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故事:《前夜》、《相遇》、《奪冠》、《迴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
七位導演:50後的陳凱歌,60後的張一白、管虎,70後的薛曉璐、徐崢、甯浩,80後的文牧野。
大導演+實力演員的鼎力加盟,《我和我的祖國》上映才幾天口碑就直接領跑第一。
"葛大爺演技"、"張譯眼神戲"、"任素汐哭戲"、"韓東君敬禮"、"宋佳 給我整個8"等等,反正只要是和《我和我的祖國》有關的,都長居熱搜不下。
可見觀眾對這部電影還是非常看好的。
但這些評價極高的口碑也不是空穴來潮的,背後是電影片方對細節的完美把握。
再現那些蕩氣迴腸、激動人心的歷史事件,他們選擇從不為人知的細微之處著手。
從小角度切入,選取小人物的生命片段,並用之映襯大時代的大事件,這是《我和我的祖國》最重要的創作手段。
在觀看之前,可能有觀眾能想到,"以小見大"是主旋律電影現階段最好的呈現方式。
但看完之後才發現,影片比想象中的姿態還要低。
當一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與某個歷史大事件建立起直接的關聯時,還是會令人產生微妙的會心一笑。
當四萬萬同胞同時注視的電動升旗裝置,被託付在設計師林志遠一人身上時;
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發這一震驚世界的新聞,卻被纏繞在兩個人的婚姻上時,
當中國女排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上海弄堂裡鼕鼕和小美的愛情失之交臂時;
當1997年香港迴歸因為一秒爭執不下時,一對漂洋過海的夫妻用各自的方式守護中國時;
當中國舉辦2008北京奧運會時,平凡的小市民卻能把自己珍貴的票送給一個汶川孩子時;
當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成功著陸時,兩個做慣賊的孩子突然要開始有了夢想並要為之努力時;
當2015年舉辦抗戰勝利70週年時,中國空軍花木蘭卻把機會留給她人甘願做備飛時。
每一個故事都是足夠精心製作的,每一個故事也都是讓人笑中帶淚的。
而這七個故事裡,讓我最喜歡的還得是葛大爺和國內第一喜劇導演甯浩合作的《北京你好》。
而演員中讓我最喜歡的,莫過於穩站C位的葛優葛大爺啦。
這次葛大爺又一次回到自己的老本行喜劇中。
開著計程車,扭頭就是一口京片子,"牛掰格拉斯, 歪瑞嗨皮啊!"
這北京英語,聽的我捧腹大笑。
故事說的是奧運會開幕式之前,葛優在公司抽獎得到了一張開幕式門票,準備當生日禮物送給兒子的時候,卻陰差陽錯被汶川來的13歲的孩子"強買"了過去。
本來氣勢洶洶去抓"賊"時,卻在得知汶川孩子的父親是鳥巢建設者,且在地震中不幸去世後,葛優把唯一的門票送給了孩子。
就這麼一個簡單溫馨的故事,卻被演繹得充滿真實性與趣味感。
怪不得甯浩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曾說過,葛優的表演非常精彩。
他想要10分的表演,而葛優貢獻出了20分。
一個平凡的計程車司機,身上卻散發著人性的光輝,這使得甯浩的作品最為市井化也最為動人。
故事的最後,奧運會現場裡,被大螢幕表揚送票者穿著紅色運動鞋,鏡頭掃下來卻是一雙黑色鞋,葛優低頭看著自己的鞋子時,我看著看著就淚目了。
即使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是那個我們觀眾心裡最愛的葛優,一點兒也沒變。
01從豬倌熬到演員葛優的父親葛存壯是北影廠演員,當年演過不少配角,也算頗有名氣,葛優的媽媽施文心是北影廠劇本編輯,資深文字工作者。
北影廠是名人院,葛優的好幾個同學是明星後代,但葛優雖然出生於文藝家庭,但從小靦腆內向。
幼兒園表演節目他都上不了臺,唯一一次參加了集體啞鈴操,眼睛都不敢看臺下。
上了中學後,他的學習成績一般,談不上愛好文藝,加上長相平平,從未引起老師和同學的特別關注,就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學生。
之後,隨著知青上山下鄉,他在北京郊區昌平插隊養豬。
每天壘豬圈、餵豬食、給豬接生、治病……
幹活的時候他常常喜歡和豬說話:"你!說你呢!讓給別人吃一口怎麼就不行?你,你多吃一點兒,看你瘦的!"
這一說就是三年。
沒人能從這個身材單薄、相貌平平的男孩身上看出什麼表演天賦。
所以,當他從昌平回來說自己想當演員的時候,葛存壯扭過頭就是一句暴擊:"你當不了演員。你的臉型不上鏡,太圓,跟一毛錢一個的麵包似的。"
直到他把電影學院、戲劇學院、實驗話劇院、青年藝術劇院,以及各個文工團,挨個考了個遍,四處碰壁,葛存壯才意識到兒子這次是認真了。
可憑藉葛優自己,面試多少次就能被刷下來多少次。
直到在父親的提點下,葛優靠一段餵豬的無實物表演,考上了全總文工團,三年的豬也算是沒白養。
慢慢地,身邊的人一個個都成了角兒,唯獨他沒什麼起色,上臺往往只有一句臺詞,然後就下臺了。
父母怕再這樣下去會沒有出路,旁敲側擊勸他轉行學攝影,好歹也是門可以養家餬口的手藝。
可葛優雖然不得志,好在心態沒垮。
看著別人成角兒,他覺得再等等,沒準兒自己也能遇到這種機會。
就這樣,他等來了電影《頑主》。
據《頑主》導演米家山回憶,當時副導演推薦了全總文工團裡一個姓李的演員,因為沒有單獨的照片,只好寄來一張合影。
米家山一下子就被靠著窗戶的那個禿頂給吸引了,這個人正是葛優。
跟葛優一塊兒演《頑主》的還有當時不太出名的張國立,以及非職業演員樑天。
這陣容放在今天看很豪華,但在當時,就算是很瞎的了。
拍戲的時候,葛優在自己的臺詞上下足了功夫,為了找到最佳語調,一句"您吃了嗎",葛優能換一百個花樣說出來。
葛優鬆弛的表演成就了《頑主》裡的無業青年楊重。
誰也沒想到,葛優第一次在鏡頭前貧嘴,就貧出了一個金雞獎最佳男配的提名。
直到很多年後接受採訪,他仍然說:《頑主》是我的轉折點,米家山是我的恩人。
02從演員熬到影帝之後,趙寶剛導演的《編輯部的故事》邀請了葛優飾演李冬寶。
電視劇播出後,收視率爆表,席捲全國。
在今天,還有人說它是中國頂尖情景喜劇之一。
憑著金句王李冬寶這個角色,葛優獲得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當時別提他有多火了,一出門就有人衝他喊:"嘿,冬寶!是你嗎李冬寶?"
葛優有張奇怪的臉,就是從某個角度來看,是醜的,壞的,但是看習慣了,似乎不那麼醜了,還親切。
但是當你想要完全確認他是個好人,你又不能完全放心。
這張臉在"好壞美醜"的灰色空間內遊走,時而這樣時而那樣。
他幾乎在任何導演手上都能被用好,像一個麵糰,誰都能捏出想要的形狀。
張藝謀的《活著》,陳凱歌的《霸王別姬》,馮小剛的《甲方乙方》,姜文的《讓子彈飛》。
四個完全風格不同的導演,四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完全不同的時空穿越,葛優都來去自如,放在哪裡都很合適。
當年張藝謀帶著《活著》來找他時,葛優還說:"演不了,演不了。"
但張藝謀要求非他不可。於是,他只好答應。
拍戲的時候,張藝謀天天開會到後半夜,全劇組的人都扛不住了,唯獨葛優在旁邊硬挺著。
據妹妹葛佳回憶,當時葛優比《我愛我家》裡化上妝的紀春生還瘦,腮幫子下面就是兩個大坑,滿臉胡茬兒,跟十天沒吃飯似的。
很多人對於表演的理解是擴張,努力的讓自己的表演佔據整個空間。
葛優正好相反,他的表演是內斂的,往內收,收得比任何人都厲害。
其他人的表演到他這裡輕鬆的就掠過去了,一點痕跡都沒有,就像是大浪一下子蓋住了石頭。
可是不經意間,他會露出來,恰到時候的露出來,鋒利至極,曇花一現,很快又不見蹤影。
而就是在這麼一霎那,集中了他所有的功力,讓人徹底難忘。
《活著》裡葛優的哭戲雖然很多,但沒有一回是重樣的。
其中有一場戲是福貴回來發現自己的孩子變成啞巴了,他只是帶著哭腔說了一句:"走的時候還好好的呢。"
隨即就恢復了表情。
沒有一滴淚水,卻演出了從自責到絕望的整個心路變化過程。
這場戲讓看過的人無不肝腸寸斷。
而在接連失去所有親人後,臉上那個無奈的笑,瞬間讓人心碎。
片子雖然沒在內地公映,但它讓葛優拿了這輩子最有分量的一個獎:第一個華人戛納影帝。
回看葛優的成名,似乎都有些偶然。
彷彿應了三島由紀夫的那句話:人生無常,眾生皆苦。求而不得,不求反得。
但葛優心裡始終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
03從影帝熬到葛大爺三年出一個狀元,可能十年才有一個好的喜劇演員。
而葛優算得上是中國內地最高水準的喜劇大咖,哪怕是沈騰等天生有喜感的人,跟他的距離也還有很遠很遠。
在這紛繁的世界裡,無論是面對冷漠還是追捧,他都能保持順其自然。
葛優61歲了,雖然還跟少年時一樣喜歡往後縮著,但相比從前的膽小,現在更多的是因為謙卑。
葛存壯走了以後,公眾場合他最常說的話,就是"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這句話是老爺子教給他的。
這幾年,老藝術家們紛紛開始上綜藝、真人秀,在創收的同時撈一把人氣。
葛優自然也被好幾檔綜藝節目組盯上,有人開高價請他參加,但他一個也沒去。
不是耍大牌,也不是矯情。
他覺得上真人秀,自己的一句話就能決定別人的人生道路,他不夠格,也太有心理壓力。
畢竟他對媒體特不適應,離開了片場,一面對閃光燈和攝像機就緊張,手心和腦門兒直冒汗。
出席大型活動,快到門口時,他緊張得好像一開門就要被機槍掃射似的,十幾個人裡他本能地就想坐在最邊兒上。
這也是前幾天《我和我的祖國》劇組合影時,葛大爺為什麼站在最不起眼位置的原因了。
在一群人裡,葛優總是習慣先照顧所有人的感受,最後再輪到自己。
但一到拍戲的時候,葛優就像瞬間換了個人一樣,他有自己的想法。
電影《甲方乙方》裡,葛優和何冰有一場對手戲。
葛優抓著"女人"發問,每次到了"女人"的詞彙時,眼睛就會睜大,眉毛會飛起來。
但是這個詞彙說完,就又恢復到了原來的樣子,似乎完全沒有發生過之前的事情一樣。
這種演了跟沒演似的,上鏡跟生活一樣的"接地氣",就是我對葛優最大的感覺。
要說論流量,他是過去二三十年裡中國最有票房號召力的男演員;
論實力,他是第一個華人影帝;
論影響力,他也是表情包界的扛把子之一(葛優癱)。
可這樣的一個人,低調得連個微博也沒有。
在這個人人削尖了腦袋想成為大師的年代,葛優活的倒有點兒遺世獨立。
但也正是這樣遺世獨立的葛大爺,才能每次出現都讓觀眾覺得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