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願意看國產的電視劇了,借用老人家的話: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佔領了我們的舞臺。乏味廉價的塑膠愛情,千篇一律的宮庭傾軋,抄襲港片的警匪亂鬥,不知所云的魔幻大神,低俗不堪的尷尬喜劇,早已把灑家對國產影視作品的熱情消磨殆盡了。
前些天家人推薦電視劇《山海情》,剛聽到這個名字有些不以為然。這些年對叫做XX情,XX戀的影視作品已經生理不適了,聽到名字就自動反胃。但至少灑家對內人的人品還是有信心的的,雖然我們之間也鬥過智勇,相信她還沒有陰險到拿一部爛劇來噁心我的地步,那就看看吧。
於是,我就一步踏進了這部劇的坑裡,至今不能自撥。每天守在電視機前,隨著劇情與劇中人物一齊喜怒哀樂後再感嘆一番:這是一部讓人看得舒服愜意而又不侮辱觀眾智商的好劇。好劇,好劇!
人總是好奇的,好奇之後當然就是思考啦。
這部劇為什麼能吸引人?
演員陣容強大?算一個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劇組裡有幾位以前都沒怎麼見過,但您能說他們演得不好?
題材好,時髦話題?當下同時播出的有好幾部,為什麼只有《山海情》受到如此好評(別跟我提那個偶像+宮鬥路數的嬌嬌)?
看了幾天《山海情》,想了幾天,於是有了下面的觀後感。
《山海情》從根子上說,是劇本寫得好。本子的大框架一定,劇的好壞基本就確定了。當然我們不能抹殺表演和拍攝中演員和職員的努力。
試舉幾例:
劇中沒有刻意渲染衝突和矛盾,避免了一些爛劇中生硬不講理地捏造出的矛盾衝突。通篇講的是移民在改變命運的過程中如何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努力前行的故事。對大有,對麻縣長的描寫筆下是有分寸的,大有的狡黠和固執讓人發笑而不會憎恨厭惡。劇本對麻縣長是批判的,特別是麻縣長酒桌上對得福的一番所謂高速路的說教,算是官場習氣最深刻的諷喻了。這是看到現在,我唯一一次對劇中的人物有反感,但又不能不承認現實中確有斯人斯事,這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並非人為地憑空捏造。
在其它劇中可能會不惜筆墨大肆渲染的地方,《山海情》出人意料地剎車了。比如海吉女工與其它地區女工的衝突,海吉女工在感情上的挫折(那些粘上一點男女感情的戲就恨不能扯個十集八集的毛病,《山》劇沒有)。比如水花丈夫受傷後的心理變化點到為止。比如楊書記,吳主任,陳縣長並沒有動輒裝模作樣地慷慨激昂、冗長乏味地長篇大論。比如麥苗與得寶青澀的愛情中淡淡憂傷。比如麥苗對父親的幽怨。百姓們則會有畏難,猶豫,甚至自私,但劇本對他們的描寫是客觀善意和有分寸的的。而對中國百姓與生俱來的隱忍,勤勞,智慧則給予了充分的歌頌,把他們之中優秀的代表如水花、得寶等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不得不說的是,《山》劇對林教授及其弟子的描寫也極其感人,如果我們所有做學問的人都能像他們那樣接地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國之幸,民之幸!
《山》劇的主旋律是歌頌,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能把著眼點準確地放在要歌頌的物件上,能不說教、不搧情地讓觀眾流淚和歡笑,這是當下很多影視作品做不到的。編劇、導演、演員都值得表揚。
我希望和相信很多年以後,我們會記得在一些人厚著臉皮“玩”電影,“玩”電視劇,“玩”藝術的時候,《山海情》給他們上了一課,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尊重觀眾,尊重生活,尊重藝術,尊重自己。
雖然與成為經典還有些距離,但《山海關》一定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停留在我們的腦海裡,成為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