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才算一部好的懸疑片呢?
要有自洽的邏輯?有呼應開頭的結尾?讓人猜不到的謎底?燒腦的詭計?無數次的反轉?
若說佔據了以上大多數就可以算一部推理佳片,那麼今天要推薦的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可以算得上箇中翹楚。
當然,作為一部懸疑電影,推薦的時候往往就涉及到劇透,若是還沒有看過原片,並且不想被劇透核心反轉的,建議先去看一看原片。
西班牙電影一直有著“小成本,精製作”的美稱,這部《看不見的客人》也不例外,主線故事全程發生在一個封閉的房間內,中間穿插著回憶。就像一副謊言堆砌起來的多米諾骨牌,牽一髮而動全身。
你以為的你以為真的就是你以為的那樣嗎?
故事開始於一場會面。男主艾德里安會見了自己請的律師弗吉尼亞。原來,幾天前艾德里安被捲入了一起謀殺案中,而死掉的人正是他的情人勞拉。
弗吉尼亞查到勞拉去找艾德里安在酒店碰頭是有事情要商量,但並不知道他們要說的事情內容是什麼。弗吉尼亞告訴他,控方已經找到了新的證據,艾德里安只有180分鐘來準備證詞,所以她要求艾德里安向她坦白所有的真相,哪怕那時骯髒的。
這時候,電影設定的第一重刺激已經展現了:限時。時間梗是懸疑電影常用的調動觀眾情緒的手段,透過給主角設定各種倒計時,從而增加電影的緊迫感。
接下來,故事就開始跟著艾德里安的視角推進,原來一切的起點都起源於之前的一場“意外”:艾德里安與勞拉偷情後兩人開車抄近路回家,為了躲避一頭鹿而撞到了一輛車,這導致車上開車的年輕人當場死亡。
艾德里安想要報警,但被勞拉制止了,因為車是她開的,如果他們要去警局做筆錄,那麼勢必要曝光量兩個人的關係。勞拉用艾德里安的形象問題來恐嚇他,並且要求他處理年輕人的屍體。
而後來,勞拉收到了陌生人的簡訊,說是知道了他們所做的一切,她很惶恐,於是找到艾德里安在酒店朋友,商量對策。
艾德里安說乾脆就去自首,但勞拉不同意,於是二人起了爭執,艾德里安無意間推搡了勞拉,導致了她的死亡,而他自己也被人從背後打暈了過去。
可以看出,第一次“陳述真相”時,艾德里安完全把自己放在了一個被動的幫兇的位置上,讓人看的時候覺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迫不得已。
然而很快,弗吉尼亞就拆穿了他的謊言,並且警告他不要跟自己耍小聰明,自己是他現在唯一可以信賴的人,她必須知道100%的真相。
電影前前後後根據艾德里安的陳述一共有五個版本的故事,每個版本都在重要的節點上有些微的不同,比如:到底是誰開的車、是誰主張不要報警、是誰處理的屍體、是誰收到的簡訊,甚至到了最後艾德里安脫口而出她處理屍體時發現年輕人還有呼吸,但他依然將他和車一起推進了湖裡。
隨著劇情的推進,艾德里安這個人物也從剛開始的無助又可憐漸漸轉變為了殘忍、陰險的形象,弗吉尼亞則帶領著觀眾,一步步揭穿這個虛偽的男人的真實面目。
兩人間的對弈就像一場貓鼠遊戲,各種你來我往的試探非常精彩,完全掩蓋了套路上的老套,而是將重點放在人性刻畫和心理博弈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精明的做法。
電影中一共設定了兩個懸念,一個是艾德里安到底有沒有說謊,另一個是事件真相到底是怎樣的。然而事實上,電影中還暗含了第三個懸念,看懸疑電影多的觀眾應該很快就能發覺:律師弗吉尼亞肯定是有問題的。
而在最後也確實出現了反轉——弗吉尼亞其實就是那個艾德里安殺死的年輕人的母親,她是一個優秀的話劇演員。這一點其實在故事前面就有過伏筆,所以反轉也不算生硬。
也許很多人一開始就猜出了這一點,但這並不能削減故事本身的魅力。
“羅生門”式的故事巢狀結構,以及密集的反轉,這就足夠吸引人。相比於新奇的懸念設定,電影中人性之間的博弈過程才是更精彩的存在。
據統計,電影中艾德里安共說過大大小小43次謊言,有的是出於自自保、有的是出於試探,有的則是出於習慣,這比起電影剛開頭柔弱無助的形象更符合人物設定,作為一個商人,艾德里安如果真的一點心計都沒有,反而會讓人齣戲。
他的身份其實就已經暗示了他不可能是那麼單純的一個人。
比起案件的反轉,導演對於人性的剖析刻畫得更加入木三分。劇情越接近真相,觀眾也越看清艾德里安陰暗的內心,審視著人性的私慾。
對於《看不見的客人》而言,揭露了人性自私的本質,才是它比起其它單純的懸疑電影更高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