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1

最近關於少年感少女感的話題又火了起來。

一個原因是張魯一、章子怡這批老戲骨爭先演起了小孩子,結果成功崩掉了自己演技派的口碑。

一個是爽子演了這麼多年無知少女,突然轉型變成兩個孩子的媽,落差太大,撐死了無數的瓜,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已黑化。

章老師應該和爽子好好學習一下,到底怎麼演才能保持那種腦子不夠用的神經少女感,這樣才比較符合上陽賦裡她的人設。

其實老演員演年輕人翻車未必就全是演員的錯,《大秦賦》裡的張魯一雖然被吐槽造型感人,但大家核心吐槽點都在劇情過於弱智。

只不過到了《上陽賦》章老師露出了一個自抽自臉的巨大破綻,這才給了大家一個極好的輸出空間。

嘴上說著演員到了年紀不要演年輕人,身體可真誠實。

嘴上罵著公司不要營銷少女感,但問題是自己就是公司股東。

大家都在裝,但你特別皇帝的新裝。

章老師活生生把一個小被寵到大的小郡主,演的就像一個爭寵的小妾。

這和她自己當然有關係,但要說這個劇的編劇導演想就這麼低調溜走,那我也不同意。

章老師毫無疑問是有演技的,過去她不止一次證明了自己。

《上陽賦》這個劇從導演到劇本處處是槽點。

似乎在整個劇組的工作人員都預設表現一個人天真可愛就是嘟嘴賣萌犯蠢撒嬌,青少年就應該智力顯著低於身邊的成年人。

你回想一下更早之前翻車的周迅,會發現她們如出一轍。

你不能說她們沒有演技,畢竟都是這麼多年演藝圈各種互相插刀插過來的,但是她們就是能演出一種,讓人十分的……一言難盡的……微妙的……尷尬。

原因很簡單,不是演員不行。

而是這些人演的根本就不是十幾歲的少年男女,是主創團隊想象中的小屁孩。

說句誅心的話,中國的主流影視從業者,根本就不知道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

這個問題對他們而言超綱了。

於是理解不夠,腦洞來湊。

腦洞又來自腦殘青春文學。

所以中國的青春校園劇,長期處於一個怎麼看都不青春的怪圈裡,編劇導演根本不屑於瞭解青少年到底是怎麼生活的,一味的用自己妄想出來的故事來詮釋當代人的青春。

前幾年剛從早戀、車禍、墮胎、出國的漩渦裡拔了條腿出來,眼看著好像要把青春劇撈起來了,正劇立刻就一腳又踩進弱智瑪麗蘇的坑裡。

像是去年的豆瓣高分神劇《小歡喜》,看的時候感覺一切都很合理,但總有一種疏離感,仔細一看,那個能買得起8499塊的樂高、開著法拉利上學的青春,怎麼看都和我們沒什麼關係。

它隔壁的《少年派》就更是一言難盡,在這些編劇的筆下,青年人好像就只會惹是生非,幫他們爹媽添堵。

現在很多影視作品,涉及到成人的劇情沒什麼大毛病,但是一旦涉及到青少年,就瞬間變了味。

因為這些年輕人演出來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他們自己,而是那些身居高位,年紀一大把的導演、編劇、製片人腦子裡的年輕人。

他們眼裡的青春裡好像只有痛苦和暴躁,從來見不到少年人對世界的熱情。

說到底,這些明星炒作“少年感”、“少女感”,恰恰是因為他們不是少年少女了,才要去談“感”。

真正的少年少女都在刷題呢,哪有時間談戀愛。

在這方面日劇韓劇做的都比中國好很多,最起碼,他們的少年人和父母的對話不會讓人感覺尷尬。

結果就糟糕了,中國的青春片似乎一心向日韓取經,取了一大堆不是自己的東西回來。

像是這些貴族學校的校服。

還有穿著漢服在屋頂上看煙花的迷之復刻。

結果真正精髓的東西反而沒學會。

日本的校園劇脫胎於漫畫,帶著對現實的美好想象,但不管是戀愛,是學習,是打架,主題繞來繞去,其實都是一句話:不要認輸。

而韓國的校園劇,只需要衛衣和牛仔褲就能讓你想到青春。

很多演員不願意降低一點自己的美顏濾鏡,只想著扮演故事中的完美形象,從一開始就遠離了真正的青少年,怎麼可能拍出少年的青澀感。

看看《天才槍手》的女主角,人家是超模出身,要時尚性感也玩得來。

可是為了電影,人家就把自己打扮成了一個不修邊幅的小黃雞。

老演員演年輕人也並不是演不出好效果。

阿米爾汗在《三個傻瓜》裡演叛逆大學生的時候44歲,但電影中的他就是一個不到20歲,熱血衝動的大學生形象,毫無違和感。

別覺得這是不同人種不容易分辨年齡導致的。

劉曉慶老師40歲的時候演武則天的少女時代毫無違和感,靠的是什麼?臉上的膠原蛋白嘛?

他們對錶情的分寸和肢體動作的把握,是真正下苦工研究過年輕人的行為模式才能復刻的。

像我一樣的老年人應該都看過康熙王朝,也記得這位少年康熙。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演員李楠演這個角色的時候36歲,難道他也是在勉強自己?

也別怪人家長得太嫩,焦恩俊演《寶蓮燈前傳》的時候臉上的蒼老已經蓋不住了,但他眼睛裡的火,那就是少年人該有的光。

尤其是對比一下在他本人更年輕一點的時候演的成年版楊戩,同樣的瞪視,少年和男人之間微妙的區別都在眼睛裡。

而如果真的看過原片,更能明白在演不同年齡段的楊戩時他對肢體動作的控制有多麼大的差別。

一個演員舉手投足的時候是在演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少年”,還是“真的在把自己當成少年”,能騙得了自己,騙不了觀眾。

因為我們都做過少年。

我們說不清什麼是少年,但我們都懂那種感覺。

少年就是小李子站在泰坦尼克船頭高呼的那一聲“我是世界之王”。

少年是《熱血高校》裡小栗旬遍體鱗傷時依然瀟灑勾起的嘴角。

少年是路飛在被小八反覆告誡過不能惹天龍人後,為保護朋友而毫不猶豫的揮出的那一拳。

少年是意識到自己終生不可能再回到巔峰的三井壽,面對熟悉的籃球場從心底湧出來的那一句“我想打籃球”。

少年會叛逆,少年會迷茫,少年會墮落,少年會痛苦,少年會被打敗……

但少年絕不投降。

少年是那些小題大做的激情,是年少輕狂的大話,是幼稚但純粹的追求,是你講爛了道理,我也懂得這些道理,但我就是他媽的不服的那種倔強。

是,你說的很有道理,我知道這樣危險,我知道這樣衝動,我知道這樣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我知道這樣不算利益最大化,但在這一刻,我就算虧到姥姥家去了,我還是要乾死你!

你有千萬個利弊權衡,而我的路只有這一條。

不會畏懼死亡的少年永遠不會死,他們永遠在最絢爛的時刻燃燒。

當少年去嘲笑,去否定過去的自己時,才是少年死去的時候。

少年學會了權衡,學會了計算,學會了趨利避害,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學會了用不能說出來的東西去交易的時候,少年就長大了,然後漸漸染上油膩,變成一個成熟的社會人。

他們成熟了,長大了,低頭看一看仍在燃燒的那些少年,由衷的感到可憐。

你們為什麼要燃燒呢?那樣是會死的呀!

成熟的人想了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太蠢了吧。

因為愚蠢,不知道生命的可貴,不知道世界的複雜,不知道權衡利弊,所以才會那麼義無反顧,發出這麼耀眼的光線。

他們忘記了自己的少年意氣,將自己曾經日天日地的勇氣當成幼稚無知的黑歷史,然後帶著對少年人發自心底的鄙夷去寫年輕人的故事。

這,怎麼可能拍出真正的少年少女呢?

他們的眼睛能看到嘟嘴賣萌犯蠢的少女感,心卻已經看不到那可以為愛而赴死的少女心。

我還是喜歡當年那個滿臉青澀,卻拼命想證明自己力量的少女。

“劍,要人用才能活,所謂劍法即人法。”

即使是再有演技的演員。

也吃劇本,也吃設計,也吃導演的智商。

從來不是中年人不能演少年。

而是大家沒有用少年心去演。

不是年齡問題,從來都是態度問題。

亂哄哄,

你方唱罷我登場。

反認他鄉是故鄉。

甚荒唐。

到頭來為他人,做嫁衣裳。

7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浪姐2》開播,周杰倫愛徒陳梓童形象大變,她到底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