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哈嘍!看官大爺們好!嘿哈~影視推薦時刻。
今天給大家推薦六部伊朗電影,談及兒童片的佳作非伊朗電影莫屬,論及宗教與人生之反思,伊朗電影更加切身與寫實,有笑也有淚。面對市場伊朗電影生存艱難卻力道十足。看慣了好萊塢電影的熱鬧,反觀伊朗電影,卻別有一番風情,伊朗獨特的地域環境和人文特點將簡單的故事以一種不同的視角呈現出來,給觀眾帶來了很多感動和共鳴。
《一次別離》豆瓣8.7
納德與西敏是一對夫妻,他們的女兒叫特梅。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國外,但是納德堅決反對,原因是納德的父親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顧。兩人為此對薄公堂,準備離婚,但是法院駁回了她的請求。西敏賭氣回了孃家。西敏走後,納德分身乏術,聘請了一位護工瑞茨照顧父親。但是,父親如廁問題始終困擾瑞茨,依《古蘭經》教義,她感到禁忌重重。瑞茨的女兒陪伴在她左右,也令她分神。幾個回合下來,納德某次回家發現,父親被綁在床上,出離憤怒的他推倒了瑞茨。沒想到懷孕的瑞茨竟然流產,瑞茨丈夫怒不可遏將納德告上了法庭,他們各執一詞,然而真相卻出人意料……
《一次別離》從柏林電影節奪得金熊獎之後,幾乎一路橫掃美國各個影評人協會的年度最佳外語片,最終也包攬了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殊榮。透過一對夫妻的離婚間接反映了現代與傳統、道德與法律、誠實與謊言、婚姻與愛情、父母與子女、移民與留守等眾多問題的離別。無論是從現實隱喻還是詩意哲思,從劇情編排還是鏡頭語言,從傳統的美學觀念還是作者化的個人見解,《一次別離》都非常完美。
《特寫》豆瓣8.3
德黑蘭,記者法拉茲曼德前去報道年輕人霍塞·薩布齊恩因詐騙被捕的事件。原來,失業的油漆工薩布齊恩是一個影迷,他自稱是著名導演穆赫辛·馬克馬爾巴夫,取得闊綽的阿漢卡赫一家信任,向他們借錢拍片。事發後,薩布齊恩被抓。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就此案展開了紀錄片似的跟蹤調查,他採訪了警察,阿漢卡赫全家,以及薩布齊恩本人。審訊過程中,薩布齊恩為騙取了阿漢卡赫一家的感情而後悔,但他說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對藝術的熱愛,如果有錢,他真地會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假扮導演馬克馬爾巴夫賦予了他自信。最後,原告阿漢卡赫家撤銷了起訴,而薩布齊恩也見到了真正的馬克馬爾巴夫,後者騎小摩托帶這個年輕人重訪阿漢卡赫。
真實的人來演真實的事情,並用本真紀錄、事件再現、甚至是裝置故障來“欺騙”觀眾,最終令觀眾反思銀幕上的“真實”,究竟真實或虛構到什麼程度,其意義在哪裡。短短九十分鐘,就切膚感受到德黑蘭在90年代的面貌和氣氛、人的心態。
《烏龜也會飛》豆瓣8.8
伊朗與土耳其邊境地區,連年戰亂及外國入侵導致這裡成一片焦土,民不聊生。少年們為了生存竟然撿拾地雷換錢,由於缺少安全防護措施,他們在突如其來的爆炸中失去肢體甚至生命。衛星是這裡的孩子王,他帶領小夥伴們過著動盪的生活,並見證著戰爭為孩子們的精神和肉體所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創傷……
個體的悲劇映射了戰爭下的滿目瘡痍。灰暗混亂的邊境地帶,這群孩子沒有一點稚氣,反而更堅強,更勇敢,更平靜。枯黃的童年,和戰火紛囂的情感,他們就是這麼活著的。比起那些裝神弄鬼的恐怖片,更像是恐怖片。它的恐怖,不在於嚇人,而是透過樸實的影像,將存在於現實角落生活中的殘酷與不堪真實地展示給觀眾。看著孩子們在戰爭的摧殘下苟且偷生的過火,於心不忍又愛莫能助。
《巴倫》豆瓣8.3
伊朗德黑蘭北部的一個建築工地上,阿富汗工人納賈夫摔斷了腿,作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他的受傷立刻使全家陷入困境中,好心的工頭梅馬不忍看到慘象,同意讓他的大兒子萊麥特接替他的職位,不久,梅馬發現萊麥特十分不適合幹扛水泥的體力活,可是卻會細心地佈置餐桌,於是決定讓他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負責工隊的膳食。梅馬此舉惹惱了粗暴的拉提夫,他在嫉妒萊麥特好運的同時,不斷地製造事端干涉阻撓他的工作,甚至破壞了他的廚房。不久,當拉提夫發現萊麥特原本是名叫巴倫的女孩,為了得到工作養活全家才女扮男裝時,他沉默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大批飽受戰爭蹂躪的阿富汗平民被迫湧入伊朗,艱難求生。《巴倫》是一部傑出的伊朗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面對冰冷而殘酷的現實,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反而選擇用深情而溫柔的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在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們心中,閃耀的是金子般的光芒。影片中的伊朗人和阿富汗人並沒有因為戰爭和貧窮而拋棄自己的靈魂,他們堅強、善良,一如既往。
《櫻桃的滋味》豆瓣8.0
巴迪駕駛著自己的汽車,在遍佈工地的郊外漫無目的的行駛,他搭載了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和他講述當年從軍的經歷,而後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出錢要新兵掩埋自己自S後的S體,新兵驚慌失措,跑掉了。巴迪繼續尋找埋S人,可工地上的流浪漢、神學院的學生,全部拒絕了他的請求。一位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巴格里登上了巴迪的車,巴格里曾經自殺,但最終為櫻桃的甜美滋味所挽留,巴格里為了治療兒子的病,應承下了巴迪的請託。巴迪在博物館外躑躅,心中似乎產生了動搖……
想象一下吧,如果有個陌生人突然找到你要求你幫助他自S,你會怎麼做?在伊朗導演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中便有個這樣的男人,尋求他人的幫助自殺,卻尋得了生活更深的意義,在這部以對話為主顯得平淡無奇的電影中,卻因其充滿哲理的雋永味道而讓人看的津津有味。
《麻雀之歌》豆瓣8.6
卡林靠在駝鳥養殖場打工賺錢勉強養家餬口,聽力有障礙的女兒在考試前卻弄丟了助聽器,兒子則和一幫年紀相仿的孩子夢想著弄乾淨爛泥塘,然後養金魚賺錢變成百萬富翁。重新買助聽器需要一大筆錢,本想跟老闆預支工資的卡林卻因為工作中的疏忽弄丟一隻駝鳥而遭老闆辭退。丟了工作的卡林四處尋找那隻逃跑的駝鳥,可是最終一無所獲。本來進城只是為女兒修助聽器,可是開摩托車的他被人當成載客摩托車手從而意外的獲得一份謀生的工作。往返於家和城市之間的卡林不僅賺來了維持生活的基本費用,而且經常還會從城裡帶回一些廢品。卡林憑藉自己的努力使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得到改善,可是曾經流淌在家人之間的溫情卻由於卡林的疏忽慢慢的不見了,直到卡林的意外受傷……
影片中的小人物像極了身邊的人,他們也是如此堅強而快樂的生活著,即便是未來等待著他們的並不全是幸福,然而,他們依然可以充滿信心的相信,未來是美好的。在電影中,一個小人物的經歷往往可以反映出社會的形態和人們的生存現狀,甚至直接表現出人們的生活困境。影片中的卡林只是一個渺小的個體,但是,他所代表的是,那個的時代,那個國家的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