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就是扮演震三江的演員任帥。你瞧,從劇中走出來,全然沒了土匪的霸氣,更多的是隨和善良。這就是演技的力量喲。
首先是劇本好,故事曲折離奇、跌宕起伏,令人蕩氣迴腸,戲劇性和歷史感達到了較好的統一。於是,看《闖關東》,不僅僅是娛樂,還有了補歷史課的功能。
其次是導演選的演員好。即有老戲骨李幼斌(朱開山的扮演者),也有表現優異的新人任帥(震三江的扮演者);即有實力派影視演員如“文他娘”,也有讓人賞心悅目的“花瓶”如“那文”及“玉書”。而另一些實力派,面孔雖生卻甘為綠葉,如“跺兒爺”、“潘五爺”、“老海”等的加盟,更是讓《闖關東》精彩紛呈。
在《闖關東》一劇好評如潮一片叫好的同時,網上也有一些負面的評論,真應了那句話讚美與惡評從來都是相伴相生此升彼長的。這不,一大早,我便看到一篇頗有文革風格的“戰鬥檄文”——《<闖關東>有五大致命傷》(以下稱“五文”)。令人噴飯的是那位叫張一一的作者,居然是位“80後”。同由此看來,我們這個國度的確有再進行若干次類似“文革”那種“運動”深厚的文化土壤啊。
“五文”開篇就將矛頭直指《闖關東》一劇刻畫得比較成功的人物“震三江”,貼的標籤為“有美化土匪”之嫌。其理由幼稚的可笑。如:“震三江”雖然仗義,可他是一土匪頭子啊,雖然他打的是“劫富濟貧”的旗號,但是大家想過沒有,哪一個富有的人,沒有付出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呢?天上絕不會掉美金下來,財富總是和付出成正比,而窮人之所以貧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懶惰、安於現狀,不願意去行動,不願意去思考。
且不說在《闖關東》那個亂世年代,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多少富有的人的財富是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和汗水積累而來的?而將窮人之所以貧窮的原因歸於窮人自身,更是站不住腳。如果像“五文”作者那樣打政治標籤的話,小夥子的言論簡直就是在為地主們翻案。對此,有網友認為:如果《闖關東》真有“美化土匪”之嫌的話,那麼《水滸》不能看了,美化了強盜;《西遊記》不能看了,教孩子打架;《紅樓夢》更不用看了,既宣揚近親結婚又玩小資產階級情調;《三國》那就是在教育我們:大奸大惡之人得天下!
“五文”給《闖關東》貼的第二個標籤是“把創業簡單化庸俗化”。按“五文”作者的意思,朱家爺三個要回到現代,不能讀博士、MBA,最起碼也要弄個大專,學點企業管理,然後再開朱家菜館。這樣的高門檻、高條件,別說100多年前,就是今天也達不到吧?
“五文”給《闖關東》貼的第三個標籤是“有狹隘的地方和民族情緒”,認為“過分仇視日本民族的狹隘情緒也有待商榷”。並以現在為對照,說什麼要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取消“不正當競爭”等。對此,我建議“五文”作者認真瞭解一下這方面的歷史,然後再議論這件事。
至於說“法律觀念和意識太淡漠”,真不知道“五文”作者說的是哪部法?還是建議“五文”作者認真瞭解一下這方面的歷史,然後再議論這件事。
至於說“巧合”太多,我想提醒“五文”作者的是,這是戲劇創作。
在清宮戲、言情劇充斥電視的今天,《闖關東》的創作,如清風拂面令人耳目一新收益頗多。它寓教於樂,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開闢了新的創作領域。在中國歷史上,“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以至於今天的三峽移民,每一次移民都能讓我們體會到我們這個民族的智慧、堅強、奮發與忍耐,這其中有著巨大的創作空間和創作土壤。《闖關東》的成功證明,現實及敏感題材,是能夠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上達到高度統一的。
在當今這個浮躁、逐利代,利用《闖關東》進行個人炒作不能說是沒有“法律”意識。但如果為了進行這種炒作而譁眾取寵,甚至無視歷史、無視民族、亂扣“政治帽子”,這種做法是否也需要“商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