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山海情》自播出以來,口碑高開高走,豆瓣評分也由開播之初的的9.1漲到了9,4,吸引了越來越多觀眾的關注。其原因除了演員演技到位,真實、接地氣是觀眾給得最多的評語。

透過這部劇,很多南方的觀眾第一次發現,上世紀90年代居然還有那麼窮的地方,居然還有一家人穿一條褲子,這種只在小說裡才有的橋段。繼而開始關注中西部發展不均衡,開始關注貧困失學兒童,這種現象級的影響,很難想象是出自一部電視劇。

《山海情》雖然是一部扶貧題材的電視劇,但其中也有感情線。不管是得福和水花這對沒能走到了一起的優秀青年,還是得寶和麥苗幾次差點錯失的感情,都為《山海情》增色不少,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但在最新播出的劇集裡,得福升了副鎮長不說,還突然結婚了,妻子已經身懷六甲,這可是在前面的劇情裡沒有一點鋪墊,讓觀眾大呼看不懂。

如果說得福升了副鎮長還好說,畢竟得福參加工作已經13年,金灘村的發展,離不開馬得福的付出。升任為副鎮長,是上級領導對得福工作的肯定。

但得福的妻子,在前面從來沒有出現,只一條時間線,兩人不僅結婚,還懷上了娃娃。而得福的岳父,是前面出現過一次的高書記。有網友調侃,高書記有眼光,在《大江大河》裡看中了宋運輝,在這裡又看中了馬得福,是選女婿的一把好手。

言歸正傳,《山海情》雖然沒有絕對的主角,但馬得福好歹是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劇情居然將他的感情發展直接忽略,這也太說不過去了。有不少網友評價,劇情跳躍太突兀,有點跟不上節奏了,懵圈了。

其實有這樣同感的不在少數,看的時候真的有點懷疑是不是漏掉了什麼,是不是前面有幾集沒有看。

得寶和麥苗在一起辦公司,前面多少有些鋪墊,得寶之前就幹工程,經過三年的發展,工程隊發展為公司,有些規模是符合常規的。麥苗留下來,是因為在福建打工的電子廠,來海吉開分廠了,麥苗是分廠籌建的負責人,現在和得寶一起發展也說得過去。

只有得福的感情發展沒有任何交代,也有網友也給出不同意見,稱灌水劇看多了,再看這種劇,就會不適應。

這種說法似乎不無道理,有些灌水劇,一個情節的發展,可以拖上幾集甚至十幾集,有時一集看下來沒有任何內容,純粹浪費時間。《山海情》這樣操作,可謂國產劇近年來的一個異類。

我們每個人都是被時代推著向前,在什麼年齡做什麼事,都不需要我們多想,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可能在《山海情》劇組看來,到了一定年齡結婚生子,是人生再自然不過的事,因此沒有必要浪費劇集在這上面,這種原因似乎也說得過去。

馬得福中專畢業在1991年,那時他大概18歲左右,可能還不到18歲,2004年,他已經32歲了,自然應該結婚生子,況且馬得福既對工作認真負責,又吃苦耐勞,最重要的還在吃公家飯,青睞他的家長肯定不會少,青睞他的領導,自然也不會差到哪去。那他結婚,自然就順理成章了。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部主旋律扶貧劇,全劇都圍繞著一個“貧”字展開,如何消滅這個“貧”,是吳書記、陳縣長、凌教授、馬得寶等人的中心任務。

因為“貧”,馬得寶與李水花的感情失之交臂;因為“貧”,馬得寶的工作能力迅速得到上級肯定;還是因為“貧”,馬得寶根本沒時間料理個人感情問題。

“貧”給每個人帶來的生活衝擊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劇組更多的是圍繞脫貧過程中,個人物質生活的改變,在這一點上著墨更多。而得福雖然是獨一無二的主角,但其感情線,顯然與這個主題搭不上。

《山海情》劇情緊湊,全劇看下來淚點不斷,一晚兩集根本不夠看。這種緊湊的劇情,必然要犧牲一些細節。

就像水花,人聰明善良又吃苦肯幹,開辦金灘村第一家雜貨店,為丈夫謀得一個營生,讓他不再胡思亂想。後面又在鎮上開了一家超市,這些,前面也沒有鋪墊,但以觀眾對水花的瞭解,都會覺得這是水花能幹也能想到的事。

再比如尕娃突然回來,他在外面做了什麼,也都要靠觀眾結合他的性格特點去想象。得寶在外面吃苦不少,最後差點回不來,尕娃肯定也有過和得寶差不多的經歷,所以,他最後選擇了回金灘村。

這些人的經歷,都是大時代下的縮影,他們的酸甜苦辣,也都只是滄海一粟。

完全遵循主題,沒有一點多餘,這是《山海情》的良心,但這種良心,在如今很多為湊劇集灌水嚴重的電視劇裡面,自然會格格不入,也會讓習慣看長篇劇作的觀眾感到不適應。

得福結婚了,接下來還有更艱鉅的任務等著他。他會接受妻子的建議,調到銀川嗎?還是會選擇繼續紮根閩寧鎮,為家鄉的扶貧繼續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物質扶貧了,教育該如何扶貧?這是擺在每一個扶貧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15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明星的毒,正在摧毀人們的三觀,該如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