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我最早注意到荷蘭導演瑪麗亞·彼得斯的電影《指揮家》,是在2019年影片在臺灣上映時。隨著深入瞭解,在影片中飾演跨性別角色的跨性別演員斯科特·特納·斯科菲爾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部傳記片改編自荷蘭音樂家安東尼婭·布里克(克里斯蒂亞娜‧德‧布賴恩飾)的真實故事,她在20世紀20年代成為了紐約愛樂樂團的首位女指揮。通俗來說,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被棄養的不幸女孩白手起家成名立萬的故事,安東尼婭有著強烈的女權主義傾向,堅持不懈地與每一個阻礙她實現夢想的男人抗爭。

可問題在於,導演兼編劇瑪麗亞·彼得斯並沒有捋清楚這部電影究竟想講述一個不幸女孩的成長故事,一個悲劇愛情故事,還是一個女權主義故事,以至於很難說清楚這究竟是一部迎合MeToo運動的戲劇電影,還是一部傳統的“女性電影”。這部電影情節起伏很大,而德‧布賴恩缺乏層次感的表演對於塑造這位不得志的女音樂家來說顯然很不到位。

不過,至少圍繞著羅賓(特納·斯科菲爾德扮演)展開的支線情節給電影增添了一些動人情感和真實性。羅賓是安東尼婭最好的朋友,充滿自信,他給她找了一份在男妓酒吧彈鋼琴的工作,使她在學習如何成為一位樂隊指揮同時,不必為生活費發愁。

而安東尼婭對羅賓的過去一無所知,直到影片後半部分,在非常感人的一場戲中,羅賓才揭露了自己的秘密,並告訴安東尼婭,每個人都必須努力去做真實的自己,

就對羅賓的處理來說,瑪麗亞·彼得斯還是值得稱讚的,至少她沒有用羅賓的性別問題刻意製造爭議話題。

13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上映首日票房輸給易烊千璽,包貝爾的自證之路愈發遙遙無期