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鴨綠江》這部劇的兩大敗筆,感情戲有何作用
鄭銳簡直就像一個跳梁,還有那個汽車司機、女醫生,跟這樣的史詩劇極不搭,不知導演怎麼想的,除了鄧華以外,演得都不咋地,本來期待值挺高。這部電視劇唯一區別於其他軍旅題材的就是戰場上超短裙的少了,抱著男兵哭喊著下輩子還是你的女人情節少了?艱苦的歲月硬塞上感情戲,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是對革命的褻瀆,現在的導演離開了感情戲就不會拍戲了,希望以後對革命歷史題材的正劇少塞點亂七八糟的感情,尊重歷史才是尊重觀眾!
事實求是地講,這部劇的戰爭場景確實不敢恭維!重複的畫面場景太多,真實拍攝出來的戰爭場景也展現不出恢宏的感覺,進攻的敵人永遠就是那十幾個人,堅守陣地的也就是幾十號人!此部劇從政治角度說還說得過去,單從戰爭角度說,真的不怎麼樣!對此劇,跨度過大,至少應該拍八十至一百二十集,且重點應該放在前線和後勤運輸保障,至少國內部分,從高層到民眾部分都可精簡。這樣主要體現戰爭的激烈與殘酷,重點突出英雄事蹟和部隊的團結與合作,也穿插幾件失敗例子,這更符合事實。
劇情,導演,演員也都挺好的,向付出努力的大家道聲都辛苦了。 單從欣賞角度來說,這部劇最尷尬的,是用家庭影院配置來觀看。戰爭場面沒有原聲,全是後期配音,說明武器都是道具,只能拉槍栓不能發聲;更直觀的是那後期配的槍口火苗…爆炸場面火爆,但重低音炮卻毫無反應;炮不像是後坐力打出去的,聽著就像憋住了氣,一屁把炮彈蹦出去…有時候還能出現,環繞立體聲左音道出演員聲,右音道出背景配樂,眼睛盯著前方的場景…這背景音樂更絕,全是鋼琴、小號,小提琴交響樂,還都是高音質,情緒都帶偏了。單就戰爭場面而言,本劇比戰火熔爐差太遠…聽聽原聲的槍械發聲,重低音炮轟隆隆的炮聲,那才叫戰爭電影體驗。
其實長津湖之戰,能拍好就好好拍,拍不了就放過,也是可以接受的,好題材可以留到以後,不糟蹋也是一件好事。至於感情戲,可能會吸引一些觀眾吧,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戰鬥場景的敗筆,細節就不說了,聯合國軍進攻前的火力準備和進攻中的伴隨火力是絕對壓制的,我方是有重大殺傷的,而敵人攻上來後志願軍敢於近戰,肉搏戰,甚至反衝鋒,這種戰場態勢才是志願軍戰士不怕犧牲去爭取勝利的表現,而影片更多的反映了雙方的對射,以及敵人衝上來的肉搏。我軍丟失陣地後,奪回失地的戰鬥也沒有反映出來。總之,我軍在戰術上的主動性沒有很好的體現,我軍歷來都是講求戰術素養的,可惜只反映出了不怕死。
狙擊槍必帶瞄準鏡,槍身必裹破布頭!張桃芳用的就是普通的莫辛納甘步槍,槍身也沒纏布,也沒瞄準鏡。沒整出抗日神劇狙擊手的標配(酷頭頂拖布,腰身披網兜,瞄準鏡必有,爛槍裹布頭)已經是進步了。長津湖戰役太悲壯了,比湘江戰役都慘烈多了,非戰鬥死亡或減員太多,可苦了這些南方子弟兵,看到戰士們埋伏在雪地裡被凍死的場景,我淚如雨下,難怪美軍都向他們致敬,現在的年輕人應該瞭解這些歷史,這世界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好作品,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財富,該劇拍攝時間短,或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截止元月二十號,該劇收視人數已達八億多人次,可見!受歡迎的程度,這是帶著一個政治任務拍攝的,拍攝時間段,有紕漏有瑕疵製作水平的問題。可以理解。很多場景都是一筆帶過。說白了就是時間緊,任務重。沒辦法講述和還原完整的歷史。以後有能力的支援重新拍一部,可以流傳下去。當做歷史題材教育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