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幾個詞登上了熱搜:“代孕”、“棄養”,而他們的主角指向同一個人:鄭爽。
這個18歲便憑青春偶像劇《一起來看流星雨》爆紅的90後女演員,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時間各方聲音不斷,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引起爭議,她的原生家庭,也再次被提及,試圖為她的所有違背道德、倫理,甚至法律的錯誤開解。
我想說:原生家庭不背這個鍋。
相反,她的最大的悲劇,完全是因為她過度沉浸於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不面對,不自我成長帶來的。
她用現實證明: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可悲、可嘆。
原生家庭傷害了我
1991年,鄭爽出現在瀋陽的一個普通家庭,母親是普通職員,父親做生意。她從小到大都是乖乖女。
從小鄭爽媽媽對她要求特別高,對鄭爽實施軍事化管理:
兩歲起學習才藝,五歲開始參加各種比賽;
每天練鋼琴,彈錯音就會被媽媽打手;
數學94,語文91,還會被媽媽大罵一頓……
鄭爽12歲那年,家裡為了她能“出人頭地”,把她送到成都學舞蹈,遠離瀋陽的父母和家人。
在成都學習期間,被同學孤立、排擠,稱她是“東北鄉巴佬”。
16歲那年,年僅16歲便跳級考上北京電影學院,成為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
在成都時,受人欺負不敢告訴父母,只能把害怕、難過,藏進日記裡。
《旋風孝子》中,聊到少年被霸凌的經歷,爸爸問她:“怎麼不告訴我們啊?”
鄭爽哭:“不知道怎麼說,也不知道說得好不好,不想讓你們擔心。”
啜泣很久,才補了一句:“也害怕萬一說出來,你們也沒有什麼反饋,怎麼辦呀?”
她的矛盾和敏感,以及對父母的不信任,對外界的不信任,在青春期時其實就已經體現得非常明顯。
有壓力,有委屈,有不同意見,不說,默默忍受,默默委屈。她希望獲得幫助,卻又無法信任身邊的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
她努力讓自己有用、有價值,以此來獲得身邊人的愛。
她的親密關係模式,在青春期基本形成,並且一直停留在青春期階段,不曾改變。
她也不曾真正長大。
她的身體沒有發育,91年出生的她,已經快30歲,卻仍然瘦削而單薄,近乎於青春期前期的身材。
外表是一個人內心狀態的表達,她的內心並不想長大,她停留在讓自己受盡委屈的青春期,不斷顧影自憐。
她的言行舉止,更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想說什麼說什麼,完全不顧及場合及其他人的感受。雖被強行冠以“真性情”的解讀,但作為公眾人物,作為30歲的成年女性,明顯不合時宜。
十幾年的時光滾滾向前,她站在原地,自怨自艾。
幫媽媽實現演員夢
鄭爽媽媽上臺灣綜藝節目,主持人問她:“如果重返十八歲,您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鄭爽媽媽回答:“做演員啊!”鄭爽媽媽還說道:“培養鄭爽,就是實現我的夢想嘛。”
為了完成媽媽的演員夢,她多次轉學、跳級,換了多次學校,每個地方待的時間都不長。
名字叫鄭爽,是因為爸爸喜歡一個老牌明星鄭爽,而且希望自己的女兒也成為一個明星。
這是很多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將孩子當作自己理想的延申,把所有未竟的理想,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代替自己,重新活一次。
沒考上大學的父母,拼命督促孩子學習,好讓孩子圓自己的大學夢;
365天做生意,全年無休的父母,期望孩子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朝九晚五,穩定安逸;
因為不擅長人際交往,發展受限的父母,努力教導孩子人情世故,希望孩子不吃人際關係的虧……
父母無意識地將自己的理想投射在孩子身上,並堅信那是對孩子最好的。
這是愛嗎?從某種層面上說是。但卻是有條件,忽略孩子主觀意願的。
像很多乖孩子一樣,她順從地按照父母的安排,進入演藝圈,成為明星。成為父母的驕傲,眾人羨慕的焦點。
但她並非發自內心的喜歡錶演,演技頻繁被質疑,出道十餘年,看不到專業水平的成長。
在《我是演員》中,頻繁笑場,章子怡說她,缺乏對職業的信念感。
她不熱愛演員這份職業,沒有動力將這件事情做好,但她想做一個好孩子,於是乖乖考學,乖乖演戲,她表面很努力,表面很辛苦,實際並不用心。
這是她的無聲反抗,就像很多滿足家長的願望,選擇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的成年人一樣。
或者你會問,她都那麼有錢了,隨便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做,其實也並不難?她喜歡做什麼呢?沒有人知道,甚至她自己也不知道。
一輩子被父母安排,照著父母鋪好的路走,雖然壓抑,但是省事省心,不用自己思考,也不用承擔做不好,以及選擇錯誤的責任。
一旦有人責怪,便能堂而皇之地拿出:“我都照你說的做了,你還想怎樣?”
她不喜歡這樣的生活,但她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想改變,談何容易。
用毀掉自己的方式,來攻擊他人的掌控,這便是我們熟知的:被動攻擊。
沒有界限的親密關係
她的人生,是與父母的人生交織糾纏在一起的,她沒有自我地為父母活,父母也完全放棄自己的生活,帶她走演藝之路。
這樣糾纏的親子關係,也影響了她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眾所周知,她經歷過三段戀情,每一段都愛得卑微異常,義無反顧。
與張翰戀愛時,參加活動,必須和張翰一起,如果男友臨時行程有變,鄭爽也會跟著毀約、失蹤,她下意識認為自己“高攀”,一直很自卑。
她推掉片約,不拍任何跟異性親密互動的戲,不拍吻戲,事業受損。
因為張翰工作忙,資訊、電話回覆不及時,她覺得自己不美了,私自去整了容,成為後來分手的導火索。
和胡彥斌在一起時,沒有自我,24小時黏著對方,結果,不到一年就結束了感情。
最近一段戀情,也是將她送上熱搜,甚至很大可能會中斷她的演藝事業的一件,是與張恆。出資跟對方開公司,一起代孕、生子。
她像一棵藤蔓,無法獨自生存,一旦戀愛,就將自己攀援到對方身上,與對方同呼吸、共命運。
為了愛情,她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她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對方身上。
沒有獨立的自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只有跟他人捆綁在一起,她才知道自己的方向。
小的時候是跟父母捆綁,做父母期望她做的事情;長大後是跟男朋友捆綁,愛情就是她的生命。
熱戀階段,對方或許能享受這種“霸道總裁”式的保護感、掌控欲,時間長了,便會不堪重負,關係無法維持。
三段戀情,都是愛得轟轟烈烈,結束得決絕而狗血。
她屢敗屢戰,一直維持原有模式,不做任何的反思、調整。
現實一次次擊潰她的幻想,她卻始終不肯面對現實。
受害者總是我
她的三段戀情,還有一個很詭異的地方便是:每次分手,男方都會被罵上熱搜。
每一次失戀都是男方的鍋。
每一次戀情都是“小爽“付出所有,卻換不回珍惜,獨自垂淚。前男友們都是負心漢,忘恩負義之人,都該被她粉絲的口水淹死。
前男友張翰是渣男,胡彥斌是醜男,張恆吃軟飯。
每次鄭爽分手,前男友都會“喜提”特有標籤。
甚至分手多年之後,張翰還會因為吃一碗牛肉麵,被她的粉絲罵得體無完膚。
她永遠是受害者,永遠被辜負。
作為一個沒有大背景的藝人,鄭爽的走紅就像一個迷。
長相當然是漂亮的,但是娛樂圈最不缺的就是漂亮的女孩;
演技一言難盡,且數十年幾乎沒有任何進步;
性格、修養,多方面都不符合一個公眾人物的要求,但她就是紅,就是能吸引一大批粉絲,並且忠誠度極高。
鄭爽身上,有一種比“漂亮”“努力”更吸引人的特質,那就是楚楚可憐。
粉絲從她的身上其實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她的愛而不得,她的奮不顧身,就像粉絲們看到自己一般。這種基於強烈“共情”的關係,會讓人忽略是非。
她也越來越依賴自己“可憐”、“受害者”這一標誌,不斷自我強化。
差不多一米七的身高,只有不到八十斤,腿瘦得像筷子,總感覺一折就會斷。
沒人敢勸她吃飯,包括她的爸爸,她委屈而堅定:“我要是成為一個大胖子,誰還會喜歡我?”於是拼命減肥,連續15天不吃飯,只喝水,吃水果。
她為了愛情付出所有,為演戲放棄健康,她看起來很努力。
在道德的層面,一個人為你如此付出,你應該怎麼辦?
你當然應該珍惜,應該回應對方,應該要對對方好,一輩子對她好。你怎麼能拋棄她?你真是渣男,豬狗不如。
這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控制。
自己先折磨自己,是為了佔領道德高地,讓對方什麼都不敢說。
我都哭了,你們還想怎樣?我都對自己這麼殘忍了,你們怎麼還要說我不好?
她對這個世界極端不信任,一邊小心翼翼地討好,一邊又無比戒備,時刻拿著擋箭牌,準備迎戰。
自卑、可憐、自我傷害,都是她的擋箭牌。
她一句話不說,只需要表達自己的委屈和可憐,粉絲們便會群起而攻之。
這個世界,對弱者總有莫名其妙的同情,“越弱越有理”。這樣的定位短期內是讓她受益的,卻也會讓她日漸沉溺於“受害者”的角色中,無法自拔。
過度利用某一技巧,總有一天會遭反噬。
不長大,不負責
回到這兩天的熱搜,被官媒點名批評的“代孕”、“棄養”,說實話,我看到時並不特別意外。
這個“三十歲的孩子”,想再一次利用“受害者”身份,不負責任。
事情一出,她的慣常操作便是推卸責任,保住自己的無辜形象。
她是一個“好孩子”,不能有汙點,不然大家都不喜歡她了。
這一次,她甩的鍋是:“張恆出軌。”
眾人一臉懵逼:男朋友出軌,就是你棄養孩子的正當理由嗎?
在她這裡,這就是理由。
她在被曝光的錄音中說:“七個月,打不掉了,真TMD煩死了。”
關係破裂了,代孕的孩子,就成了大麻煩。趕緊解決掉這個麻煩,不給自己造成困擾,是她首先考慮的,至於那兩條活生生的生命,自己的至親骨肉,她無暇顧及。
她在多個場合表達自己喜歡孩子,想要三個孩子,最好有一對龍鳳胎,帶著天真的笑容。
那表情,更像是想得到一個喜歡的寵物或者是玩具,而不是深思熟慮之後,願意為一個生命負責任的慎重態度。
生育孩子,養育孩子,都是無比繁瑣而麻煩的過程。
其中一個麻煩便包括:夫妻關係無法維持之後,孩子該何去何從?
她沒有想過。
她只是一時興起,認為年齡到了,想要孩子,又不想承受生孩子帶來的對身材和事業的影響,於是選擇代孕。
有人說,她之所以在孩子七個月時還說出要打掉孩子的話,都是因為這是代孕,如果孩子懷在她自己肚子裡,她一定說不出這樣的話。
我想未必。
她並沒有準備好當媽媽,也沒有愛孩子的能力。
這個三十歲的女性,仍然稱自己是“傻大丫頭”,想以此來解釋所有的事情,讓大家站在她的這邊,繼續同情她,安慰她。
她不斷試探身邊人的底線,期待無論她做什麼,身邊人都能理解她,原諒她,包容她,以此來證明大家對她是真愛。
這是無比危險的試探。
終有一天會眾叛親離。
強迫性重複
她就像一個飢餓的孩子,張著嘴巴,等著別人餵養,但是怎麼都吃不飽,無論如何都覺得不夠。
這是一個無底洞,她想要無數的愛來填滿內心的空虛,越填補,越覺身邊的人欠她,越要越多。
父母依靠她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父母便一輩子都欠她的,她為此犧牲了整個青春,甚至整個人生。
她不反抗,她吞下所有的委屈,並以這些委屈為籌碼,要求身邊人都照顧她,關愛她。
她已經三十歲,但她全然不知,她依然如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一般,無助、無力、委屈。不講武德,不講規則,只想隨心所欲。
父母因為愧疚對她的彌補和保護,其實會加重她對於原生家庭的憤恨,更沉浸其中,要求身邊所有人都彌補她,都將她捧在手心裡,稍有不順,便對整個世界失望。
她始終不願意面對現實,解決問題,放下童年的遭遇。她捏著這些,折磨自己,讓父母內疚,彌補她,小心翼翼地對待她。
她也用這樣的方式處理自己的其他親密關係。
犧牲自己的一切來與對方相處,帶著委屈,揪著這些不放,控制對方。
她身邊的人會很容易被擺到壞人的位置上:又惹她哭了,又辜負她了,又不懂珍惜了。
直到對方被嚇跑。
讓身邊所有人都因為受不了她而離開她,最終證明:我真的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沒有人真心愛我。
不斷試探身邊人的底線,最終只會讓所有人失去耐心。
成年人之間的相處,必須有起碼的底線。
如此兜兜轉轉,不斷強化“我不值得被愛”的觀念,又繼續過度付出來換取愛,直到不再相信任何人。
這就是強迫性重複。
因為人總是習慣用自己熟悉的模式來與身邊的人相處,最初的模式當然就是與父母相處的模式。不下定決心改變,擺脫童年的影響,人一輩子生活幾十上百年,便都是在重複自己的童年經歷。
何其可悲。
然而,每個成年人,都是有能力,也有必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
悲傷地哭著,讓原生家庭來為自己的悲劇負責任,那是孩子。
一輩子做孩子,才是對自己人生最大的不負責。
最終買單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