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0月2日零點的時候,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票房就突破7億了,看來哪怕是在大片雲集的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還是贏得毫無懸念啊!這也從另一方面展示了,月亮不再是國外的更圓了,大家也越來越以愛國為榮。
以前看著一部部獻禮片"撲街"的時候,只能安慰自己,沒事,獻禮片嘛,重在精神傳遞,也不在意這點票房。偶爾還有很多事業單位被迫包場刷票房的尷尬傳聞流出來,現在就挺好,憑實力取勝,既能傳播價值觀,坐在電影院裡也不會覺得膈應,以後獻禮片就按這個水準來吧!
其實這兩年,很多獻禮片越來越叫座,大家也逐漸感受到了這一類電影和之前的不同之處。獻禮片從1959年開始就有了,用那個年代的話來說,就是特別有中國特色。再到90年代後,獻禮片概念被擴大,一系列體現愛國主義、集體英雄主義的片子,都可以歸為此類。有一個小特徵是,在電影中偶爾會放入一些真實的歷史經典照片,比如《開國大典》這部電影中,一些照片就是當年精心保留下來的。
但是有個問題是,最開始的獻禮片,看點確實不如普通商業片那麼多。畢竟是為了傳遞精神和價值觀的影片,不適合商業化和娛樂化,對票房也不是很在意,在一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塑造上,除了讓人感覺到挺真實外,很難有所共鳴。
這也導致很多傳統拍攝手法的獻禮片,票房很是不如人意。就比現在年5月份上映的《周恩來回延安》,上映3天,票房才剛剛過百萬,也是比較難受了。
說實在的,從《智取威虎山》、《紅海》、《戰狼2》等電影的票房和口碑雙豐收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來,主旋律電影商業化,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道路。當獻禮片看起來不難麼像一部獻禮片的時候,觀眾反而能用更加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它。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部主旋律電影,要為了迎合觀眾的喜好,忘記本身的主題是什麼。只是說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訴說歷史,反而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心甘情願地去了解那些過往的真實。畢竟年輕一代們對價值觀的灌輸總是有反叛心思的,越是簡單粗暴地強調,越是容易反彈。反而是一些個性鮮明的人物,精彩且激動人心的故事,更能讓觀眾們印象深刻,自覺點贊以及傳播。
畢竟,獻禮片的本質也還是電影,還是需要與時俱進。商業化、娛樂化和內在核心價值從來都不衝突,而能用一種大家願意接受的方式,講好一個故事,還原一段歷史,不再靠下達任務支撐票房,才叫做真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