬、而又濃重的方式。

16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一幫演技派在《山海情》飆戲,讓我看得邊笑邊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