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這部電影是一部在1997年上映的具有治癒系能力的感人影片。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大獲好評,並且在當年獲得了“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第70屆奧斯卡金獎”“金球獎”等眾多獎項,並被豆瓣打出8.9的高分。
這部電影由羅賓·威廉姆斯和馬特·達蒙主演,格斯·範·桑特指導。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還是在初中,當時比較年幼,覺得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個出身低微並且墮落的天才少年,是如何被人拯救走出黑暗的人生。但是時隔多年再看這部電影,卻發現了它賦予我新的理解。
威爾和史凱蘭:有些愛情,是兩個獨立靈魂的靠近威爾和史凱蘭,雲泥之別的兩類人,卻意外相愛了。威爾,一個清潔工,平日裡就是和一群狐朋狗友在社會上瞎混混;史凱蘭,哈佛大學在校生,在13歲時因為老爸意外去世而繼承大筆遺產的有錢女孩。
剛戀愛的時候,他們都是隻能看到彼此身上的閃光點。比如史凱蘭被威爾身上的不羈和他天才的學習能力所吸引。他只需要看一小時化學書就能解出史凱蘭難以解出來的化學題。威爾則被史凱蘭的活力和善良所感動,她不介意他的出生,不介意他只是個清潔工,甚至願意和他的那些朋友一起吃飯開玩笑。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門當戶對”的觀念所限制,只要看到兩個差異很大的人相愛,就容易下“他們一定不會長久”的定論。比如,貧窮書生梁山伯與富家姑娘祝英臺的相愛,天生家族敵對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人們總是被自己固有的階級觀念所束縛。
很多時候,差異很大的兩個人一見鍾情,是因為彼此靈魂的識別。就像在《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第一次看到林黛玉就說出:“這個妹妹我好像在哪裡見過”;張愛玲的小說《愛》中女主人公幾十年後看到曾經一面之緣的男子,只說了一句“噢,原來你也在這裡嗎?”
那麼,為什麼威爾和史凱蘭後期能夠相愛呢?因為他們內心既有缺失又能互補,既能彼此理解又能彼此懂得。
作家廖一梅曾說:“我們這一生遇到愛,遇到性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懂得。”要有何其好運,才能遇到一個能讀懂你那些欲言又止的話語,讀懂你內心缺失的人。春秋時期楚國大夫伯牙因為外出,在山野間撫琴卻被路過的樵夫鍾子期聽到了。兩人一交談竟發現彼此在琴的造詣上都非常契合,才會有後世的“高山流水”典故。
威爾和史凱蘭都是在親情缺失下長大的人。他們都是內心缺失但渴望溫暖的人,史凱蘭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人生課題就是必須在失去情人的情況下努力向上地活著,說以她才會說:“我必須面對它。”但是威爾卻因為被寄養家庭拋棄,因此甚至受到虐待。
正如《心靈捕手》中桑恩說,
人們稱之為“瑕疵”,但其實不然,“不完美”那才是好東西,能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小世界。
人生的課題就是不斷修復過往的傷痛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以“自己不夠好”而暗示自己不配獲得美好的事務和生活。這種“自卑”潛意識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要麼處於患得患失,要麼處於自甘墮落的狀態。但是,正如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當你的潛意識還沒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就是你的命運。”
這句話在我看來,就是當你並不知道自己潛意識的能量有如此巨大,當你以為現在自己的生活就是自己的命運,當你還在被自己過往沉澱的陰影所籠罩的時候,當你臣服於你當下的經歷並放棄尋找新的希望時候,你便失去“逆天改命”的機會。
潛意識是一個非常巨大的信念系統,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意識到它在操縱我們的人生。心理學上有個“投射”理論,就是我們對外界的看法往往來自我們內心的投射。
比如說,威爾為什麼會在桑恩的辦公室看到那副畫,由此判斷桑恩畫畫時候是因為他妻子出軌了?表面上看,他是運用心理學知識,透過構圖和任務表情動作形態分析,實際上是他的潛意識認為——無論是愛情親情,都會存在背叛。我們對外界的判斷往往來源於我們過往所有的經歷,即便那些經歷是你很小的時候自己早就忘記,但是你內心的“小孩”還是會記住早年你所有經歷和感受的一切。威爾就是早年那些經歷讓他內心層層防禦,對他人懷有攻擊性。
但是,人生的意義就是教會我們去修改我們的人生。當我們長大了,具備力量了,我們要學會擴大我們的意識邊界,去修復我們的內在小孩。就像桑哈告訴威爾自己也有過受傷的過往,並且告訴他:“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一句“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多麼具有意義。
——你受到被拋棄,不是你的錯。
——你受到的傷害,不是你的錯。
——你受到的嘲諷和經歷的顛沛流離,也不是你的錯。
都說,人生是場修行,我們最終都要學會和自己和解,和自己的經歷與那些過往沉澱的傷痛和解。抱住自己內心的小孩說:“沒事的,你已經長大了。那些經歷不會再對你有任何傷害了。”
《心靈捕手》這部電影雖然很多人說它是一部勵志電影,但我看來是一部具有治癒意義的心理學電影。它闡述了導演認為的兩個觀點:第一,愛情不僅僅是男才女貌的互相吸引或者門當戶對的相互配對,更重要的是兩個靈魂的彼此識別和理解;第二,我們這一生,無論經歷什麼,都是我們的人生課題,為的是和自己內心的小孩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