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國民女神林青霞以“誇誇群主”的新身份登上熱搜榜。
“祖賢個子好高,面板好細好白,講話輕輕的帶點氣音,很喜歡笑。”“鄧麗君是個處處為人著想的人。”“梅豔芳是個非常有義氣的江湖兒女”
樸素的言語,卻滿是發自內心的認可和肯定,又點出了每個人的獨特之處。
不得不說,當眾夸人的明星很多,但如此個性走心而身心一致的誇讚屬實少見。
這不是她第一次說起老友,在她的新書《鏡前鏡後》裡,就記錄著她和老友張叔平、施南生、鄧麗君等人的故事。
她筆下的朋友總是充滿溫情和趣味,比如她說張叔平:“他心裡總是住著一個害羞的小男孩。”
對於愛穿黑衣走酷冷風的施南生,她也能看到她柔軟、脆弱的一面,施南生曾因為梅豔芳去世泣不成聲。
除了言語上的看見,她對朋友也非常用心,比如每次張叔平過生日,她都用高嗓為他唱生日歌。
也正因為林青霞的用心和真誠,打動了許多看熱鬧的網友,大家紛紛表示“想和這麼溫柔的姐姐做朋友”,並稱她為“誇誇群群主”。
除卻網友的讚美,她的朋友也對她盛讚不已。
徐克說她是50年一遇的美女,亦舒說她一切盡善盡美。金聖華說:“青霞的美,不在於豔若桃李、燦似驕陽。她的美,是由內心煥發出來的,唯其真,唯其誠,方能有諸內而形諸外。”
能讓陌生人、朋友和合作夥伴都偏愛的,正是林青霞骨子裡的那份溫柔、真誠和用心,總是心懷善意看待周圍的一切。
而這種骨子裡散發出的“溫柔美”,它是一個人內在真誠柔軟的顯現。
德芬老師曾說,外在的一切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你的內在。
如林青霞一般,總是能在外在人事物上看到美好一面的人,其實是源於自身內在的美好;
而總是看到不好那一面的人,則要記得向內看看自己,是不是內在哪裡存有舊傷、陰影,還沒整理好,才造成生活裡的不如意。
你的世界長什麼樣,是由你內在的感知決定的。
先讓志願者們都看到臉上妝容,化妝師隨後會以補妝為由將他們臉上的傷痕擦掉,當然,志願者毫不知情。
有趣的一幕就出現了,從人群中回來後,實驗者對他們進行了採訪,志願者無一例外地感受到了外界的惡意,包括盯著自己看、被嘲笑及被排擠,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還描述了對方詳細的語言和肢體動作。
這就奇怪了,他們臉上根本沒有什麼傷痕妝,那所謂的被盯著看、嘲笑和排擠到底從哪裡來?
沒錯,這些惡意都源於他們內心。
其實,人際交往也是這樣,比如在街上碰到熟人,她沒有跟你打招呼,你可以解讀為她是故意疏遠你,你也可以理解為她沒有看見,就自然過去她打個招呼或者確認一下。
在很多事情上,你要做出怎樣的解讀,又要採取怎樣的行動,都不是對方決定的,而是你自己。
就像這些志願者一樣,只要心裡認為自己臉上有傷痕,他就能從人際關係中找到鐵一般不友好的證據。
我們的內在狀態就如同身體的導航,你把它導向善意還是惡意,直接影響著你的為人處世模式。
我們從身邊人那裡看到或者感受到什麼,決定權不在他們身上,而在我們內在。
諮詢中,最常被來訪者問道:
“為什麼我總是很悲觀?”“為什麼我總是先看到身邊人沒做好的那一面?”“為什麼我總是遇到不好的人,總是被針對,做什麼都不順利?”
其實答案都是——你的內在太匱乏了。
一個內在匱乏的人,往往安全感和價值感都很低。
對他們而言,第一,自己永遠都不夠好,比如有了房子,還要有車,有了車,還要有存款,永遠讓處在“還不夠好”的預設裡。第二,承認身邊人好,就意味自己差,所以,他們對自己和身邊人都非常挑剔。
我們可以來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全職媽媽剛拖完地、做完飯,扭頭看到孩子拿著手機在玩遊戲,你猜一下,這個媽媽會做出什麼樣的舉動?
她很可能會對孩子一頓指責,或者奪過孩子的手機,逼著他去寫作業,而不會確認孩子是不是剛拿起手機。
這是因為當一個人過得太累,她不允許自己舒服時,根本無法接受別人舒服輕鬆的一面,於是就會下意識開啟挑剔、指責的模式。
同樣,面對一些玩笑,比如“傻瓜”“窮鬼”這類詞時,一個內心富足的人會當成一句玩笑,但一個內心匱乏的人就會當成嘲笑。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如果我們經歷過挫折,或者在一個相對艱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就難以對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呢?
當然不是。
我認識一個女孩香香,剛出月子就遭遇了老公出軌,還大言不慚地跟香香提離婚。
那段時間,香香整個人都沉浸在傷痛中:
她想不通,自己到底是哪裡不好,要遭遇這樣的事情?而這個男人又是憑什麼,做錯了事,還理直氣壯的離婚?她不甘心,不甘心就這樣讓他輕易離開。
雖然她清楚的知道,她厭惡眼前這個男人,也絕對不想在跟他一起生活,可是,她還是不接受離婚。
為此,她一次又一次去跟婆婆理論誰對誰錯,跟老公為撫養費吵來吵去,生生把性情溫和的自己,變成了連自己都不喜歡的“潑婦”。
無奈之下,她來找我傾訴。
原來,離婚這件事觸碰到的,是香香童年的傷痛。她很小就被親生父母拋棄,一直跟著養父母長大,所以離婚對她而言,就意味著“我又像垃圾一樣被人拋棄了。”
但我告訴她,離婚這個事情本沒有定義,“被拋棄”是你內在的解讀。你也可以選擇把它解讀為重生,給自己一個離開不合適的人,重新出發的機會。
後來,香香決定回孃家,給孩子改了名,直接把離婚的事情交給了律師。
從那之後,她開始改變自己,開了個小店,專注於個人事業和育兒,沒想到意外的順利,還得到好多貴人相助。如今,她又變回原本那個溫和的自己,氣質、狀態愈發的好,對於現在擁有的一切都很感恩。
她和我說,“當我從那種負氣的、對抗的狀態走出來後才發現:原來生活的主導權一直在我手裡。”
當她不再停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把浪費在外在的、不可改變的能量回收了,開始全權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時,外在的一切自然就順了。
可見,經歷帶來的內在匱乏,雖然會讓我們形成一些對抗模式和負面信念,但卻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被困在裡面。
當我們返回內在,解開那些限制性信念,改變為人處世的模式,我們依然能夠擁有溫柔待人接物的能力,也同樣值得被人溫柔以待。
有人說,為人處世就像一杯水,半杯的你,無論如何都給不出滿杯的愛。
所以,要想對這個世界充滿友好和善意,我們就要學會給自己“蓄水”。
所謂“蓄水”不只是口頭上的愛自己,而是尊重自己的內心,並竭盡全力去達成自己想要的狀態。
如女神林青霞一般,她也經歷過從萬人仰望到無人問津,女兒們覺得她整日好像無所事事,小女兒還直接問:“媽媽,你是做什麼的?”
而如今,60幾歲的她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作家,出了3本書,這背後的艱辛可想而知。
編輯好友第一次向她邀稿時,她是拒絕的,她覺得自己學歷低、沒天賦。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寫了第一本書,結果卻不理想,很多讀者對她挑剔,甚至有人說:“林青霞毫無寫作天賦,頂多算是一篇寫得通順的作文。”
面對自我否定和外界挑剔,她沒有灰心,更沒有絲毫懈怠,而是持續去寫。即便寫作產生的收入對她而言微不足道,但她始終對自己敲出的每一個文字充滿敬畏,為了給蔣勳寫一篇序言,她能在房間熬了整3天。為了寫一個人物事蹟,她能專門跑到山東採訪當事人。
這就是她溫柔背後的東西,她沒有寄希望於先天、外在的東西,而是帶著執著、堅持、真誠、認真去生活和工作。
所以說,這種出自內在的溫柔美,與環境和性格的關係都不大,真正塑造它的是你對自己的接納與肯定。
對此,我給你三個提升內在力量的建議:
①帶上感恩心。
不管經歷什麼,都問問自己,從感恩的角度,我看到了什麼?
②帶上付出心。
或許我們做的不完美,但你一定也盡力了,那就不對自己太苛責,試著每天給自己一個肯定。
外貌美源於先天或者外界,但它無法持久。
內在的溫柔美只能源於你自己,它很難但很持久。願你從今天起,做一個關懷自己的人,然後去對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策劃 | 胡咧咧
編輯 | 胡咧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