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十一期間,一部主旋律的“命題作文”上映僅三日,票房已經突破8億,豆瓣評分8.1分,這部影片就是《我和我的祖國》。
實在是沒有想到,我因為這部主旋律電影體會了一把“一票難求”,每一場次都只剩下了最靠前排和邊角的位置。即便觀影座位不佳,也不妨礙我在155分鐘的時間裡,為劇情中的7個“小我”演繹的7個“大愛”的故事而感動。
作為國慶獻禮片,光是名字就能燃起一腔熱血,爆是必然。但令人意外的是,這部看上去非常正的主旋律片,和我們印象中的不太一樣,有點特別。
那麼這部巨集大主題的電影,究竟特別在哪裡?影片是如何講故事,大導演們又用了怎樣的敘事技巧,四兩撥千斤,讓一個如此巨集大的愛國主題有了全民性的共鳴和觀賞性呢?
01 以小見大:小人物、做小事,體現大愛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講述的是建國70週年7個標誌性事件:
開國大典;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研製;女排首奪奧運冠軍;香港迴歸;北京奧運會;神州十一號飛船返倉;2015年空軍大閱兵。
這每一個事件都是驚天動地的巨集大事件,如果直接從正面記錄這些事件,很容易陷入傳統的口號式,誇讚式的宣傳方式。
而《我和我的祖國》這部影片巧妙就巧妙在避開了對事件的正面記錄,全部選擇大事件背後的不為人知的小人物的故事。越巨集大的主題越要找到非常小、非常生活化、非常細膩的切入點,才能讓大多數普通人都產生共鳴,才能動情,才能深刻。
《前夜》(導演管虎,主演黃渤)演的是開國大典的重要歷史時刻,能表現的題材和角度很多。然而讓觀眾沒想到第一個主角,竟然是位技術工程師,而著力渲染的事件竟然只是在凌晨三點在旗杆換零件。
這段故事的題眼,是片中至關重要的阻斷器。雖然它只是一顆小小的金屬球,在整個規模空前的開國大典上並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問題,那麼五星紅旗就無法穩當地停住,有被頂飛的風險。這顆小球,其實就喻指開國大典背後,在各個環節裡付出努力的每個人。
黃渤主演的林志遠,是有原型的。在開國大典的巨集大事件中,影片選取的是一位“平凡”的人物,為了心中的大愛,努力做好確保零件不出差錯的“小事”。巨大的“小”和“大”的反差,深深震撼了觀眾。
《相遇》(導演張一白,主演張譯)的主人公是兩彈一星事業中的一員,名叫高遠,沒幾句臺詞。影片的主人公為了國防事業,隱姓埋名不告而別,讓女友找了他整整三年。在西北沙漠中,在整個高度保密的團隊裡,他不過是個無名小卒,卻用自己的血肉身軀,阻止了一起核事故。
張譯在車上偶遇女友,他帶著口罩,卻遮掩不了他的眼神,在聽的過程中,一個隱忍沉默的男人的激烈而又剋制的情緒起伏,他演得絲絲入扣。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是當時全世界矚目的大事件,影片選取的是一位“無名”的人物,為了心中的大愛,選擇經受默默無聞的痛苦。影片用極為微觀的視角,一個口罩,感動了所有觀眾。
《北京你好》(導演甯浩,主演葛優)演的是計程車司機張北京的奧運門票被人調包了,最終張大爺主動把門票送給了誤拿走他票的男孩,因為2008年不只有奧運會,還有512汶川地震。
2008北京奧運,全國人民為之熱血沸騰的大事件,影片選取的是一位“普通”的小老百姓,為了心中的大愛,選擇支援一個陌生的小男孩完成心中的夢想。影片用悲歡交融的充滿京腔味的喜劇,傳遞了意想不到的溫情。
七個故事、七種鮮明的風格,卻沒有造成“互不相容”的情況。原因在於,它們都是書寫歷史大事件背後的小人物。每個故事,都選擇將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無聞卻又舉足輕重的無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後的那些細微角落,而背後,是“我”和“我愛的”祖國。
真正的歷史,蟄伏於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國”這個觀念在此時顯得既抽象、又具體,在平民化的敘事邏輯裡,最終漸漸生髮為實際的關切。
所以說,《我和我的祖國》勝在這是一部以小見大、能夠引發普通人共鳴的作品。
02 把細節做到極致:演員演活了最真實的“小我”
細節是電影質感的關鍵環節,黃渤的驢打滾;鼕鼕天線上的那塊被狗叼走的肉;葛優腳上的鞋,都是讓我們走出影院之後還能夠印象深刻的情節。這就是成功的“細節”。
細節使得影片充滿張力,人物刻畫更豐富,觀眾的代入感更強。而這些細節之所以能夠完美實現,離不開選角的精準和演員的演技。正如管虎在選角時所說:“並不是看誰的名氣大、流量多就請誰,標準只有一個——合適。”
在《相遇》篇中,如何通過愛情去講述歷史,用“平凡”愛情中的波瀾表達“不平凡”時代人物的波折,導演知道怎麼樣最打動人心。要把高遠對將死的絕望、對戀人思念的壓抑和原子彈成功的欣喜,在短短20分裡演得充滿層次感,演員的演技必須具有說服力。
為了更好地接近角色狀態,張譯閉關十多天減重15斤,而且幾乎全程戴著口罩,臺詞不多,所有的表演都只能通過肢體動作和眼神傳達。
張譯的“適合”不僅在於外形的貼近,還在於他對於角色心理的把握。當愛人認出他時,他眼睛不住地躲閃,身體向外傾,完全是拒絕的姿態。但是他又不能大步地離開,三年的思念使他忍不住總拿眼角瞥著愛人。
愛人向他講述他們相遇的故事,他側轉向她,是傾聽的姿勢,眼神裡是一片哀傷和柔情。最後在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的歡樂人潮中,他似喘氣般爆發出的笑聲。這既是一個看到多年心血一朝成功的隱忍科學家,也是一個虛弱的重病患者。
實力派演員張譯用眼神演活了這個無名英雄。
在《北京你好》裡,導演甯浩將“一張奧運會門票”作為這個故事的切入點。一張薄薄的電影票展示了北京奧運會在中國人眼中的分量,引發了後來一系列的鬧劇。而故事的主人公又必須是性格跳脫張揚的,足以把一場鬧劇變成一場喜劇。這部作品中葛優那種又蔫又痞的腔調和幽默的京腔又把我們帶回了葛優時代。
葛優飾演的計程車司機張北京意外得到一張奧運會門票,葛優把這個人物的嘚瑟勁兒表現得令人又愛又恨。把門票塞在上衣口袋裡,露出一大截兒,恨不得滿世界宣告他得了門票。
隨口蹦出的 “牛掰格拉斯”、“歪瑞嗨皮啊” 的北京式英語,開個計程車就忍不住和乘客顯擺一番,將門票送給兒子時虛張聲勢的一番做作,丟失門票時鬧得雞飛狗跳的操作,無不清清楚楚彰顯這個小人物的可笑。但那可笑背後帶著的酸楚,又帶出了奧運會期間,普通國人的在意和驕傲。
慣常幽默的葛優,演活了這個北京的普通計程車司機張北京。
所以說,《我和我的祖國》勝在這是一部充滿細節、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作品。
03 主旋律:大愛者,無惑。面對選擇沒有糾結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在觀眾離開影院的一刻,心中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一定是電影需要表達的核心觀點。
這部影片的每一個故事都能把觀眾感動到流淚。但是整部影片並沒有喊口號,而是用角色真實的喜怒哀樂,來展現每一次的糾結、決絕和選擇。
每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都經歷了糾結和選擇的困難。
《相遇》中高遠是選擇與戀人相認還是默默隱忍;
《奪冠》中鼕鼕是選擇追上小美還是守護天線;
《北京你好》中張北京是選擇將奧運門票留給兒子還是陌生男孩;
《護航》中呂瀟然是選擇自己上位還是守護同伴完成任務。
英國哲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羅素在談及他為何而生時,說出了這句舉世皆知的名言:
有三種情感,單純而熱烈,支配者我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支配他一生的情感就是愛:對真理的熱愛,對某一人的深愛,對人類的博愛。
一個人的困惑起於他不知如何所愛,於是面對選擇常不知何去何從。
當一個人心有所愛,愛之所指便是家園,那麼無論面對什麼誘惑,他都不會糾結,因為他走出的每一步只為回家。縱使這條回家之路艱難曲折,也甘願為之受難。
所以說,有大愛者,無惑。也就是說,心中若懷有大愛,那麼在大是非面前就不會糾結如何選擇。
《我和我的祖國》這部影片中,雖然談到的都是小人物,但是在大愛面前,最終都沒有猶豫地選擇了正確的方向。
這就是影片的主旋律,也是每個觀眾從影院出來的時候,內心被激發出來的情懷。
《我和我的祖國》這部影片之所以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贏,不僅僅是因為7位大導演和50餘位知名演員的豪華陣容,最重要的是因為影片的內容既巨集大又樸素。每一個無名的“我”都是歷史書中看不到的,又可愛又鮮活。有笑有淚,原來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生活。
影片的特別之處在於體現了下面三個特色:
以小見大:小人物、做小事,體現大愛;
把細節做到極致:演員演活了最真實的“小我”;
主旋律:大愛者,無惑。面對選擇沒有糾結。
《我和我的祖國》不只是一部記錄了祖國七十年發展變遷的獻禮片,更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景況,勾連全民的共同記憶。155分鐘,影片以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為切入視角,聚焦祖國高光時刻背後最平凡的你我他,講述普通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如同經緯交織的畫布,那些小人物才是時代的底色,是歷史質感的所在。故事的角色既是他們,也是我們。
我們見證了,參與了大時代的發展。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別人的回憶,也不是書本上枯燥的知識點,而是切切實實地親身參與其中。
這就是《我和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