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電影學家克拉考爾曾在自己的書《電影的本性》中寫了這麼一段故事。
有一位紀錄片導演做了一個有趣的試驗。他把自己拍攝的一部記錄都市風光和現代人文的紀錄片,放給一個從未接觸過現代文明,當然也從未觀看過電影電視的原始部落的人群,想了解一下他們在看過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結果影片放映完之後,反應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這些土著熱情洋溢地在談論一隻雞,而非電影主要想表現的。
作為自己拍攝並剪輯的作品,電影中的每一個畫面導演都看過無數次,但是他從沒有意識到影片中哪裡有一隻雞。
於是他回去後一幀一幀地去重新看自己的片子,終於在其中一個非常不顯眼的角落發現了一隻雞,而這隻雞出現的時間竟低於8直格。電影是每秒鐘24畫格的連續運動,理論上講,如果一個事物在其中出現的時間低於8直格,一般人根本無法注意到這個事物的存在。而那些土著卻發現了。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雞是他們生活中最熟悉的東西之一,而在這部影片中,也只有這隻雞他們認識且熟知,而畫面中主要出現的樓宇大廈、街景人物,因為完全不熟悉,所以淪為了一隻雞的背景板。
我們每個人在閱讀一部作品或者看一部電影時,我們所讀所看的,都只是我們熟悉的那隻“雞”,而每個人看到的“雞”是什麼樣,取決於你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人生經歷等等,這也就意味著,對待同樣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兩個人會有對電影所表達內容的不同理解,而因此開始爭論。但這場爭論的結果不重要,而他們各自是根據什麼樣的背景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日常中不同的人在相同或不同的事上都會有爭論,而兩者本身在認知上就存在差異,這兩個認知差異才是導致爭論的原因。
每個人在消費上的執著也是不同的,可能無視商品標價任性買買買是一種消費態度,有的人則認定你是豪奢驕縱;每一筆外賣訂單都會精細計算滿減優惠也是一種態度,有的人則覺得你乖執吝嗇。無論如何最終自我的滿足才是屬於自己的態度,聯聯一直為各位精打細算的小夥伴著想,讓你吃得更好,花得更少,滿足更多,收穫更豐,我們和你一起,堅持自己的態度,快來關注我們吧。
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足以語冰,不與三季人爭論!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就像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所說:“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