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鴨綠江這部劇,高度還原了歷史,整部劇比較寫實,包括很多歷史背景,國內外形勢,基本上是高度還原。很多情節,基本不用編劇情,還原抗美援朝戰場的真實性就具有極大的震撼力。
但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也有些美中不足之處,比如,鄭銳(差點打成鄭爽)、陸乘風等故事情節顯得生硬,而且,在抗美援朝這個大背景下,很多比較“神”的戰士也神不到電視劇中的程度。還有,陸乘風天天用狙擊步槍,甚至戰場上也用,如果真的是有特殊才能的戰士或者狙擊手,根本不可能扔到人山人海的戰場上去,因為狙擊手到大規模戰鬥的戰場上去,很容易over的,而且,當時部隊中即使是有狙擊手,也應該是用到潛伏暗殺或後邊的冷槍冷炮中,即使連志願軍的第一狙擊手張桃芳用的也不是狙擊步槍。關於這幾個人物設定的問題,有很多條友有所提及,就不展開了。
跨過鴨綠江另一個讓人不爽的是,戰術層面簡單粗暴。志願軍本來就裝備落後,如果戰術上再簡單粗暴,想取得重大勝利也很困難。事實上,第一批出國的是四野的部隊,而林帥的部隊,戰術上是很精細的,包括一點兩面、三三制、四快一猛等。而跨過鴨綠江中,基本就是炮轟過後,集體衝鋒。集體衝鋒本來也沒什麼,但如果是電視劇中那麼密集,就只能成為炮灰和重機槍的靶子了。這一點就不如電視劇三八線表現得好,三八線電視劇中,我們能看到,衝鋒時隊形基本很分散,而且是三人一組,遇到有阻礙的,基本藉助地形掩護,一人進行火力壓制,一人掩護,一人爆破或攻堅,這才是符合戰場實際的,要知道,熱兵器時代,不是人多、衝得猛就行的,人的腿是快不過子彈的。這大約是該劇的一大硬傷。
因為看得不是很全,有些細節不太清楚,比如郭忠田排,比如楊連弟等事蹟,但是,跨過鴨綠江這部劇對於志願軍的後勤保障似乎只有洪學智和一個汽車兵來體現,這麼大規模的戰爭,後勤保障的艱苦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面對聯合國軍的後勤絞殺戰術的情況下,後勤保障人員,如何保障戰場物資供應,電視劇中基本沒有表現,更不用說全景體現了。
另有一點,抗美援朝戰爭,固然離不開前線戰士的浴血奮戰,更少不了國內的支援—無論是精神上的,物資上的,還是幹部群眾的無私付出,事實上,真實的歷史也確實是全國人民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戰爭,包括軍工部門和相關部門的加班加點生產等。電視劇跨過鴨綠江表現領袖決策較多,這也無可厚非,但也不應該忽視民眾的支援,連毛主席都說,兵民是勝利之本嘛。
總體來說,跨過鴨綠江是幾年來難得一見的好劇,但細節上確實有美中不足之處,大約也是為了趕在紀念抗美援朝五十週年播放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