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央視網已經更新至第36集。在第36集的最後部分,上甘嶺戰役正式進入到了戰鬥模式當中。而接下來的最後四集內容,央視一套每天播出一集,真正進入到了“省著播”模式當中。而最後的四集劇情,保守估計,會拿出至少兩集的內容來,實現“上甘嶺最後一戰”,上甘嶺戰役的呈現,很可能是全域性的最大高潮部分。
已經播出的劇情內容當中,敵寇與我方的談判已經進入到了最後階段,只剩下雙方如何交換俘虜的問題了。而敵寇想要在區域性戰鬥當中獲取更多勝利,繼而取得更多的談判桌上的主動權。這是上甘嶺戰鬥(注意,開始的時候,只是戰鬥)打響的主要原因。上甘嶺地理位置特殊,背靠五聖山。五聖山是我軍防守的第二道防線之一。丟掉上甘嶺地區,會在一定程度上威脅五聖山。
已經播出的劇情內容當中,敵寇與我方已經進入到了談判收尾階段,兩方在軍事分界線上僵持,沒有大範圍的互相進攻。不過,敵寇突然進攻我軍上甘嶺防線,威脅五聖山防線。戰略意義上,五聖山防線若是失守,可能會威脅到整個的軍事分界線安全。而上甘嶺防線若是失守,則直接威脅到五聖山防線。這是上甘嶺防線的重要意義之一。
上甘嶺戰鬥最終發展成為上甘嶺戰役,則最終還有另一層面的意義:我軍打出了自己的軍威,此後,敵寇不敢在我軍防線上發起任何的超過營級的進攻,敵寇開始積極面對談判桌上的內容。甚至於可以說,上甘嶺戰役,是這場戰爭的最後一次硬仗了。所以,將上甘嶺戰役放在《跨過鴨綠江》的最後高潮部分,再合適不過了。
而戰略意義之外,上甘嶺戰役,拍攝成為現代戰爭劇內容,也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這場戰役的最早階段,是敵寇的肆意騷擾,還停留在上甘嶺戰鬥階段。我軍抵抗頑強,敵寇繼續增兵,上甘嶺戰鬥最終發展成為了戰役級別。正史當中的記載,也足以讓上甘嶺戰役成為《跨過鴨綠江》當中的壓軸戲份。
在不足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敵寇扔下來的槍炮彈藥,要超過二戰當中的任何一次戰役(平均密度)。而敵寇的傷亡比例,也超過了二戰當中的任何一次戰役。正規新聞資料顯示:上甘嶺戰役敵寇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這樣的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敵寇來說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敵寇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所以,把上甘嶺戰役作為《跨過鴨綠江》的最後高潮,也是非常合適的。
與此同時,不得不說,我們以往的反映這場戰爭的影視劇作品當中,影迷觀眾們最熟悉的,也是上甘嶺戰役。從《上甘嶺》到《英雄兒女》再到《打擊侵略者》等等,都是幾代人的經典記憶。把上甘嶺戰役作為《跨過鴨綠江》的收官之戰,也有“繼往開來”的味道,尤其是對上一代類似題材影片的一種光榮繼承。
值得一提的是,上甘嶺戰役當中,湧現出了大量的英雄人物,這也可以極大地豐富《跨過鴨綠江》的影視化創作內容。從黃繼光到孫佔元,從王成到胡修道、牛保才等等,可以說,上甘嶺戰役當中可以形成英雄事蹟進行影視化創作的人物眾多。而《跨過鴨綠江》如何大筆觸地去呈現這些英雄人物,也成為最後四集的重要看點內容。
此外,上甘嶺戰役,雖然打得艱苦,但是一場決定性的勝利,此後,敵寇再也不敢在軍事分界線上發動營級以上的攻勢。而我軍也總結出了上甘嶺戰役獲勝的三大法寶,分別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顯然,在《跨過鴨綠江》最後四集的劇情當中,這三大法寶的經典打法,也會成為這場戰役的敘事重點。
坑道和手榴彈,在《跨過鴨綠江》早前的劇情當中,均已經有了多方面的呈現。而火炮,估計會在該劇上甘嶺戰役內容當中,得到非常正面地呈現。根據正史記載,敵寇的減員,70%以上,是我軍的火炮攻勢帶來的。正史還記載:戰役中我軍供應各種物資1.6萬噸,實際消耗1.1萬噸,其中彈藥5530噸,平均日消耗128噸,戰役中共發射炮彈40餘萬發,四十五師在23天的戰鬥中,就消耗10.65萬顆手榴彈,4.6萬顆手雷和1500餘根爆破筒,這還不包括蒐集敵方遺棄的手榴彈、手雷。
顯然,《跨過鴨綠江》最後四集,將進入到真正的上甘嶺戰役模式當中,這樣的大結局,值得期待。
-
1 #上甘嶺後還有摧古拉朽的金城之戰
-
2 #最強、最足炮火的金城反擊戰呢
-
3 #每天晚上只放一集,實在是太不過癮了。
-
4 #上甘嶺是停戰的決定因素,這一仗把美國人徹底打服了
-
5 #五十年代黑白電影《上甘嶺》是反映抗美援朝的經典,其中的插曲巜我的祖國》傳唱至今,這首歌已成絕唱。
-
6 #有些導演拍爛劇,跨過鴨綠江去看,長眠異國的英烈們吧,
-
7 #上甘嶺不是最後一戰,金城戰役才是抗美援朝最後一戰。
-
8 #這部片子拍得好看,雖然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總體來說很好看了,為什麼不把最後金城戰役放最後呢?如果最後把正式停戰簽字放最後不是更好嗎?
-
9 #拜登別發聲,否則,看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