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的時候,跟同事一同去看了《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
老實說,這部電影的基調有點平淡,重心並沒有從那些大人物的角色入手,體現高光時刻。
而是將畫面著重在小人物上,用輕描淡寫的語氣,講述了一個個平凡的人,平凡的舉動,卻記憶了7個重要的歷史瞬間,用平凡人的視角定格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那些事。
比熱血更具匠心,《前夜》藏著我們心中不可磨滅的信仰在電影《我和我祖國》中,《前夜》這個單元讓我印象深刻。
比起開國大典的壯觀景象,工程師林致遠所負責的專案實在是太短暫了。
然而,工程師林致遠是個非常軸的人,在電影中可以一目了然。
在大家都堅定不移地保證,自己負責的專案萬無一失的時候,他卻固執地“唱反調”,說不敢保證。
因為電動升旗的技術還未成熟,導致很多環節都存在著不可預估的情況,這是誰都沒辦法可以控制的。
看似簡單的操作,卻一點都不簡單。
高度、線路、時間、發動機、阻斷球等等,所有相關的元素都必須考慮在裡面。
即便如此,開國大典在即,面對這個難以攻克的難題,林致遠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必將鞠躬盡瘁。
因為沒有把握,技術尚未成熟,所以林致遠唯有通過不斷地實驗來解決問題,排除可能發生的意外。
你以為升起的是一塊紅布嗎?升起的是28年革命,兩千萬人犧牲,換來的紅旗!我們能做的只有四個字——萬無一失!
萬無一失的背後,是一群人一遍遍地實驗,不斷地努力,不斷地付出……
在開國大典上,可能大家都會記得鮮紅的國旗冉冉升起,卻鮮少有人知道這些背後的故事。
有一個團隊為了達到萬無一失,廢寢忘食地做實驗,搭建了一個縮小型的系統,排除可能會遇上的問題。
有個默默支援的林嫂,不僅貢獻出家裡僅存的綢子,還每天精心為丈夫準備他最愛的驢打滾,卻為了不打擾他工作,過門而不入。
有個默默無聞的備選小號手,可能他根本沒有機會登臺表演,但46秒國歌分毫不差,是他對自己的標準線。
有群慷慨解囊的百姓,在聽到凌晨的求助後,義不容辭地將自己家中僅存的物品拿到籌備處義捐。
老菸民貢獻出每天使用的菸斗,
母親拿下孩童身上的長命鎖,
走街串巷的賣貨郎拿出自己的秤,
清華教授將實驗室僅存的一塊“鉻”貢獻了出來等等,
百姓們都熱情地參與其中,竭盡所能。
立國大事,必鞠躬盡瘁
恐高的工程師,一點點地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線,冒著生命危險在旗杆頂部焊上阻斷球,解決了技術難題,保證了這次升旗的萬無一失。
……
而正是這一個個“小我”用自己的方式,向熱愛的祖國書寫最深情的表白。
154年了,《迴歸》之心如此迫切,一秒都不願意多等2秒有多長呢?
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無足輕重。
但中方代表為了”2秒“的時差,跟英方代表整整談判了16輪之久,只為了讓五星紅旗在香港一秒不差地升起。
“0分0秒升起中國國旗,這是我們的底線。”
2秒之差雖然在別人眼中微不足道,但卻代表著那些漂泊在外的遊子,對祖國深深的思念。
“香港人以前沒有國家概念,七月一日,我們有國家了。”
這是香港迴歸之前,一個香港導演在北京曾說過的一句話。
雖然言語很簡單,卻是他們內心最深處的渴望,是他們想要回歸的赤子之心。
“這一秒對於你們來說是結束,可對於我們來說是開始。”“154年了,我們不能再多等一秒了。”較真的背後,是無數香港人想回歸的迫切心情,懷著對祖國深深的歸屬感。
迴歸
不過,在《迴歸》這個單元中,並沒有太多的畫面留給談判的過程。
而是聚焦在一個香港警察和修表師這對普通的夫妻身上,通過他們的一言一行來記錄這個歷史時刻。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發現任達華扮演的修表師在鐘錶修理鋪內貼著一張“逃港潮”的報紙,從側面襯托出他是60年代游水逃亡香港的大陸難民。
當年的他為了生計,孤注一擲逃亡香港。
可惜的是,即便香港再好,卻不是自己的根,漂泊在外的他始終懷念著大陸的一切。
根在哪,家就在哪。
從他們夫妻倆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原先修表師有兩副手錶,一副當時身為分文的他為了紮根香港而賣了。
而另外一副則保留至今,代表著他對於大陸的思念。
如此有意義價值的手錶,他在迴歸前夕交給當女警的妻子。
想要讓她可以精準到秒,從而整裝待發,用鄭重的儀式迎接香港迴歸這眾望所歸的時刻。
電子錶雖然方便,卻依舊是機械錶精準。
外面的世界雖然多彩,卻依舊是家溫暖。
從電子錶換回機械錶,更是一種迴歸初心的體現。
“今晚是重要的日子,一秒都不可以錯。"
“放心,一秒不差。”
0分0秒,國歌準時響起,國旗準時冉冉升起。
停留在中英交接的場館外警察們,在秒針划向0秒的時候,將警帽上的英式警徽取下,鄭重地換上中國香港警徽。
所有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見證著這一激動人心的瞬間。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淚珠。
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
讓海潮伴我來歌唱你。
請別忘記我,
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
《白晝流星》實現了傳說,科技指引扶貧之路老實說,《白晝流星》這個單元,是我看得最為懵逼的一段。
因為劉昊然和陳飛宇扮演的沃德樂和哈扎布的所作所為,讓人一頭霧水。
這樣的角色和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著陸這樣的歷史大事件根本風馬牛不相及,居然強行湊在一塊了,這不是亂來嗎?
然而隨著不斷地回味這個劇情,這才發現其實我們都錯怪導演陳凱歌了。
在故事的開頭,兄弟倆講述了一個父親生前說過的傳說,“要是有一天,人們能在白晝裡看到夜晚的流星的時候,這片窮土才會被改變。”
一貧如洗的人們可以過上好日子,這樣的願望是多麼奢侈。
如同白天出現流星的現象,聽著就遙不可及,難以實現。
而沃德樂和哈扎布代表著偏遠地區的年輕人,是那片土地上的年輕力量,然而他們卻遊手好閒、打架鬥毆等毛病樣樣俱全,根本沒有自己的目標。
遊手好閒的兄弟
這樣的他們,真的會有未來嗎?
而陳凱歌通過白晝流星這樣的表達方式,向大家證明了傳說是可以實現的,扶貧之路也是可以完成的。
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依舊有美好的未來。
在電影中,有一個情節讓人意猶未盡。
哈扎布面對瘦小的羊崽子,好奇地詢問李叔,”它能活嗎?”
與其是在說羊,更像是在說他們這些處於貧窮的人們。
他們生活的地方如此貧瘠,他們真的可以過上好日子嗎?
幹了一輩子扶貧工作的李叔說了一句既簡單又富有哲理的話,“能活,只要能自己站起來就能活。”
一輩子扶著羊,那麼可能鬆開手之後,羊還是會摔倒。
但是讓羊學著自己站起來,那麼他就可以如同其他羊一樣跑跳,一樣可以活下去了。
羊是如此,人亦如此。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同扶貧的工作一樣,大力地金錢支援,只會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坐吃山空,唯有靠自己的本事努力,才能讓生活更加美滿。
而陳凱歌通過科技奇蹟實現了草原上的傳說,也寓意著科技帶動扶貧之路。
這不僅僅是神舟十一號飛船的回鄉之旅,也給當地帶來了振奮的視覺效果。
當地百姓見證這樣歷史時刻,榮耀感油然而生,給予他們積極向上的指引。
《白晝流星》是扶貧少年尋找初心之旅,唯有自強自立,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找回他們真正意義上的的回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